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志所见北朝非汉族姓氏杂考

2018-05-31 02:16:44郭洪义
关键词:魏书长孙姓氏

郭洪义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其中改民族姓氏为汉姓便是汉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加速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孝文帝所改姓氏,《魏书·官氏志》曾有详载,之后《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广韵》《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典籍除了转录《魏书·官氏志》外,又多有补充或修订。检核各种文献,发现众书互相传抄袭用者多,但也有部分相异甚至彼此矛盾者,情况复杂。其或因辗转传抄而讹误,或因文献来源多途而分歧,或因文字书写而差异,需要细致梳理;还有部分非汉族姓氏所改汉姓被典籍遗漏,则更应补充。对此,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是学界该方面专题研究的重要杰作,不过仍有很多疑惑或者矛盾没有解决。随着近年来大量北朝碑志材料的不断出土,新问题也在不断提出,并将一些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利用北朝碑志材料中所见的非汉族姓氏,不仅可以正本清源、厘清诸文献记载之误,更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朝非汉族姓氏改为汉姓的诸多复杂情况,从而为北朝历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姓氏研究等提供重要证据和文献参考。

1.可足浑氏

东魏武定二年《可足浑洛妻叔孙氏墓志》首题:“魏故可足浑氏叔孙夫人墓志铭。”

按:北方非汉族之“可足浑氏”,在典籍中记载甚纷乱,值得综合考证,细心清理。“可足浑”,实际上乃是“渴烛浑”之异译。古代翻译民族语言,特别是翻译名物词语,一般都是采用音译,而用以记录音译词的汉字,因为非表音文字,故只能用同音或音近的字去记录。这种对音转译,其用字因人而异,故常常出现一名多形的现象。“可”与“渴”乃同声异译字[1]75,《元和姓纂·十二蟹·可足浑氏》引唐林宝曰:“可烛浑、可足浑,疑并与可朱浑同,随音转耳。”①,《北朝胡姓考》姚薇元按语:“三氏同语异译,原只一姓。”[1]155因此,“可足浑”即“渴烛浑”。

“渴烛浑”,有时又省去“浑”,便缩略为“渴烛”。《魏书·世祖纪》太延元年三月,“冯文通遣大将渴烛通朝献,辞以子疾”。“渴烛通”即“渴烛浑通”之省略[2]68。“渴烛”,文献又有作“汤烛”者。《二十五史补遗·北燕百官表》:“乙亥五年,宋封燕王。……(大将军)汤烛。”《南北朝史通俗演义·上》:“宋廷称他为黄龙国,会燕使赍还诏书,封弘为燕王,但未尝出师相救,弘料不可恃,再命部将汤烛,举贡魏都,托言太子有疾,故未遣质。”《资治通鉴·宋纪四》:“(元嘉十二年)三月癸亥,燕王遣大将汤烛入贡于魏,辞以太子王仁有疾,故未之遣。”“汤(湯)”与“渴”形近,“汤烛”实乃是“渴烛”之讹。

“渴烛”又常讹写作“羯朱”或“渴末”。《晋书·成都王颖传》:“浚屯冀州不进,与腾及乌丸、羯朱袭颖。……为羯朱所败。羯朱追至朝歌,不及而还。”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水经注·浊漳水》则谓:“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又,《晋书·王沈传附王浚传》:“浚又表封务勿尘辽西郡公,其别部大飘滑及其弟渴末别部大屠瓮等皆为亲晋王。”“羯朱”“渴末”,都应是“渴朱”之讹[3]66。“羯”与“渴”形近,“末”与“朱”形近,存在讹误的可能。对上述《水经注·浊漳水》的相关记载,还有其他异文材料。同记此事的《晋书·惠帝纪》载,永兴元年,“安北将军王浚遣乌丸骑攻成都王颖于邺,大败之。”“乌丸骑攻成都王颖于邺”,即上引《晋书·成都王颖传》所载之“乌丸羯朱袭颖”。由此可见,“乌丸骑”,即“乌丸羯朱”所属的部落,也就是“乌桓渴朱”。《魏书·官氏志》:“乌丸氏,后改为桓氏。”《魏书·世祖纪》始光四年六月“辛酉,班师,留常山王素、执金吾桓贷镇统万。”《资治通鉴·宋纪二》:“以常山王素为征南②大将军、假节,与执金吾桓贷、莫云留镇统万。”“桓贷”即“乌桓贷”,原名“乌丸贷”,为乌桓人。由此可见,以上《晋书》《水经注》所记的“乌丸羯朱”“乌丸渴末”,均应是“乌桓渴朱”,也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记之“渴朱”“渴浊”。此时的“渴朱”为“部落姓氏的名称,可能附着于段部,当活动于辽西,他们随段部一同战斗,组成乌丸突骑,成为幽州刺史王浚进攻邺城的前驱。”[3]67

