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绿色先行

2018-03-03 18:58
检察风云 2018年3期
关键词:美丽绿色农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绿色发展是主旋律。事实证明,依靠掠夺自然资源实现收入增加的发展方式,虽然可以获得短暂繁荣,但不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需要转变发展理念,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农村的水常绿、山长青,农村的产业经济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美丽农村

文/刘玉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在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推广绿色农业是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国家顶层设计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

我国还处于常规石化农业阶段

农业从出现至今,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种生产方式。中国目前处于现代农业中的常规石化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顺应天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在中国可溯源至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朝,经商、周、秦、汉不断发展,于魏晋时期基本成型。基本特征是因地制宜的精耕细作和集种植业与畜牧业一体的多样化经营,通过合理地灌溉与栽培不断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同时依靠大量投入劳动力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肥料包括绿肥、泥肥等天然肥料,沤肥、人畜粪肥、作物秸秆等生产和生活中可利用的废弃物。

与现代农业相比,传统农业更强调顺应天时,将农业生产看成天、地、人、稼等诸因素组成的整体。如《吕氏春秋·审时》所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在长期实践和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农民对天时、地利和耕作的关系加以认知和利用。

常规石化农业过度依赖化学技术,破坏生态系统。随着农业被纳入整个社会分工体系,农业内部封闭的循环系统被外力打破,被分割成生产、销售、供应等多个环节,市场承担了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销售。随着市场交易的扩大,畜牧业出现规模经济,逐渐与种植业分离,从事种植业的农户不再从事养猪等畜牧业。而有机肥料的适时兴起从外部投入上弥补了农业有机肥的不足,提高了农业产量。随着科技的兴起,农户利用机械动力而不是人畜力来耕地,使用除草剂而非人工拔草,喷洒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农业的根基被彻底瓦解。

大规模利用石化资源和农药化肥后带来相当严重的负面后果:土壤被重金属等物质污染,农村和城市居民的饮水和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大量昆虫、鸟类、鱼类及其他动物被毒死,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人们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被大大破坏,同时也间接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农业一方面是气候变迁的始作俑者,一方面又是气候变迁的受害者,大规模气候变迁所带来的气候暖化、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极端天气频率增加、水资源变动等对农业造成威胁,引发粮食安全议题。

绿色农业固碳减排,减少气候依赖,提升农业韧性,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目前,中国农业单位面积施用的化肥农药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面临粮食增产与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2009年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7届会议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粮食安全高峰会均明确宣示,应对粮食安全、气候变迁及生态系统破坏的多重挑战是目前全球迫切的任务。如前所述,绿色农业具有固碳减排、提升农业韧性、减少气候依赖的特征,因此绿色农业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

绿色农业与粮食安全、生态文明

“绿色经济”最早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由经济学家皮尔斯首先提出来,但其萌芽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绿色革命”。这场革命的爆发源于粮食作物的供需矛盾,当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迅猛增长带来了对粮食需求的剧增,可面对的是不耐肥、易倒伏、产量低的粮食作物供给状况。“绿色革命”由最初针对绿色植物种植的改进,逐渐演变到涉及资源与环境问题、并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的“绿色运动”。

2003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的專家首次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它源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长足发展的丰富实践。此后,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理论做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有的学者强调绿色农业就是要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有的学者认为绿色农业仅是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一种。迄今为止比较有共识的理念是:绿色农业是指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形态与模式。

总的来说,绿色农业是以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社会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管理经验为主要手段,有效应对气候变迁、提高农业韧性、降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农业发展形态。它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将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纳入农业转型目标,创造综合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寻求前瞻性的整体解决方案,依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进行规划,保证同一生态系统内各区域、各部门相互协调,在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而非普遍复制推广单一的农业技术;它依赖于生产系统优化与技术改良,通过了解本地区农业对气候风险的暴露程度和敏感性,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提升适应能力,增加农业产出,减少气候依赖,实现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获得粮食安全;它能够提升能源效率,固碳减排,减少或消除温室气体排放。

绿色农业的实践探索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土壤有机碳损失严重、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过高等现实问题,而绿色农业是以往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气候智慧型农业等各种理念的融合,因此推广绿色农业是大势所趋的必然选择。

有些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北美洲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产著称,注重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完善农业废弃物与副产品资源化技术、优化可持续土壤管理以及农产品供应链等。欧洲农业发达,以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主导,通过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协调农业适应气候变化与减排的政策目标,提高生产者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最广、畜牧业发达,在饲料生产和动物饲养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因此将发展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和降低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摆在首要位置。亚洲超过一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占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以上。稻田减排是主要目标。非洲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粮食安全一直令人担忧。目前多个国家开展了农田养分管理优化、畜牧业减排增效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大洋洲农牧业规模最大,一直将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主要通过农田与草地的耕作与种植模式的优化来提高土壤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endprint

