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特殊教育中心 解丹丹
自闭症儿童主要表现出两大特征:社会交流障碍和限制性兴趣/重复行为。研究者们发现,其中社会交流障碍作为自闭症的核心缺陷之一,需要及早进行干预,以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提高其社会功能,使其掌握一定的自立和自理能力。
近年来,在行为取向方法中,同伴介入法[2]作为一种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干预方法,引起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研究、改进和扩展,衍生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应用原则、干预形式、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同伴介入法进行简要介绍,并展望同伴介入法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伴介入法是指由研究者培训有社交能力的普通儿童,通过指导他们与自闭症儿童建立恰当的社交模式,强化和刺激自闭症儿童适当的社交行为,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同伴介入法属于行为取向的干预方法,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利用多种同伴介入形式,侧重于沟通技能、社交技能、情绪技能等方面的行为训练。同伴对象一般选择同龄段普通儿童,避免自闭症儿童对成人过于依赖或排斥,采用普通儿童与自闭症儿童相互间的沟通、游戏、学习等多种方式,增强自闭症儿童合适的社交行为以提高社交技能。
同伴介入法的应用原则主要围绕确定同伴问题上制定,因为并非每位学生都可以作为示范模仿的对象。Kerr和Nelson认为,在确定同伴时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4]:(1)保证足够的出勤率;(2)掌握稳定、恰当的社交技巧;(3)遵循教师指令;(4)能集中注意力至少10分钟。Scott等[5]认为同伴还应具有基本的友善品质,能在大部分社交情境中有合理的社交互动。综上所述,同伴介入法的应用原则可以概括为:同伴应选择个人意愿、社交能力、服从意识和个人品质四个方面较好的适龄儿童。
随着研究者们不断完善同伴介入法的理论体系,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其干预形式已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同伴积极报告法、整合性团体游戏法等,使其得以推广,也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众多的干预形式进行整理分析,可将其分为同伴社交游戏和同伴助学辅导两大策略方向。
同伴社交游戏是一种游戏情景安排策略,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处于同一团体社交环境中,旨在通过游戏的吸引力,促进和强化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意识,同时研究者事先对普通儿童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其积极与自闭症儿童进行社交互动,通过提供互动机会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频率,引导其逐步克服社交障碍。Heather等人[2]最早提出同伴社交游戏干预方式,并通过5组儿童加以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同伴社交游戏可以显著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频率。
同伴社交游戏策略旨在提高社交频率,而同伴助学辅导策略更侧重于帮助自闭症儿童掌握社交技能。Strain等人[3]指出,在训练有素的同伴的介入下,可整体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技能。同伴助学辅导的核心和关键在于选择并训练普通儿童,有意识的主动与自闭症儿童互动,最好是平时容易与老师沟通交流,性格又比较外向、活泼,有亲和力的正常儿童。
对同伴介入法的实证研究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自闭症儿童的特质(如自我刺激行为、社交障碍程度等)、同伴儿童的基本素质(基本原则、基本品质、社交能力等)、干预时长、干预环境、研究者指导效果等。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参考文献中涉及的案例:
同伴介入法干预的对象年龄基本上在14岁之前,主要集中于学前期(3-6岁),因为学前期是自闭症儿童社交发展的关键期,在适当引导下,参与社会化行为和社交活动的意愿强烈。同伴主要选择同龄段或年长的普通儿童,数量不等,采用一对一和一对多等不同方式,均需要干预前培训。
同伴介入法的干预环境一般为融合环境,大都选择在自闭症儿童熟悉的教室或者游戏活动区域等进行。在进行干预前,研究者先对普通同伴如何帮助提高自闭症儿童社会互动进行基本培训,在干预过程中,要求普通同伴鼓励和监督同伴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
同伴介入法的干预研究中,研究者们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但都在同伴社交游戏和同伴助学助教两大范畴内,如:同伴小老师、结构化团队教学、同伴介入自然教学、同伴介入示范干预等。
同伴介入法的实证研究证实其有效性。参考文献中7个研究都显示了其积极的效果,但是很少有检验维持效果和泛化效果,且对社会效度评量的研究较少。
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将共同生活的兄弟姐妹或亲属家庭的适龄普通儿童作为同伴,既能降低干预的成本,利于同伴介入法的推广,又能保证充足的干预时间和频率。但由于条件所限,尤其我国独生自闭症儿童占较大比例、家长观念落后,很少有研究者进行此方面的尝试。
参考文献中的大部分研究,仅对自闭症儿童和同伴之间互动频率进行测量,未测量和研究互动的时长,缺乏泛化性。未来研究应该强调[7]: 在同伴介入法中,要探索长期干预研究的效果,测量和研究互动频率和互动时长两个指标,确保自闭症儿童参与到高质量的社交互动中,逐步引导自闭症儿童与同伴的互动交流泛化到不同环境,并长时间维持获得的社会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