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2018-03-03 19:21李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物流业制造业

李敏

[提要] 根据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就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介于0.60648和0.64182之间,两业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且协调性呈波动发展变化态势。据此,从制造业物流外包、促进“两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促进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协调发展;灰色关联模型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安徽省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SK2014ZD05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2月3日

在2015年11月18日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中,明确了“六项任务”和“五大工程”,将12个高端制造产业作为重点突破对象,并对5个优势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以达到制造业又大又强的战略目标。在2016年6月正式发布的《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全省物流发展的核心圈层为合肥物流圈,其主要依托和服务于包括合肥、淮南、巢湖、六安、滁州在内的合肥经济圈。合肥物流圈建设定位符合长江副中心区域。其中,滁州市是安徽向东发展的重要城市,南京跨江发展的前沿地。2016年,滁州市的生产总值为1,422.8亿元,比2015年增长9.2%,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5位;固定资产投资1,699.2亿元,2008~2016年年均增速约为52.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6亿元,年均增长约26.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5.2亿元,年均增长约37%;货物运输周转量554.0亿吨公里。由此可见,滁州市物流需求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滁州市制造业投资768.0亿元,增长15.5%,年均增长约34.93%。事实上,制造业为物流业发展创造需求,物流业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贡献力量,只有两业协调发展,才能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物流竞争力。

一、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两业协同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学术和行业关注的焦点。从既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研究对象上,多是对国家、特定区域和省市进行研究。如在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上,中国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在整体上是处于上升阶段,区域之间两业的耦合协调还是会因各区域影响因素不同具有较大差异。在对长江经济带的九省二市进行1999~2012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对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模式以及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如在研究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本源时,认为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以及其对物流管理采取自营还是外包的方式都是由交易成本来权衡的,而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机理就在于此。对于影响两业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就物流而言,主要是一体化的服务能力不足,创新性有待提高,服务层次和定位较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模式应采用战略联盟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现状分析和比较,得出中国物流业与制造业目前处在非均衡融合的状态。从具体职能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是在仓储、配送、运输、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协调发展;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对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问题较常使用的方法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共生理论、灰色关联理论、价值链理论等。如对江苏省1998~2007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状况,选取与两业相关的数据指标并运用DEA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做出评价。还有为了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关系,通过应用共生理论,得出了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两业共生关系具体形式。基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和物流业2004~2013年的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出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关联度,实证分析两业联动发展状态。从价值链视角,探究了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升级之间存在的联系及阻碍等。可见,既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并奠定了较好的研究基础。但关于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的既有研究其研究对象的经济区域过大,研究内容有的数据依据过少,实证分析简单。本文在进行研究时,选择滁州市作为对象,选择多组数据进行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定量计算,力求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二、研究方法、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综合既有研究,灰色关联模型可以计算对某一系统影响的主要脅迫因素,还可以计算系统内每个指标和另一个系统每个指标的关联程度,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计算,具体步骤如下:根据有关文献可得:

第一,确定模型所需数列:参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和比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其中,参考数列为:X0={X0(t)=1,2,…,k},k指有k个时间点,比较数列为:Xi={Xi(t)=1,2,…,n},n指物流业有n个评价指标;Yj={Yj(t)=1,2,…,m},m指制造业有m个评价指标。

在协调度分析中,一般把C(t)作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系统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它描述了两业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如果二者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二者关联大;反之,二者关联小。

(二)指标构建。基于既有研究,本文根据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等指标体系选择原则,确定两业具体指标如下:物流业指标:X1物流业生产总值(亿元)、X2邮政业务总量(万元)、X3物流业从业人数(人)、X4货物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X5物流业贡献率、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7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万元)、X8物流业项目投资(万元)。制造业指标:Y1制造业生产总值(亿元)、Y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Y3制造业就业人员数(人)、Y4工业企业单位数(个)、Y5制造业贡献率、Y6工业总产值(亿元)、Y7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万元)、Y8制造业项目投资(万元)。endprint