下面讨论可足浑氏改为汉姓的问题。

《魏书·官氏志》:“北方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味”字误,应是“朱”字。《元和姓纂·上平声·十虞》《通志·氏族略》《广韵·曷韵》《古今姓氏书辨证·渴足浑氏》等均作“朱”[1]155。点校本《魏书》唐长孺校勘记按语亦指出:“《广韵》卷五曷韵下引《后魏书》‘味’作‘朱’,诸姓氏书同。”[4]是也。

之所以“渴烛浑”氏改为“朱”氏,应该是由于“渴烛浑”又作“可朱浑”之故。《北齐书·可朱浑元传》:“可朱浑元,字道元。自云辽东人,世为渠帅,魏时拥众内附。曾祖护野肱终于怀朔镇将,遂家焉。”《元和姓纂·十二蟹·可朱浑氏》:“可朱浑氏出自代北,又居怀朔,随魏南徙河南。后魏都官尚书、乐陵公可朱浑昌。”可见,“可朱浑”氏乃是因族人原居于可朱浑水流域而得名,其“原为辽东部落,归魏后居于桑乾,又徙戍怀朔也”[1]157,从而成为鲜卑部落的一支。再后来遂以鲜卑族人身份内徙河南,其民族迁徙路线及其过程亦较为明确。“可朱浑”氏迁居河南后,因汉族有大姓“朱”,受其影响,于是“可朱浑”便缩略成“朱”,从而与汉姓“朱”氏相融合,原来非汉民族姓氏的印记遂逐渐被抹去。

关于“可朱浑”氏改为“朱”氏,传世史传多有记载,且有很多异文材料,可供比勘对照使用。《魏书·朱瑞传》:“朱瑞,字元龙,代郡桑乾人也。元颢内逼,除侍中征南将军兼吏部尚书。庄帝还洛,改封乐陵郡开国公。”由于其功勋卓越,孝庄帝时,封赐乐陵郡开国公。《元和姓纂·十二蟹·可朱浑氏》:“可朱浑氏,出自代北,又居怀朔,随魏南徙河南。后魏都官尚书、乐陵公可朱浑昌。”“朱瑞”即“可朱浑昌”[1]156。《魏书·节义传》:“朱长生及于提,并代人也。高祖时以长生为员外散骑常侍,与提俱使高车。”而《魏书·高车传》则又载:“太和十四年,诏员外散骑侍郎可足浑长生,复与于提使高车。”其所载为同一历史事件,“朱长生”与“可足浑长生”同为一人无疑[1]156。又,《魏书·窟咄传》:“贺麟闻之,遽遣安同、朱谭等来。”《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太元八年则谓:“留辽东鲜卑可足浑谭集兵于河内之沙城”,可见,“朱谭”即“可足浑谭”,亦应是同一人无疑。以上材料均是“渴烛浑氏(可朱浑、可足浑)”改为“朱”氏之显证,应无疑义。

