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白沙的家训家教思想

2018-03-03 01:14:22刘兴邦
关键词:勤奋学习孝心家训

刘兴邦

(五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优良家训、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白沙是明代岭南心学的开创者,他创立江门学派,建构岭南心学思想体系,实现了明代理学向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明代心学的创新性发展。同时,陈白沙也是中国传统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撰写了《示儿》(六首)、《诫子弟》、《诫懒文》等家训、家教的文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家训、家教思想。陈白沙的家训、家教思想是当代中国家训、家教思想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文化资源。

陈白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优良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教、家风思想,而且践行中华民族优良的家训、家教、家风,成了岭南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陈白沙家训、家教、家风思想包含孝、悌、忠、信、勤、俭等核心内容。陈白沙把孝、悌放在家训、家教、家风思想的首位,认为“夫孝,百行之源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尧舜,大圣也,孟子称之曰‘孝弟’而已矣。故君子莫大乎爱亲”[1]17。孝的核心内容是爱亲,即尊敬、热爱父母。“有道于此,匪难匪易。能者谓贤,不能者耻。母疾子侍,弟扶兄醉。尧舜之道,孝弟而已。”[1]17孝的内容之一就是“母疾子侍”:母亲生病了,儿子要好好地侍候、照顾母亲;悌的内容之一就是“弟扶兄醉”:弟弟和哥哥一起喝酒,哥哥喝醉了,弟弟要好好扶持、照顾哥哥。子女能够做到“母疾子侍”,弟弟能够做到“弟扶兄醉”,他们就是贤德之人,否则就是可耻之人。

