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实践研究

2018-03-03 11:22:13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空白点李密矛盾

赵 丽

(萧山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浙江 杭州 311217)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1)对课堂阅读教学过度包装,让人眼花缭乱,如过度使用多媒体,导致课堂热闹非凡,而文本却处于闲置状态。(2)阅读教学过于注重方法和技巧,小组探讨、答疑、个性化阅读等教学成为常态,导致课堂热闹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但这种热闹背后却是占用了学生细读文本的时间,降低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得阅读教学向肤浅方向发展,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将逐渐丧失。因此,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

1 文本细读的内涵

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文本细读作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指的是用语义学方法对作品的语言、结构与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1]。

在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以文本为中心进行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抓文本细读的关键点,从而分析文本、细读文本,进而理解文本内涵。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应注意以下3点:(1)实施者,学生是文本细读的主要实施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和咀嚼语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文本内涵,从而达到文本细读目的。(2)语言,文本细读直接指向语言。从文字、词语、句子等语言基本组织单位入手,认真探究文本语言的表现手法,剖析其内在结构,从而更好地解读语言内涵和外延。(3)引领者,文本细读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课前要熟读文本、参透文本,课上通过各种方法引领学生细读,让学生理解文本。

2 如何捕捉文本细读的关键点

文本细读应是教师引领学生品味和咀嚼语言,从文字、词语、句子等语言基本组织单位入手,探讨文本内涵的过程。文本细读并非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一字一句地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文本细读的关键点?

2.1 标题细读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是文本内容、风格及作者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细读标题,是读懂文本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从标题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审视,从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文本内涵。

以《陈情表》为例,学生初读课文,虽能为李密叙述的孝情所感动,但仅读到“孝”是不够的,还要挖掘李密“陈情”的原因与无奈,以及李密“辞不就职”的真正理由,那么标题就是最好的切入口。教师可以利用标题引出问题:《陈情表》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为什么要“陈情”?如何“陈情”?让学生有目的地品味文本语言,探讨文本内涵。

再如《鸿门宴》,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标题,明确“鸿门”所在地及是谁的大本营。再抓住“宴”字设计问题,学生以“宴”为切入口,细读文本。按照故事情节,将“鸿门宴”分为:宴前、宴会(上)、宴后,引导学生细读探究。(1)宴前。细读文本,从整体上弄清宴前发生的3件事,探讨宴前矛盾的焦点。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发现:宴前矛盾焦点集中在“战不战”问题上,宴前形势为先紧张后趋于缓和,结局是“不战”。(2)教师引领学生细读宴会(上)故事情节,这是文本最精华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宴会(上)紧张局面(“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缓和紧张局势的情节及宴会(上)矛盾焦点。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探究发现,此时矛盾焦点集中在“杀不杀”刘邦的问题上。(3)宴后是故事的结束和尾声部分,表面气氛缓和,但却掩盖不了危机四伏的局面,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宴后矛盾焦点。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发现,宴后矛盾焦点集中在“追不追”刘邦的问题上。最后,细读文本,明确“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对比项羽和刘邦在斗争中的不同表现,探究他们矛盾症结所在,进一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从而完成文本细读。

标题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重要窗口,从标题入手,设计有关标题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文本细读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以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

2.2 矛盾点细读

文本的矛盾点往往看似是矛盾的用笔,实则是在表象的语言后隐藏着深意。许多文本运用矛盾点来表达语言、刻画人物、传递感情,阅读时需细读探究。细读文本,教师要先行,指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的前后矛盾点,进行细读探究。

