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大艺——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一书中入选的小吃均历史悠久,兼具乡土气息与地域特色,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都爱,至今仍是街头巷尾的美食主角。蒸货、炸货、烙货……此书整篇用京味京腔的讲述方式,清晰地延着北京的历史轨迹讲述了六十种小食,将读者带入到北京的历史轨迹中去,让读者了解当地生动有趣的饮食文化,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道出“由食入世”的人生感悟。
《小吃大艺——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带你捡拾老北京小吃时光沉淀的老味道……这些入选的小吃均历史悠久,有些已经消失于江湖,有些品种至今仍是街头巷尾的美食主角。
本书不是对小吃的简单的陈述,而是娓娓道来老北京小吃的前生后世。比如,在《豌豆包》一篇里,冯怀申论述了“豆包到底算不算干粮?”他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算了,在还使用粮票的年代,花六两粮票能买一斤豆包。能看出来,一斤豆包,起码有六两面,这可是实打实的纯粮食。为什么六两粮能换一斤豆包呢?因为刨去水。”短短几句,就让我们知道过去的生意有多么讲究。
作者冯怀申是国家高级面点技师、老北京烧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1975年参加工作,在北京东城区隆福寺小吃店拜王福玉门下学艺。1982年在北京仿膳饭店工作,由第三代御膳技艺传承人崔宝龙老师传授宫廷小吃。
在书中,冯怀申经常提到老师傅们的匠人匠心,比如在《半焦果子》一篇里写道:“按传统说,这油条得站着卖,油条炸完,得站着不倒,而且对尺寸大小有严格的要求。老师傅炸的油条,一根油条出锅一量,必须是六寸长,一两六重,就这么精准,这就是手艺。”芝麻酱烧饼更是讲究:直径是两寸一,层次在18层以上,切开断面像一本书。快手冯,2秒一个烧饼,每天200斤面,2000个烧饼。冯怀申说:“我学艺的时候,师父确实让我练速度,但是没告诉我,过日子也要有快慢生活。快和慢是相对的,快让你忽略;而慢会让你发现美和珍贵。”
高级烹调技师、人称京城豆腐白的白常继在看完《小吃大艺——记忆中的老北京小吃》后说:“‘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之所以能成为匠人,需要时间考验,才能达到‘匠人’的境界。要耐住寂寞、经住诱惑,不达目的、绝不放弃,水平不断上层次,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这一点冯先生达到了。”
冯怀申 国家高级面点技师、老北京烧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