中国传统的孝是指孝敬父母双亲,而陈白沙把孝仅仅理解为“母疾子侍”、孝敬母亲,这不是指陈白沙的孝不包含孝敬父亲的内容,它与陈白沙的特殊人生经历分不开。陈白沙是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的一个多月就去世了,陈白沙在寡母的抚育下长大成人。陈白沙年少时体弱多病,他母亲为了把他抚养成人,付出了比一般人的母亲更多的艰辛和劳累。因而陈白沙对母亲的孝心,比起一般子女对母亲的孝心要真切、厚重得多;陈白沙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理解,也比平常人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理解要深刻得多。陈白沙在给明代宪宗皇帝的上疏中,对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作了详细的介绍:“缘臣父陈琮年二十七而弃养,臣母二十四而寡居,臣遗腹之子也。方臣幼时,无岁不病,至于九岁,以乳代哺,非母之仁,臣委于沟壑久矣。臣生五十六年,臣母七十有九,视臣之衰如在襁褓。天下母子之爱虽一,未有如臣母忧臣之至,念臣之深者也。”[1]2陈白沙的父亲陈琮27岁就去世了,他是以遗腹子的身份来到人世的,当时他的母亲才24岁。为了把陈白沙抚养成人,陈白沙的母亲终生未曾改嫁,后来被朝廷授与贞节牌坊。陈白沙年少时体弱多病,直到9岁还以母乳作主食。如果不是母亲的仁爱,陈白沙不可能长大成人。陈白沙56岁时,他的母亲还把他作为小孩来看待,母子之情何等深厚!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是陈白沙把孝归结为“母疾子侍” 的直接原因。当然,陈白沙对母亲的孝敬不仅仅指“母疾子侍”,等到母亲生病了儿子才去侍候、照顾,它还包括平时对母亲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照料、赡养。只是母亲生病时,儿子对母亲的侍候、照顾显得更为重要、更有意义。陈白沙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陈白沙55岁时因朝廷诏见北上京城,准备接受朝廷的任命,为国家、为百姓服务。他进京时,准备带母亲一同进京城,以便更好地侍候、赡养母亲,同时也让母亲出出远门,看看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彼时陈白沙母亲年近80岁,加上他哥哥不同意,陈白沙的愿望未能实现。由于路途遥远,加上陈白沙身体虚弱,陈白沙到京之后就病了。此时在家的母亲因思念陈白沙也病了,并急切盼望他回家母子团聚。陈白沙得知母亲生病的消息,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回到母亲身边照顾母亲,“得男陈景阳书,报臣母别臣以来,忧念成疾,寒热迭作,痰气交攻,待臣南归,以日为岁。臣病中得此,魂神飞丧,仰思君命,俯念亲情,展转郁结,终夜不寐”[1]2。他立即上疏明宪宗皇帝,表示宁愿不接受朝廷的任命,也要马上回家侍候母亲。陈白沙的《乞终养疏》感动了宪宗皇帝,最终同意陈白沙回乡侍奉母亲,并要求陈白沙侍奉母亲终其天年之后再出来做官,同时授予陈白沙为翰林院检讨,“(白沙)上疏,略曰:‘臣母以贫贱早寡,俯仰无聊,殷忧成疾,老而弥剧。使臣远客异乡,臣母之忧臣日甚,愈忧愈病,愈病愈忧,忧病相仍,理难长久。臣又以病忧老母,年未暮而气已衰,心有为而力不逮。夫内无攻心之病,则外不见从事之难,上有至仁之君,则下多曲全之士。愿乞养病终养。’疏上,宪宗皇帝亲阅者再三,明日授翰林院检讨,俾亲终病愈,仍来供职”[1]871。陈白沙的孝心感动了皇帝,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母疾子侍”是指日常生活上侍候、照顾母亲,但它只是陈白沙孝的外在表现,绝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母疾子侍”,更表现在情感深处对父母的孝心。陈白沙认为,子女內心对父母的孝心比“母疾子侍”以及日常生活上侍候、照顾母亲的孝的行为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相传明代新会县城门上有一副陈白沙撰写的对联,其文为:“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这副对联的大意是:所有的邪恶中,最邪恶的事是奸淫,评价邪恶的标准是邪恶的事实,不只是邪恶的思想;所有善良的行为中,最善良的行为是孝的行为,评价孝的标准却是内在的孝心,不只是外在的孝的行为。因此,“君子之事亲也,尽其在我者,不必其在人者,苟吾之所为不畔乎道,不衍乎义,则其为孝也大矣,禄之失得弗计也”[1]200-201。人们孝敬父母,在于充分发扬自己内在的孝心,不在于模仿别人孝敬父母外在的做法。只要不违背道义,不违背良心就是最大的孝,物质生活的照顾、赡养则是次要的。在陈白沙看来,人内在的孝心是人的真实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它不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因人的经历、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圣人,其内在的孝心是一样的,“爱亲,人子之至情也,不待教而能,不因物而迁,人之异于圣人也,岂相悬绝若是邪?”[1]44子女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内在孝心,那就不是合格的子女,“抑闻之,子不私于亲,非子也”[1]194。陈白沙认为,如果子女只是在物质生活上照顾、赡养父母,父母健在的时候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父母去世后使父母享有各种封号和名誉,而內在情感上没有孝敬之心,这样的子女不是真正的孝子,“其所称孝,非常所称。常所称者,丰其养,厚其葬,生之封,死之赠而已耳”[1]48。他认为,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叫做养,不叫做孝。因为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不仅人能做到,动物也能做到。只有在情感上、思想上尊敬父母,使父母身心愉快、心情舒畅,那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陈白沙关于孝的理解与孔子的理解是一致的。“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孔子认为,在对待同类的关系上,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动物也能抚养同类。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养,而是敬。动物对同类没有孝敬之心,人不但能赡养自己的父母,而且对父母具有尊敬之心,这颗尊敬之心就是孝心。陈白沙把这颗孝心根埴在自己的心灵中,溶化在自己的血脉中。

陈白沙不但细心周到地照顾母亲的日常生活,而且内心深处充满对母亲的爱和孝心。陈白沙的母亲24岁守寡,难免心中苦闷和空虚。为了弥补心灵的空虚,她信奉佛教,求神拜佛。陈白沙作为儒家学者不信佛,而且对佛教有所批判:“自古真儒皆辟佛,而今怪鬼亦依人。蚁蜂自识君臣义,豺虎犹闻父子亲。”[1]55他批判佛教不识君臣之义,不忠;不识父子之亲,不孝。但陈白沙却非常理解母亲的心意,对于母亲信佛,他不但没有反对,而且能顺从母亲的心愿。每当母亲求神拜佛时,陈白沙总是积极支持、配合,“太夫人颇信浮屠法,及病命以佛事祷,先生从之”[1]873。更有甚者,陈白沙一生体弱多病,特别是晚年的陈白沙,身体状况恶化,而陈白沙母亲的身体却非常健康,陈白沙担心自己死在母亲去世之前,不能尽到自己养老送终、使母亲终其天年的孝心,因此,在母亲年过70岁以后,他每天晚上沐浴更衣,向上天祈祷,祈求上天保佑自己,使自己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死去,以尽自己养老送终之孝心,“太夫人老耋,康强如壮,先生以古稀年顾多病,常虑一旦身先朝露,不能送太夫人终。故自太夫人七十年之后也,每夕具衣冠秉烛焚香,露祷于天曰:‘愿某后母死’”[1]873-874。也许是上天有灵,帮助陈白沙实现了心愿,成全了陈白沙的孝心,使陈白沙在年近70岁时送走了90多岁的母亲。同时,母亲去世后,他再也不穿比较鲜亮的绵缎制作的衣服。陈白沙说,他在母亲去世前穿比较鲜亮的绵缎制作的衣服,是为了让母亲高兴,“后丧太夫人,服阕绝不衣绵绣,曰:‘向者为亲娱耳’”[1]874。