中国推广绿色农业,在政策层面,应强化系统梳理和顶层设计,协调各部门间的协作关系,积极达成多维度目标;建立绿色农业相关项目的融资渠道,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稳定经费支持;将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教育与农业推广服务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的农耕知识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了解农民诉求,提供相应的政策、策略、行动和解决方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实务层面,则要因地制宜选择本土化的绿色农业发展项目;推广节能高效、抗逆境的栽培技术,研发并优化灌溉与施肥施药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培育优良品种;推广面向小农的农业保险与贷款服务等。

对于中国来说,绿色农业真正的形成和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但应将提升人民的生活福祉列为优先工作,在保障农业产量质量和农民收入的同时,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兼顾社会发展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当前阶段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上海美丽乡村建设

文/郭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4年3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本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契机,努力使上海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为了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17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试行)》等文件。

上海目前有1600余个乡村。从2014年起,依据美丽乡村建设导则,上海每年评定15个左右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根据评选标准,“美丽乡村示范村”要求环境美,人居环境好,包括村庄道路、生活污水等设施建设较为完备,要有旅游、种植等特色产业,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截至2017年6月,浦东周浦镇旗杆村、闵行浦江镇新风村、嘉定马陆镇大裕村、宝山罗泾镇洋桥村、松江泖港镇黄桥村、金山廊下镇中华村、青浦金泽镇蔡浜村等45个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了道路建设、危桥整修、水环境整治等项目,使上海郊区的环境更加优美。村庄改造主要涉及路面维修整平硬化,排污管道修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备,村庄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截至2016年底,上海全市累计已有700多个村庄实施了村庄改造,数量达到了“十三五”计划改造总量的22%。通过村庄改造,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农村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预计到2020年,上海将在已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地区的约32万户农户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其余农户的改造;累计形成1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引领和带动上海市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村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提升居民意识

从现阶段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是政府部门在推动建设,很少有村民自发进行的,有些村民甚至很反对拆违等做法。有一部分村民觉得建设美丽乡村和村庄改造与自己无关,认为这是政府和村委会的事情。另外,违规搭建为村民带来了一定的房屋出租等收入,但政府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拆除这些违法搭建的建筑物而使得村民失去租金收入,影响到了村民的利益,也会导致村民不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再加上一些村的主要劳动力都已外出就业,留守在家乡也多是老年人,对于村庄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就乡村规划而言,不少乡村都缺乏整体规划,不能从整体上来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包括相关部门单位未能明确美丽乡村的功能定位,也没有结合不同区域的乡村的实际情况来对其功能定位进行有效指导,因此就会导致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法律保障,无法实现持续性的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还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并确保资金投入的持续性,这样才能确保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和垃圾处理等一系列公共设施能够得以正常的、有序的长期维护。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构建美丽乡村需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因此,应坚持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发展主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促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重点解决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的环境问题。

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坚持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确保农民权益得以充分保障,使其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但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还要确保农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不受损害。要积极培育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双层经营体制(指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确保不改变村集体产权性质、不损害村集体利益、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条底线”,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让村集体全部成员都能够享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参照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模式,可以让农民成为股民,让资产变成资本,让农民成为美丽家乡建设的劳动者和美丽乡村开发的投资者。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

加快推进农村村庄改造。基本的乡村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个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对乡村主干道进行硬化改造,对村支路进行修缮,对村里的桥梁进行加固,确保村民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改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与村外其他地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要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清理河道,利于排洪疏浚,清捡水上垃圾,保持水质清洁。做好宅前屋后的环境整治工作,根据相关规定有序地将各种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对家庭养殖农户规范管理,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对农宅墙体应进行适当美化;要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尽快完善“三室一站一店”(注:指的是标准卫生室、事务代理室、文化活动室、为农服务站、便民农家店)以及健身场地、休闲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便利。

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为中心思想,展现农村不同于城市的生态性,充分挖掘农村生态品质,首先建立美丽乡村示范村,再由示范村带动其他村庄开展建设。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步伐,使分散、低产的农业发展格局升级成为高科技、大规模、集约型的农业发展格局。积极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发展农村旅游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农村生态品质。结合乡村资源的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生态格局,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打造农村生态景观。从源头上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开发并推广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加大城中村、镇中村、城郊村、文化古村的改造力度,以城中村、镇中村、城郊村为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大对“四村”的拆迁、改造和整治工作力度,为新型城镇和郊区新城的建设指明方向。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本地的珍贵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古村,使其成为“宜农、宜居、宜游、宜文”的美丽乡村。保持江南水乡特色,同时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展现出来。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来促进村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确立村容整洁、设施完好,管理有序、运行正常的建设目标,秉持“政府扶持、村级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让乡村建设更具上海本土的乡村特色,使美丽的乡村建设更文明和更规范。

首先,让村民参与村规的制定,从而调动村民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来维持村容整洁的行动;其次,进一步细化村庄管理,责任到人,将村庄的保绿、保养、保洁、联防等任务分派到每家每户,并选择有责任心的负责人,同时创立村建责任评价体系,对各项任务的阶段完成情况和责任人的工作情况作出评价;最后,建立覆盖环境、基础设施和河道管理等各个方面長效管理制度,并针对不同对象,规划管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切实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并且保证其长久性和时效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丽绿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