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第十一幼儿园 韩维维
图书内容简介:
一个小男孩在快乐的白天结束时,问“风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他妈妈向他解释风没有停,只是吹到别的地方去了,让那里的树跳舞。
然后,她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孩子世上物质不灭的道理,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晚上给小男孩带来了黑暗,星星,让他入梦。
作者和绘图者以抒情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完成了一次美丽的对万物循环链的礼赞。
对于这本书的感受:
我和孩子们一样,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因此,拿到这本书后我便来回的读了好几遍!图书中优美的文字以及丰富多彩的插图深深的感染了我。
对待天底下孩子们喋喋不休的“幼稚”问题,一种思路,是让孩子们去背前人的结论,让他们不必再追问,等他们长大了,谁知道前人的结论越多,谁就会越“聪明”。另一种思路,则是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极尽艺术魅力的诗情画境,诱发孩子们去追问更多的问题,等他们长大了,谁能探问更多前人未发现的新问题,谁就会越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我开始迫不及待的想与孩子们分享这本书了……
我的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我对原著的故事做了些许的改编,把其中的语言也稍稍的提炼了一下,让语言变得简练点。这样应该会方便幼儿的理解而又不至于让他们觉得没有意思
活动名称:
风到哪里去了
活动目标:
1.喜欢和成人一起听故事,并能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大胆想象,并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大书
活动过程:
太阳 风 云 雨的形象吸引幼儿注意
1.示范故事前半段
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的前半段。
2.讨论
(1)设置讨论情景
小男孩又问妈妈:“妈妈,云到哪里去了?”小朋友们,你们说一说云到哪里去了? 问题2.雨到那里去了?
(2)倾听幼儿想法
老师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的想法
3.书中的故事
(1)鼓励幼儿大胆的发言,并肯定幼儿的回答。
(2)让我们看一看书中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4.我喜欢的故事
请幼儿说一说你最喜欢故事的那里?为什么?
大家一起讲一讲
我改编后的故事:
风到哪里去了
小男孩玩了一整天!晚上,他要睡觉了。当妈妈来跟他晚安的时候,他问妈妈:
“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
“这样,夜晚才能来到这里阿!”
“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小男孩问
“太阳转到地球的另一边了呀!”妈妈说
“那么,风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
“他会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妈妈说。
“那,云到哪里去了?”小男孩问。
“云彩会飘到别的地方,给那个地方的人们遮荫!”妈妈说
“那雨又到哪里去了呢?”小男孩问
“小雨滴又会回到云里,变成新的雨!”妈妈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东西会不见,就像现在一样,白天过去了,夜晚就来了;等你睁开眼睛的时候,太阳又会升起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男孩笑着进入了梦乡!
活动反思:
有些老师担心这个故事不太适合小班来做语言活动。因为就故事本身来说,小班幼儿理解不了;就图书的画面来讲,书中所用的线条和形象比较抽象,所以这次活动自然也就难度很高!但是好的故事大家都可以分享,谁又能保证现在的孩子就理解不了呢?就看老师怎么把故事给孩子们了!就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我制作了一本“简单版本图书”以供幼儿观察。但是在具体实施时,还是出现了种种情况。
活动中我的问题:
形象位置不应该转换:
在活动中,我为了让幼儿事前了解一下书中的故事形象,就把太阳、风、云、雨四个形象先出示给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再把这四个形象拿到书中的活动页上让幼儿观察。这样的一个小动作就导致了幼儿在讨论“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到黑板上。
对内容的理解不充分
自制书中,我设置从**地方到**地方的画面是在一页上,中间只是用一条粗粗的黑线隔开,以至于孩子并没有明白故事要表达的意思。
达成的共识:
1.教具的出示应该有利于达成目标,也就是说首先要改变两个场景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把书中的形象具体到从书中开始。
2.细化提问形式,设置多层次的小问题,使整个问题形成漏斗型,层层支持幼儿,引发幼儿思考。
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故事前出示故事形象要与书中的形象一致。
2.把大书中的两个对比场景分别设置在两页上。
3.修改教案目标,并整理出有意义的问题。
第二次活动
活动反思:
孩子们不理解**不是不见了,而是变成了另外的一种形式。目标定的太难了,就第一条来讲“喜欢和成人一起听故事,并能理解任何事物都不会消失,而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只这一条就有两个维度,一个是不会消失,二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小班的幼儿达到不了这么多。
改善措施:
1.改进目标,改第一条目标为“喜欢和成人一起听故事,并能从中得知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 第二条为“能大胆想象,并能用比较完整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次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在其中设计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你觉得风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更多的时间我也是在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到是给了孩子很大的空间,但是孩子真的能说出来吗?事实是:不能!
分析原因:就孩子们已有经验来说,他们可以尽情的想象风吹到过的地方,那就是风所要到达的地方,但是,风为什么会吹到那里呢?没有人知道!孩子们一个说不出来,两个还说不出来,其他的孩子也就对这问题不感兴趣了。所以,“为什么?”这种问题应该要在问题有着确切的答案时再来问幼儿。
平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把让孩子自主发展挂在嘴边,但是实质上还是总是在教上。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明白了,不管在任何活动中,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时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才是教育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