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东,李 晖,李翠凡,白 琴,李 欢,王晶晶,侯 睿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可能面临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1]。学生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向同学或同辈求助。朋辈导师制作为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补充,旨在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业帮扶、情感支持,通过互帮互助最终实现自助的互动帮扶机制。朋辈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推进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我院于2014年开始在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实行导师制,导师负责对护生课程选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师资匮乏,于是我们引入朋辈导师。
朋辈导师制[2]是指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模式,在所辅导的不同年级学生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机制,即激励老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新生,鼓励新生针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向老生求助。不同年级学生间信息共享,形成一个友好互助的集体。相似的成长环境和相近的年龄,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高年级学长辅导的是相同专业的学生,作为过来人,他们很容易获得后者的信任与尊敬,其现身说法和专业引导也更容易被后者接受。
实行朋辈导师制的前提是培养合格的朋辈导师队伍,导师素质决定教育效果,因此,要做好同辈导师选拔工作[1]。首先,明确朋辈导师选拔标准,担任朋辈导师的学生应成绩优异,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良好政治素养,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优化选拔机制是培养朋辈导师的基础。建立规范的选拔制度,由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联名推荐,经过学院审核批准后正式聘任,颁发聘书。
根据学生在校时间,将指导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大一和大二为第一阶段,大三和大四为第二阶段。教学目标、辅导计划、具体措施应结合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灵活调整。第一阶段,为每个班配备一名朋辈导师。朋辈导师的职责是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第二阶段,建立朋辈导师与学生对应关系,每位朋辈导师指导8~10名学生,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根据学生特点,通过科研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从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就业,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
虽然朋辈导师是学生身份,但却承担着引导低年级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培养专业兴趣,做好大学生活规划,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年级学生学习和科研能力,提供实习、毕业论文、考研、就业指导,提高本科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任。开展持续、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是他们圆满完成任务的保证。首先,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朋辈导师职责等,不断加深朋辈导师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方法。其次,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培训,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乃至思维方式都有着显著差异,要选择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提高其工作能力,增强工作实效性。最后,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多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难点诊断等教学形式[3],根据朋辈导师自身特点,采取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朋辈导师是高年级学生的代表,他们中大部分人能完成任务,与被辅导的学生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3],得到被辅导学生的认可,并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为其提供指导。但也有少数朋辈导师工作态度消极,不能很好地发挥朋辈导师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各阶段工作开展情况的跟进和监督非常重要。首先,制定朋辈导师管理制度,提出具体要求:第一阶段,朋辈导师每学期到所指导班级听课6次以上,每学期参与所指导班级班会或其他集体活动两次以上,每学年指导所带班级学生临床见习一次,开展QQ、微信、邮件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指导,不定期面对面集中指导;第二阶段,每学期与所带学生进行3次以上面对面交流,开展QQ、微信、邮件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指导。其次,召开经验交流会,加强朋辈导师间的沟通交流,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难点等进行讨论、总结,形成反馈机制,提出改进方案,并在学期末考核总结,使朋辈导师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合作共进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使朋辈导师产生归属感。
以激励考核为导向,将考核与经验总结、表彰先进相结合,激发朋辈导师工作热情,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将德、能、勤、绩4方面作为考核重点,考核朋辈导师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坚持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体性考核与差异性考核相结合原则。采取个人总结—朋辈导师内部互评—辅导学生评价—教师导师和辅导员评价—朋辈导师工作组评审的考核模式[3]。将听课、指导见习、集中指导、网络指导等活动记录,所指导班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所指导班级学生旷课、考试作弊情况,所指导班级学生转专业率,所指导班级学生专业课不及格率等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强调工作日志和工作总结的考核,鼓励朋辈导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
(1)朋辈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低年级学生入学之初的恐慌与焦虑情绪,增强了环境适应能力,促使其掌握护理专业课学习方法与技巧,帮助其做好规划,稳定专业思想;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提供考研指导、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增强其科研能力与考研信心,使其对实习、就业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做好职业规划及就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2)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防范,及时发现,及时疏导,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生活观。高年级学生在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指导、建议、支持的同时,也是丰富和充实自我、提升个人素养、增强个人能力、实现自我的过程,通过这种感染和带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健康向上、互帮互助的朋辈文化。
本次研究提出了一套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朋辈导师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朋辈导师的概念、选拔标准、职责、培养与考核方法,制定了我院本科生朋辈导师工作管理制度,且已被证实是可行的,可以为我国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朋辈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克.大学生朋辈导师制度的思考与构建[J].文学教育,2015(11):128.
[2]王青,张冬梅,张玉琢,等.高校图书馆“朋辈导师”对大一学生的教育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9):58-59.
[3]刘畅.同辈导师制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的效果优化[J].管理智库,2013(28):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