悌也是陈白沙家风的重要內容。悌就是顺从哥哥。陈白沙的家庭是传统的耕读之家,陈白沙自幼读书,哥哥陈献文则种田、操持家务。由于父亲早逝,陈白沙对哥哥就象对待父亲一样,十分尊敬。每当陈白沙与哥哥坐在一起时,他总让哥哥坐在正位,他自己坐在哥哥的旁边陪伴哥哥,“事伯兄如父,坐必隅坐”[1]874。陈白沙的孝、悌家风,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陈白沙成了岭南著名的大孝子,也是当今社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和顺的宝贵精神财富。

勤奋是陈白沙的优良家风。陈白沙一生勤奋读书、治学。他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并没有因为科举考试的失败而放弃读书和学习,而是活到老学到老。他一生博览群书,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化典籍,儒家的、道家的、佛教的,无所不读;中国古代的各种小说、杂记甚至民间的野史,他也广泛涉猎,“闭户读书,尽穷天下古今典籍,穷及释、老、稗官、小说”[1]879。陈白沙27岁时从学江西著名学者吴与弼,深受吴与弼勤奋学习精神的影响,“先生之始为学也,激励奋发之功多得之康斋”[1]879。回到江门后,他继承和发扬了吴与弼勤奋学习的精神,在家乡修建了一座小书房,取名“春阳台”。陈白沙每天读书“春阳台”中,平时与家中人很少见面,连吃饭都由家人通过小窗口送到“春阳台”中。他刻苦攻读,不出门外,“足迹不至城府”[1]879。读书疲劳时也不休息,只用水泡泡腳,以解除疲劳,“彻夜不寝,少困则以水沃其足”[1]879。他读书期间,断决与朋友的往来,就是有朋友上门求见,也一概拒绝。时任广东参议的朱英,仰慕陈白沙的道德文章,江门时曾登门拜访,他也避而不见,“朱某时为参议,造庐求见,卒避不见”[1]879。陈白沙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

陈白沙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而且告诫儿子、学生也要勤奋学习。他的小儿子陈景阳曾在潮莲读书,陈白沙教育他要勤奋学习,认真阅读儒家经典,深刻理解其中的精神实质,“四书与六经,千古道在那。愿汝勤诵数,一读一百过”[1]313。同时,陈白沙以中国历史上勤奋学习的典型代表邵雍、范仲淹勉励儿子,希望儿子以他们为榜样,学有所成,“吾闻邵康节,撤席废眠卧,又闻范仲淹,画粥充饥饿”[1]313。邵康节,即邵雍,北宋著名学者。他为了争取学习时间,晚上把床辅卷起来不睡觉,通霄达旦地学习。范仲淹也是北宋著名学者,他为了学习,饿了不去吃饭,画个饼以抵御饥饿。陈白沙也要求自己的学生勤奋学习。陈白沙对学生贺钦说:“归去辽阳,杜门后可取《大学》、《西铭》熟读,求古人为学次第规模,实下功夫去做。”[1]134贺钦是陈白沙39岁名震京师时在京师收受的学生。当时,贺钦已为朝廷给事中官员,因仰慕陈白沙的人品、学问,他辞去官职,拜陈白沙为老师。贺钦回老家辽阳时,陈白沙告诫贺钦要勤奋学习,并为他开列了读书目录,要求他按照读书目录用功读书。