《再别康桥》中,“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意识,是精神的一种,诗人怎么会用“沉淀”一词呢?研究发现,这一处是语言的矛盾点。教师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细读探究:“梦”是意识的反映,属于精神的东西,是虚幻的,然而诗人用“彩虹似的梦”指什么?为什么会用“沉淀”一词呢?唯一能说明的是,这个梦在诗人的精神世界里占了很大的分量。而这个很沉重的梦被“揉碎在浮藻间”,“揉碎”一词,可见诗人的心碎。诗人为什么会心碎呢?这可追溯到徐志摩回国后的现状,现实粉碎了他别离康桥时的梦想,再次回到剑桥,应是为了寻梦。在语言矛盾点处细读并深入分析,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初读此句,学生觉得别扭,为什么会在自己的父母前加“生我的”定语呢?“生我的父母”这几个字为什么会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师可引领学生将其作为矛盾点进行细读探究。学生细读探究后,诗人的成长经历及情感慢慢浮出水面:艾青成长经历不同于一般人,他的父母虽然生下他,却没有亲自养育过他,艾青在亲生父母那感受不到关爱,而大堰河给予了他想要的一切。这些情感都可通过语言矛盾来展现。可见,抓住语言矛盾是细读文本的重要方法。

2.3 空白点细读

文本的意义由作者、作品和读者3方构成。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具有多层意义且意义不确定的框架。由于不同的人知识结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加上语言特征的个性化,使得文本内容具有模糊性,而作者留下的空白点对读者来说是挑战,读者只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积累,再加上想象,填补所谓的空白点。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细读探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学生有一双慧眼,积极思考,捕捉和细读空白点,品味语言文字,重建文本的基础地位。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作品,是一篇描写家庭琐事的散文,在一些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几十年的感情,作者以平淡的笔调写出了内心极致之情,而这细腻之情就是留给我们细读的空白点。

教师指导学生细读,要抓住空白点。这里的空白点是指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情”,它是文章的主线。《项脊轩志》中,诸父分家是家族走向衰落的标志,也是归有光的伤心往事之一。归有光祖上曾有人做过高官,可以“象笏”为证,先大母对他寄予了家族振兴的后望。但随着时间流逝,归有光屡试不第,家族没落、四分五裂,再加上历经百年的老屋被瓜分,从筑篱到造墙,家族成员形同陌路,曾经辉煌的大家庭一去不复返。这一切都是归有光悲伤的“情”,而这“情”就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

文本的空白点是文本细读过程中比较关键的要素。文本空白点给予读者更多的细读空间,学生通过细读,挖掘隐含在文本深处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内涵,以更好地读透文本。

3 文本细读课堂训练方法

文本细读主要是读者通过细读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走进文本的艺术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3.1 多读朗读

文本细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直面语言。多读朗读,是咀嚼和辨析语言的捷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熟读和辨析文本语言,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机会,指导学生,提示学生,点拨学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读一两遍是不能完全进入文本世界的,即使天资聪颖,也要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正所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范读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朗读。朗读能赋予文字以生命,朗读能解决的,讲解就显得多余了。

朗读是咀嚼文字、品味语言的重要方法。如《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首先,通过自己默读,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厘清文章思路;其次,通过齐声朗读,读出画面,鉴赏散文内容、表现语言和技巧,品味文本意境;再次,通过朗读重点内容,读出情感,理解作者“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的”生活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最后,通过精读文本,把握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读出自己的见解,提升鉴赏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多读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逐步提升语言素养,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3.2 善于比较

比较是细读文本的重要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不是为了高低,而是参照对比以后,让文本各自的特点更凸显。在阅读中有目的地对语言和内容进行比较,学生能更透彻地领悟语言的特殊用意以及内涵,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相似诗歌鉴赏中,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这两首诗,教师指导学生细读后,比较发现:两首诗用字基本相同,且首句结尾处3个字均是“月黄昏”,这3个字确定了两首诗的时间、氛围。诗歌意象都在昏黄的月光下,显得萧条、寂寥,传递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绪。细读文本发现:诗的末句虽均以“去年痕”结尾,但王安石的诗是“系船应有去年痕”,方惟深的诗是“系舟犹有去年痕”,“应”与“有”有什么特殊内涵吗?需要细读比较,而且是联系诗歌各自的意境进行比较。

