□ 王庆玖(新泰市第二中学 山东 新泰 271212)
行为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 (报酬或惩罚)。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是一个具体行为(可操作性行为)的发生;第二有一个直接结果(强化刺激)紧随这个行为;第三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 (这个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从事这个行为)。 强化的主要功效,就是依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法则,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标准、修正、限度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彼的行为。
“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成果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作强化过程的技术。”本文试图把强化理论运用于体育模块教学,通过采用不同强化手段提高体育模块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
模块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学科逻辑的束缚,体现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和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高中体育模块教学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关键;关注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根本;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同学们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基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同学们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是条件。
虽然模块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个性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但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往往很难实现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的目标。比如运动专长真正形成,自我运动能力和组织规划体育锻炼的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等。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所以只是有模块教学这个模式还不行,还需要不断地深化和丰富高中模块教学。
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出现明显分化,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升学的压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概率)就增加。这里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因为操作不需要特定的激发性刺激),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增强,即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强了。他认为在学习中,练习虽然是重要的,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练习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它只是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后果”。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体育模块教学中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行为的再次发生。
(2)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
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求层次不尽不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外向活泼好动。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有的同学学习快,有的掌握的慢的情况。性格内向的学习动作慢,但掌握动作后较为规范,巩固时间长,不易出现动作分化。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变换练习方法,加强心理诱导,多鼓励的强化方法。而外向的学生掌握动作快,但容易出现分化,动作不定型,在强化中就要注意动作细节的练习,并及时给于肯定。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男女生的性格特点、身体条件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进行强化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强化的方式和方法。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于人的激励,首先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强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而且通过不断的激励可以增强信心。如果目标一次定得太高,会使人感到不易达到或者说能够达到的希望很小,这就很难充分调动人们为达到目标而做出努力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在进行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中分解教学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各部分逐步强化将有利于整体动作的实现,加快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所揭示出的有关强化的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中采用强化理论要充分考虑体育的学科特点,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做到灵活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强化理论的运用原则主要有:
(1)体育教学中强化的形式。
教学形式的变化过程也是对教学、对学生不断强化的过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练习方式的设计上,运用强化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
教学中可以增加强化的次数和强度、变换练习的方法和形式、变换练习的条件和环境、表扬和鼓励、甚至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动作,都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环境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改变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又在不断的改变着环境。斯金纳强调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取决于环境所给与的强化,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运用各种强化手段来改造和控制人的行为。如在体育教学采用变换练习环境、改变练习方法,来刺激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所以,在强化手段的应用上,应以正强化为主。同时,必要时也要对坏的行为赐与惩罚,作到赏罚联合。在教学中正强化的采用形式: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赛法、评价法等。正强化有利于推动学生行为向积极、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负强化的采用形式主要应用于消除课堂违纪行为、安全意识的重视等方面,主要采用惩罚、思想教育。负强化的应用有利于消除模块教学的违纪和不规范行为,有利于整体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对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不能想当然,而要以强化效果确定。如在技能教学中多次的重复可以提高动作的熟练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在学生疲劳的情况下还要施以此强化措施,将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正强化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转移,成为负强化行为。
(3)防止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原先可接受某种行为强化的撤销。
由于在一定时间内不与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儿童做出良好行为后,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这种行为容易消退。所以教学中要贯彻及时反馈的原则,及时予以强化。在模块教学中运动技能刚掌握后或刚产生运动兴趣,如这时没有进一步的行为,所获的成果将会慢慢消退。在教学中学习的过程中如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强化,将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兴趣减弱。
(4)强化要有明确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进行衡量和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强化不是随时随地的强化,没有目的的强化。强化必须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强化措施和方法。
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但是,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强化理论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因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后果,而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将来是否重复发生。那么,与其对这种行为和后果的关系采取一种碰运气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应该有什么后果最好。这并不是进行操纵,而是使其有一个最好的机会在各种明确规定的备择方案中进行选择。因而,强化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激励和人的行为的改造上。我认为强化理论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中,不单在运动技能教学领域等外部因素上有积极的作用,在对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上也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体育心理、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等内在因素的形成上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由于其他原因还有可能出现反复。所以在高中体育模块教学中强化理论在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