(三)数据来源。文中各项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和《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滁州市统计信息网。对指标体系中物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以下说明:滁州市物流从业人员量是按照安徽统计年鉴中的各市分行业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统计的;2008~2015年物流业贡献率和制造业贡献率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其行业生产总值的比值。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相关原始数据具体见表1和表2。(表1、表2)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标准化。用公式(1)计算原始数据,把得到的表1和表2极差标准化后的值列于表3和表4之中。(表3、表4)

(二)计算关联度矩阵。结合表3和表4中的数据,运用公式(2)、公式(3)得出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协调度的关联矩阵为γ,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当γ=1时,说明物流业与制造业中对应的数据指标关联性最大;若0<γij≤1,说明物流业数据指标与制造业数据指标有关联,且数据指标关联度越大,协调性越强,反之亦然。依据既有研究本文规定:当γij∈(0,0.4]时,两业间单个数据指标关联度为弱,协调作用弱;当γij∈(0.4,0.65]时,两业间单个数据指标关联度为中,协调作用中等;当γij∈(0.65,0.85]时,两业间单个数据指标关联度较强,协调作用较强;当γij∈(0.85,1]时,两业间单个数据指标关联度极强,协调作用也极强。

由表5数据可见,物流业与制造业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其中:最小值为0.474003,最大值为0.760581,即物流业项目投资与制造业项目投资关联性最小,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与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关联性最大。大体来看,协调度大部分处于中等和较强这两个范围。(表5)

制造业对物流业各指标的关联度中,制造业项目投资与物流业中的各个指标的关联度都是最低的,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并未十分注重与物流业共同协调发展,要想增加两业的协调作用还需要两业进行投资项目联盟。其中,与物流业生产总值、邮政业务总量、货物运输周转量的关联度最高的是制造业贡献率,分别达到约0.707085、0.673016、0.709456。可见,制造业贡献率对物流业的业务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物流业从业人数、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物流业项目投资的关联度最高的是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分别达到约0.657399、0.760581、0.740824。可见,制造业就业人员数的多少对物流业是否新增项目、扩大规模有着重要影响。与物流业贡献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联度最高的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约0.703899、0.716125。可见,制造业中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商贸物流有着重要影响。

物流业对制造业各指标的关联度中,与制造业生产总值关联度最高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0.628802;最低的是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最高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0.716125;最低的是物流业从业人数。与制造业就业人员数关联度最高的是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达0.760581;最低的是邮政业务总量。与工业企业单位数关联度最高的是物流业项目投资,达0.6789;最低的是物流业从业人数。与制造业贡献率关联度最高的是物流業新增固定资产,达0.717948;最低的是物流业从业人数。与工业总产值关联度最高的是货物运输周转量,达0.657272;最低的是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与制造业新增固定资产关联度最高的是物流业从业人数,达0.63744;最低的是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与制造业项目投资关联度最高的是邮政业务总量,达0.549537;最低的是物流业项目投资。其中,物流业从业人数、物流业新增固定资产与制造业的多个指标的关联度都比较低,要想促进两业协调发展,需要在物流人才储备、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上有所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制造业指标的关联度较高,提高物理配送能力,可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此,可以看出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各个指标的协调作用是均匀的,要想达到更好的协调作用则需要增强自身的技术,细化市场,细分服务对象。

对关联度矩阵的行和列求平均值,可以计算出制造业各指标与物流业和各物流业指标与制造业的关联程度。从表5中可以看出,滁州市制造业各指标与物流业关联系数处于0.525044~0.683303之间,协调程度为中等或较强。制造业贡献率与物流业的协调程度最强。滁州市物流业各指标与制造业关联系数处于0.600063~0.641366之间,协调程度为中等,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制造业关联程度最强,为0.641366。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度变化。由式(2)和式(4)可以计算出滁州市2008~2015年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协调度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物流业与制造业在2008~2015年的协调度变化情况:在整体上,协调度一直保持在0.60648~0.64182,表明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程度较紧密。从曲线变化上可以看出,2008~2015年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幅度在0.023左右。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发展物流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效益是不可忽略的,滁州市顺应时代的变化加大投资物流业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但是,从2009年到2010年却下降了约0.017,可能是由于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是滞后的,导致滁州市制造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减少,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与资金收缩后的制造业匹配度有所出入。之后的2010年到2013年,达到了0.64182的高峰,应该是由于国家为刺激经济投资4万亿元,并且滁州市传统的制造业产业转型有所成效,企业物流需求增加,加快了物流业发展速度,促进两业共同协调发展。高峰之后的两年里呈现下滑趋势并达到最低峰值0.60648,可能是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末期,制造业在产值上有所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以前增长有所下降,导致其对物流的需求减少。2015年两业协调度又稳步上升到0.61829。(图1)endprint