学生通过细读探究发现:王安石的诗用“应有”更好。“应有”二字内涵丰富,表现出诗人在孤独寂寞的心绪下寻找往日印象而不得的心情,当中有希望、有自信,也有落寞,更有寻而不得的不甘心,非常传神。方惟深的诗用“犹有”更好,“犹有”二字,娓娓道来,表现了诗人孤独迷惘的心绪。

细读文本时要善于比较,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在比较中才能更好地辨析,比较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意义,走进文本深处,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3 挖掘细节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时,除了对文本语言进行咀嚼和品味外,还要对文本的重要细节进行探究。细节可以是文章中的一处伏笔,也可以是文章前后的一处矛盾,更有可能是一处不引人注意的标点。阅读教学中通过细读训练,把学生培养成有细心、有耐心、有慧心的细读者。

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1)教师介绍莫泊桑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短篇小说家,然后提问:他善用的创作手法是什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构思与布局的巧妙”是他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的小说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似乎一直在平静地叙述,但却早已埋下精心设计的伏笔,小说也因此生动、具有魔力。(2)引领学生探究《项链》构思精巧在哪?学生读后,一致认为是末尾“项链”是假的,让读者大感意外。但仔细阅读后发现,这结局虽是意料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可见,让读者大感意外的结局,是学生进行细节挖掘的入口。(3)结局中“项链是假的”为什么是意料之外的,但却在情理之中呢?学生细读《项链》,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细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3处暗示“项链是假的”的细节描述:第一处是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的毫不犹豫;第二处是项链和盒子不是原配;第三处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查看”,可以想象那条项链并不是十分贵重的首饰。

由此可见,如若读者不挖掘这些细节进行细读,就难以领会莫泊桑的创作手法,发现文本更多亮点,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

3.4 把握背景

语文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师对语言经验与语言智慧的传递。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深层次的含义,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时,要注重背景分析。因为作者的写作往往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决定了作品主题和内容的特定性。“知晓作者用心”的细读才会更真实、更深刻。

以《陈情表》为例,学生细读时要关注李密“陈情”的背景。李密仅仅是为尽“孝”而“辞不就职”吗?学生要想了解处于困境的李密,就要透过语言的表象去看实质,而这又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李密深知晋武帝的发家史,所以他和晋武帝讲“孝”而避谈“忠”,再加上当时所处大背景,三国混战割据,统治阶级内部充满矛盾,此时李密如果大谈“忠君”是要惨遭杀戮的,只能讲“孝”。而晋武帝也想“洗白”自己,控制局面,稳定当前局势,用“以孝治天下”标榜自己,李密抓住时机“陈情”,可见其机智。因此,文本中李密称晋朝为“圣朝”,自己不出仕确实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难言之隐。可见,将文本置于特定背景中,学生能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

文本细读要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作者所处的情境,读出语言背后的深意,而这些离不开背景阅读。

4 文本细读的注意事项

文本细读,不仅是细腻地读,细致地读,更是细密地读。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都需细读。有限的时间与快速更新的信息,要求学生还要学会浏览和速读。文本细读,是有选择的读,是对经典文本的细读。读法决定教法,态度决定高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进行细读,具体指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先于学生“读”出意义,备好课,备足课,然后课上指导学生细读,让学生的细读更有目的性和深度。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文本细读呢?(1)进行文本细读,教师一定祛除“懒惰依赖”这一毒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这里的书不仅指专业书,还指非专业书籍,特别是经典书籍。多读书,能使教师增加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细读。(2)进行文本细读时,教师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标点符号,都要保持高度的敏锐感。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3)实现文本细读,其实就是细读自己。你的细读态度,决定你的细读深度。文本细读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2]。教师的知识背景、精神内涵、审美情趣、语言能力等,决定了其细读深度。

参考文献:

[1]周俐利.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3):35-37.

[2]沈友平.立足三点 追求本真——谈本真的语文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6):25-26.

猜你喜欢
空白点李密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时代报告(2022年3期)2022-05-05 02:11:23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祖国(2017年14期)2017-09-04 11:13:33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作文起步
你来帮帮我
民间文学(2014年2期)2014-02-21 20: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