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金雨,徐 洁
(重庆市医药学校,重庆 401220)
医疗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医院是“保护人民健康”的国营医院,医生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白求恩精神牢记心头,对工作极端热忱,精益求精。而患者在医疗欠发达的环境下被认真治疗则大多怀有感恩之心,对医生充分信赖、尊重,常用感谢信和赠送锦旗等方式回报医生,因此医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1]。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在21世纪后期,各类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浏览率,对各类医疗事件的负面报道较多,甚至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工作者为了哗众取宠,获取暴利,有悖于职业操守,违背事实,对医患纠纷进行片面报道,突显矛盾,将患者与医务人员置于对立位置,丑化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导致医患关系持续恶化[2]。在校学生对医患关系非常关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观和学习热情,学生正确认知医患纠纷对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3]。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在时代的潮流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网络热点事件是指在网络空间中,由特定事件或现象引发网民关注、评论和行动,最终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问题的事件,此类事件往往通过网站、贴吧、论坛、博客、微博等传播媒介得到较高的点击率、回复率、评论转载量等,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大量关注和评论[4]。笔者将医疗热点事件概括为发生在现实生活的医疗事件,引起网民广泛点击和传播,进一步引起社会舆论的事件。这样的事件具有突发性、急迫性的特点,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在医疗实际中正是缺乏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除此之外,近年来医疗纠纷报道中的常见一些失误,如报道用语“泛专业化”、报道风格“吸人眼球”。
中职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多为14~17岁,处于青春期,遇事难免浮躁,思想较为单一,容易钻牛角尖,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能迅速地做出正确的紧急处理,甚至当出现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情绪比较激动时,双方可能会引发肢体冲突。热点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之后,言辞犀利或刻薄的评论更易引起学生内心的不满和抵触。如果不能正确进行心理调适,会导致学生降低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整个医疗行业丧失信心。
目前各类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医护人员。而高素质的医护人员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各医学院校均无可参照和借鉴的较为详细具体的培养目标,并且对于医疗纠纷的防范也没纳入考量范围内[5]。学校在课程上主要是以医学专业课为主,在法律相关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甚至没有,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医疗法律方面的知识极其欠缺。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的管理,在临床实践中,除了学习精湛的临床技能之外,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笔者以最近发生的医疗事件和现象为例,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出的简要分析。
案例一:某日在广州某医院的手术床下,王媚医生双膝跪地,全身钻入手术布下仅露出腿部,以一种特别难受的姿势顽强托举着产妇腹中的胎儿。就是这样一个姿势,从产妇突发破水入院,到胎儿脱离危险、呱呱坠地,她一动不动坚持了整整25分钟,从死神手中将一名脐带脱垂的胎儿抢救了回来。
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强调医护人员的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照顾每一位患者,这是医护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案例二:湖南一支由职业“医闹”带队300名“老兵”组成的专业“医闹”队伍,先后在湖南多家医院闹事。闹到了衡阳市衡东县人民医院,衡东人民医院迫于压力,紧急动员医院职工及家属迎战“医闹”保卫医院。随后,央视新闻就衡阳“医闹”事件做了专题报道。
分析:衡阳“医闹”事件体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医闹”,而是有组织、有目的地扰乱医疗秩序,想要通过这种大规模的示威来威胁医院及医护人员,中伤医护人员,从中获取一些经济利益。那么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对工作负责之外,也要对自己负责,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好相关的医护记录。
案例三:2017年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值班过程中猝死;2月10日,河北省某县医院一名年仅39岁的医生连续24小时上班后发生猝死;3月27日,江阴某医院25岁麻醉医生邓某猝死家中;4月16日,南宁市中医院一名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猝死;5月10日,临沂市平邑县中医院外一科副主任彭英雨突发疾病猝死,年仅37岁。
分析:以上是对2017年上半年医护人员在工作时突发意外不幸身亡的不完全统计,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医护人员是猝死的高发人群,超负荷的工作、过多的压力威胁着医护人员的生存状况。主管部门应该有勇气为医德点赞,但更应该做的是反思医疗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还需要学校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是医疗大环境的需求,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第一,应对和解决医疗群体性事件是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处置医疗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应当要以基层政府为中心,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和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第一时间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能力[6]。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并对造谣行为进行处置,还可植入网络“红虫”,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同时确保信息的正确传播,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和谐、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第二,医疗热点事件发生后,学校要在第一时间做出舆情监测、分析、判断、预警、评估,并做出相应回应,防止网络舆情失控。学校可以建立校园网评员队伍,通过贴吧、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多渠道发声,减少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设法律教育课程或者讲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和鼓励学生在以后临床工作中遇到各类突发医疗事件或网络上的流言蜚语时,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本职工作,坚守医疗岗位。
第三,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判断能力、自律自控能力以及网络素养,教会他们如何辨析、评价及处理负面医疗热点事件。同时根据目前发生的医疗事件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养,加强心理调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