值得注意的是,《魏书·节义传》作“朱”氏,《魏书·高车传》则作“可足浑氏”,同一种书并收二姓,而不统作一姓,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是二姓。考察其二氏歧出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魏书·高车传》北宋时已佚,后人取《北史·高车传》补之所致[5]。

2.莫耐娄

北魏太和十八年《弔比干文》碑阴题名:“监御令河南郡莫耐娄悦。”和平二年《皇帝南巡之颂》碑阴题名:“内行内小莫耐娄□。”

按:“莫耐娄”,应与“未耐娄”相同。《魏书·序纪》:昭帝“四年,东部未耐娄大人倍斤,入居辽东。”“未”,当是“末”字之讹,二字在典籍中常相混。“莫”,中古音为明母铎韵入声[mak];“末”,中古音为明母末韵入声[muat],二字双声,古音较为接近,翻译用字时或可换用。因此,“莫耐娄”,实际上即“末耐娄”。

传世典籍中又载录有“莫那娄”氏。《魏书·官氏志》:“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通志·氏族略·莫那娄氏》:“代人,后魏中山太守、高邑公、莫那娄题。”“莫那娄”有时又作“末那楼”。“莫”与“末”,二字中古音发音较为接近;“娄”与“楼”中古音同为来母侯韵平声,二字同音,因此,二者实际上乃同一姓氏之异译。《广韵·十三末》:“又夷三字姓,《后燕录》末那楼雷。”《元和姓纂·十三末》:“末那楼,《后燕录》有襄城公末那楼富。”《通志·氏族略》:“《后燕录》有襄城公末那楼富。”《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三末·末那娄》:“后魏襄城公末那楼富。”后燕为慕容氏所建政权,慕容氏之祖先处鲜卑慕容部,可见,“末那楼”氏与鲜卑慕容部关系密切。

“末那娄”,又作“夫那楼”。《晋书·石季龙载记》载石季龙伐辽西鲜卑段辽,“斩其部大夫那娄奇”。“夫那娄”,疑是“末那楼”之讹。“夫”“末”二字形近,容易讹误。而“部大”则是对部落大人的简称[3]63。

《通志·氏族略》又载有“莫多娄氏”,云:“代人,随魏徙洛阳。”《古今姓氏书辨证·十九铎·莫多娄》:“莫多娄,代北三字姓。魏孝文时改为河南莫氏。”但是南北朝典籍没有“莫多娄氏”的记载。“多”,应是“那”字之讹[1]85。“多”与“那”形体相近,二者声近韵同,故有讹误的可能③。

问题的关键在于“莫耐娄”与“莫那娄”究竟是一个姓氏,还是两个姓氏。《魏书·官氏志》中并没有“莫耐娄”或“未耐娄”改姓氏的相关记载,似乎是将“莫耐娄”与“莫那娄”视为一姓。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便认为“莫耐娄”即“莫那娄”,并云:“‘那’‘耐’双声字,‘莫耐娄’殆亦‘莫那娄’之异译。”[1]84其将二者认定是一个姓。

其实,“莫耐娄”与“莫那娄”实为两姓,而非一姓。北魏和平二年《皇帝南巡之颂》:“骁骑将军、殿中给事、新安子莫那娄爱仁……内行内小莫耐娄□。”[6]同一碑文中“莫那娄”与“莫耐娄”二姓分列而又各自独用,实乃显证。又据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的相关研究,“莫耐娄”部属鲜卑拓跋部,属北部鲜卑,后以部落名为氏;而“莫那娄”属鲜卑慕容部,属东部鲜卑,后来亦以部落名为氏[2]73。尽管“耐”“那”音近,似乎可以作为同一姓氏之旁证,但典籍记载并不支持。因此,“莫耐娄”与“莫那娄”应属不同的部族,二氏不能混同不别。

3.越懃

北魏和平二年《皇帝南巡之颂》:“左将军、给事、夷都将越懃右以斤。”

