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 韩 冬
本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高中教材必修三《师说》为讲解课文。考虑到新教材在古诗文的编排上明显重诵读、重积累,轻文章结构的琐碎分析的事实,个人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出了一些调整,将《劝学》与本课打包共同提前至语文教学的第一课和第二课。前者意欲给学生动力,后者旨在为学生指明方向。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我所面对的学生古文基础比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强,有一定的学习热情。想学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学。很少能谦虚好学,大多偶有一二所得便沾沾自喜,甚而好为人师起来。针对这一情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能区分古今异义词,能把握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体验诵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并感悟乃至掌握这两种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理性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树立谦虚好学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指导并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鉴赏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劝学》中我们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向谁学呢?韩愈在《师说》中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二)作者简介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课文讲解
1.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齐读
5.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
6.学生示范朗读并疏通文意
7.学生补充、质疑、讨论,教师点拨讲授
明确一、二段基本内容,划出中心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8.第一段重点理解
(1)古今异义词
“学者”“所以”“从而”。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段意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
(4)讨论
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9.以第一段同样方法讲解第二段,在此不赘述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复习上节所学内容,唤醒旧知,努力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课文讲解
1.检查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明确得出结论
第二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3.重点知识归纳:
(1)实词
“道”“师”。
(2)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古:一般的人,今:许多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基础教育中某一阶段的名称。
4.同样方法完成第三、四段学习。
学生熟读第三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6.学生熟读第四段,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教师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三)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师明确: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四)作业
全文讲解之后,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诵读全文,深化课文理解。讨论:《劝学》的前提是有人不学,《师说》的前提是不拜师或不会拜师,那么他们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懒惰和虚荣。请反观自身,联系当下讨论拜师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懒惰和虚荣”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韩愈写这篇文章看似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实在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这于今世尤有启发的意义,终生学习的时代要求我们时刻去发现有“道”之人。不过这让学生明白乃至实践起来好像并没有那么容易,在教学中,我通过“从文本鉴赏拓展,靠写作训练提升”朝这方向做了相当的努力,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刻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