从安徽统计年鉴和滁州市统计公报中的原始数据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的物流从业人员数量、物流业贡献率、制造业生产总值、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数值都比较高,使滁州市2012年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协调度在这8年间达到最高,为0.64182。由此可以得出,滁州市两业协调度属于中等阶段,协调发展也不是很理想。总体来说,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度介于0.60648和0.64182之间,两业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临界状态,且协调性呈波动发展变化态势。

本文结合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虽进行数据统计的估算有一定误差,加上灰色关联模型本身也有不足之处,但可从定量上直观地呈现出两系统的协调状态,并为进一步促进两业协调对策提供了定量依据。下面就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如何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四、对策建议

(一)制造业物流外包,促进“两业”转型升级。要想滁州市制造企业摆脱传统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加强与物流业的有效互动,必须彻底改变制造企业落后的物流观念,其中对制造企业的物流业务进行相应的外包,既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运力,发挥物流企业的专业职能,又可以集中制造企业内部资源来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制造企业想提高竞争力,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则需将像企业物流这样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同时,对于滁州市的物流企业也要不断提高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企业创业能力,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增加的各种需求。

(二)建立示范工程,激励“两业”互动参与。由政府与行业协会合作,建立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示范工程,激励两业企业投资项目联盟。首先,政府要对参与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政策,确保示范工程企业获得实惠;其次,行业协会需在行业内积极宣传示范工程可以加强行业间联动,实现经济互动。这既可以使示范工程企业有联动的保障,也可使未参与示范工程企业对参与两业联动有了意愿,促进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三)重视投资引进,加强“两业”人才储备。滁州市政府的招商部门应重视制造业外商资源的引入,并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采取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地留住制造业与物流业优秀的人才,特别是熟悉制造业自动化技术以及物流操作流程的高端人才。滁州市教育部门要鼓励当地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物流和制造相关的多种专业,重点培养适合现代大数据背景下高效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专业的人才;以及掌握成熟的自动化的制造业技术人才,做到人才的学校供应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在企业人才培养上,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轮岗制度,快速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知识水平。

(四)提供差异性服务,实现“两业”高效对接。物流业应增强自身的技术,细化市场,细分服务对象。滁州市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新能源、新型化工等新兴产业企业。企业产品品种差异大,且在各个企业中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均有所不同,提供的物流服务方案需要有所区别,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包装规格及标准也不尽相同。物流企业需对其服务对象根据各类制造企业进行归类,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并细分客户需求,综合分析出其共性和个性,并在共同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方案。而且滁州市的制造企业发展期不同,所需要的物流需求也不同,物流企业可针对制造企业特殊时期的需求,提供专项服务。同时,物流企业也要定期同制造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真正的需求,以此对其物流服务方案作出调整和优化。

(五)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助力“两业”规模经济。滁州市制造企业不成规模,以在南谯经济区的做智能家电配套的制造企业为例,大多是小型企业自己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政府和行业协会应组织滁州市制造业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形成产业聚集区;并利用聚居区货物集中,将各企业产品的物流运输与配送形成规模,可以提高物流业运输、配送效率。由此,促进滁州市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怀远.滁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PEST和SWOT分析[J].特区经济,2013.

[2]张娟,陈学云.新常态下滁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及模式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26.3.

[3]弓宪文,王勇.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7.

[4]张予川,张金鑫.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实证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2.

[5]王佐.物流业与制造業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9.23.2.

[6]王茂林,刘秉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9.3.

[7]郭淑娟,董千里.基于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7.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物流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物流业
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