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第五幼儿园 魏甜甜
什么叫“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按照陶先生对生活的解释,单指人来说,就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并获得个人的发展。
“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是有联带关系的,它是“生活即教育”的学习范围。社会就是学校,是接受一切教育的场所。他从概念上扩大了学校的范围,扩展了接受教育的渠道。就如同陶行知先生说的,要把从天空中捉来的活泼的小鸟放出束缚它自由飞翔的笼子,让小鸟重新回到无边无际的天空中,让它任意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如果“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的话,那么,“教学做合一”就是他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教学法中,教、学与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论老师教的好坏,学生学的好坏,如果没有亲自去做,便很难体会其中真谛。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是主人,是创造者;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发展儿童的内在才能,培养儿童健康、活泼、独立、积极向上的性格”。儿童是主人,陶行知多次在不同情况下强调:“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应该是自己的主人,是国家、世界、人类的主人。儿童是权利的主体,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且教育是实现儿童权利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1.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儿童主体
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完整的人,有其权利和自尊。同时,儿童是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不同于物的人。儿童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为了把儿童培养的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满足他多样生活需要的能力。教师把自己放在儿童的位置上,体会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在教育活动及一日生活中,要充分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隐私,维护儿童的尊严。
2.加强儿童实践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中有这样一条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在课程设计与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活动,解放儿童,还儿童自由,允许儿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大胆说、大胆做,让他们有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儿童的各种感官,让儿童动手去尝试,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观察,用嘴巴去品尝,使儿童在课堂中(社会中、自然中)自己游戏,自主探索,自己创造。
1.在生活中获得教育,让社会成为学校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以社会为课程素材,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幼儿所获得的大多数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环境中的直接经验,所以其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比如:幼儿熟悉的交通工具,家庭成员,常见的动物植物等内容。教儿童认识花草,将他们带到花园里,让他们闻花香,观察花的颜色、脉络等。
2.在游戏中教学做合一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善于将儿童的所见所闻融入教学中,以激起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喜欢扮演的妈妈与宝宝,医生与病人,警察与小偷等,都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或见到、听到的事情。因为有这样的经验,他们才会玩,才知道怎样玩。
3.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开设特色课程
发展地区特色课程,将地方文化融入儿童活动中,是激活幼儿园课程活力的一个重要路径。要将地方文化融入儿童活动中,大致可从国家、地方、幼儿园以及师幼方面进行相关的探讨。
1.物质环境的准备
为儿童提供适宜可操作的工具。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适合他所能看、听和操作的事物。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布置中,要从儿童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设置,使环境创设和教具应用符合儿童需求。如,符合幼儿身高的桌椅设施,颜色明亮活泼、造型童趣的装饰,健康环保的操作工具等。只有提供的工具适合儿童,才能激发他探索研究的欲望。
2.精神环境的建造
营造安全、自由的氛围。这里的安全、自由不仅仅是指空间环境的安全、自由,更重要的是幼儿心理上的安全、自由。我们要尽量给儿童在心理上营造一种安全、自由的氛围,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指责和限制,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给其自由发言,大胆表现的机会,以使儿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满足其好奇心、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做教育要本着这世界的潮流去做,朝着最新最活的方向去做。即使他的各种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现状提出的,但现今仍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精力和责任去教育和照顾他们。在幼儿园课程设置和实施中,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责任感,以儿童为本,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让幼儿园成为儿童健康、快乐发展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