陈白沙为了激发儿子、学生们勤奋学习的热情,特意写了《戒懒文》一文进行警示,从反面指出了懒惰的危害性。他详细地为大家指出懒惰的危害性:“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1]328陈白沙指出,朝廷中的官吏懒政,他的下级就不会服从他的领导而欺骗他。军队中的将军懒惰,他的士兵就不会服从他的指挥而离开他。家庭中,做母亲的懒惰,不为儿子做衣服,她的儿子冬天就会受冻;做父亲的懒惰,不种地多收粮食,他的儿子冬天就会挨饿。天地之中,最大的危害是懒惰。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学生要深深认识到懒惰的危害性,把防止懒惰作为自己的座佑铭,“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子最为害。诸弟子,听训诲,日就月将莫懈怠。举笔从头写一篇,贴向座右为警戒”[1]328-329。今天,我们重温陈白沙的《戒懒文》,仍然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陈白沙的勤奋家风还包括勤思考、勤怀疑。陈白沙提出了“学贵知疑”的思想。他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1]165怀疑、思考是学习进步的基本途径,小的怀疑、小的思考就有小的进步,大的怀疑、大的思考,就有大的进步。陈白沙教育自己的儿子、学生要发扬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对中国历史上的圣贤人物、对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典籍要重新思考、大胆怀疑,不能以中国历史上圣贤人物的是非为是非,不能以中国历史上各种典籍的是非为是非。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陈白沙认为不能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孟子聪明还孟子,而今且莫信人言。”[1]645孟子聪明是孟子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结果,不要相信别人对孟子的评价,也不能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王侯尚爱志槖中装,何况田家弟与兄。孟子未知人世事,独将仁义教齐梁”[1]555。陈白沙特别指出,学生要敢于对自己老师的言论进行思考、进行怀疑,不要以老师的是非为是非。他认为,如果学生以老师的是非为是非,那就失去了自已的是非标准,“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苟由我,于子何有焉?”[1]287陈白沙勤思考、勤怀疑的思想,是我们今天科学创新精神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节俭、节省也是陈白沙的家风。不论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陈白沙都注重节省、节俭,反对浪费、奢侈。陈白沙原来住在新会县城附近的都会村,大约在10岁以后,他们家搬迁到了江门白沙村。20多年后,由于家中的房屋已经破旧,同时家庭人口也大量增加,陈白沙家必须进行房屋的扩建。对于房屋的扩建,陈白沙进行了仔细的测算,“辛勤结吾庐,经始算一一”[1]298。从房屋的高低、宽度到房屋所用的材料,陈白沙都精打细算:房屋不能太高,与周围的民房一样高就行了,“卑高在平秩”[1]298;房间也不能太宽,人在房中行动方便就行了,“其间仅容膝”[1]298;房屋不能进行豪华装俢,房屋的外墙不要过分进行粉刷,“四垣谢粉饰”[1]298;房屋的用材不能太昂贵,墙腳用牡蛎壳粘贴就行了,“牡蛎高为骨”[1]298;对于房间的用途,除了日常生活用房外,其余的房间也只能用来祭祀和藏书,“既以储简编,犹堪敛袍笏”[1]298。总之,陈白沙按照节俭、节省的原则建造房屋,反对讲排场、讲气派。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陈白沙同样秉承节俭、节省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陈白沙从民生的高度提醒当时的官员要注意节约、不要浪费,吃饭时要想想这餐饭的费用,不要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因为天下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饭吃,民不聊生的现象到处存在,“一食之费必计,曰:‘民其不聊生’”[1]108。陈白沙还警示当时的官员,兴建某项工程时要好好计算这项工程的费用,要考虑当时地方的财力状况,考虑老百姓有没有承受这项工程的能力,不要搞超出老百姓承受能力的形象工程,不要劳命伤财,“一役之兴必计,曰‘民其不堪命’”[1]108。陈白沙的节俭、节省家风是我们当今社会克服铺张浪费、励行节约的济世良方,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良好的家风,建设好新时期人们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 中华书局 , 1987.

[2] 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54.

猜你喜欢
勤奋学习孝心家训
《论语》—述而篇
屈原苦读
幼儿画刊(2020年7期)2020-09-11 03:14:46
排毒孝心汤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8
用爱和孝心撑起一个家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8
孝心歌
《劝学》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学生天地(2016年12期)2016-04-16 05:14:54
《朱子家训》(二)
学生天地(2016年6期)2016-04-16 05:14:25
《朱子家训》(一)
学生天地(2016年3期)2016-04-16 0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