按:检《魏书·官氏志》:“越勒氏,后改为越氏。”“越勒”,当据碑志,作“越懃”。

“越懃”,南北朝碑志通常作“越勤”,本部落之名,原居跋那山,山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北[1]153,后以部落为氏。陕西扶风法门寺藏北周时期《碑石残文》:“第五子昊子晖略大都督安国……侯,妻越勤周大将军华山郡开国公之女。”④北周天和四年《拓跋虎妻尉迟将男墓志》:“长女湏摩,出适越勤氏。”[7]“勤”与“勒”,二字形体相近,故易讹误⑤。“勤”讹作“勒”者,如东汉熹平三年《耿勋碑》作“”,唐乾封二年《娄敬墓志》作“”,会昌元年《陈少公夫人蒋氏墓志》作“”,是其证。

传世典籍常有传抄讹误或歧为二氏的现象。《魏书·官氏志》:“越勒氏、越强氏,后改为越氏。”《元和姓纂·十月》:“《官氏志》:越勒氏、越强氏,并改姓越。”《通志·氏族略》:“又有越强氏,改为越氏。”“勒”,当为“勤”字之讹。“勤”“强”双声,古韵相通⑥,实为一氏。《元和姓纂》照引《魏书·官氏志》之说,二书均歧为二氏,当改;《通志·氏族略》复沿其讹,亦误。

又检之史传,相关记载亦常有讹误。《魏书·出帝纪》永熙三年七月,“以使持节征西将军、岐州刺史越肱特为仪同三司。”《北史·文帝纪》:大通元年七月,“以开府仪同三司越勒肱为司空”。计其官位时日,知越勒肱即越肱特[1]154。二书所载名字虽然不同,但实际上应为一人,“勒”,亦应是“勤”字之讹。传世典籍有明证。《魏书·太宗纪》:“永兴五年四月,诏奚斤等讨越勤部于跋那山。七月,奚斤等破越勤倍尼部落于跋那山西。”《魏书·太祖纪》天兴五年十二月,“越勤莫弗率其部万余家内属,居五原北。”《北史·高车传》:“越勤⑦倍泥部,永兴五年转牧跋那山西。”《北齐书·斛律光传》:“虏其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

以上材料均可证明《魏书·官氏志》之“勒”,当是“勤”之讹。诸文献中或记为 “越勒”,或记为“越强”,又或改称单姓“越”,实际上均应为一姓,即“越勤”。史传多歧为二姓,当改。

4.拔拔

北魏和平二年《皇帝南巡之颂》:“宁东将□、□□□□侯胡优比西□陀散骑常□、□□□□□□安复侯拔拔俟俟头。”

按:“拔拔”,鲜卑种姓,拓跋之分支。《魏书·官氏志》:“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拓拔”,应是“拔拔”之误[1]9。《资治通鉴·齐纪六》:“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上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徳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验之碑志,北魏太和十八年《弔比干文》碑阴题名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8],北周天和元年《拔拔兕墓志》亦载:“故拔拔兕,字义贞,殡于此,赠勲州、绛州、晋州三州诸军事、勲州刺史。”[9]又《周书·长孙兕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从魏孝武西迁。天和初,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迁绛州刺史。”由此可见,“拔拔兕”,即“长孙兕”,二者实为一人无疑。

传世典籍亦有“拓拔”讹作“拔拔”者。《魏书·官氏志》:“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元和姓纂·三十六养》:“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拓拔”亦应是“拔拔”之误。《资治通鉴·齐纪六》建武三年,“魏主下诏,以为:‘……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资治通鉴》卷九七晋康帝建元二年胡注:“以次兄为拔拔氏。厥后孝文帝用夏变夷,改为长孙氏。”另外,其卷一百零三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胡注、卷一百零四孝武帝太元元年胡注亦皆言“长孙氏”为“拔拔氏”所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长孙氏岀自拓拔郁律,生二子:长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后魏法,七分其国人,以兄弟分统之。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后改名仁,号为拓拔氏。生嵩,太尉、柱国大将军、北平宣王。道武以嵩宗室之长,改为长孙氏。”“号为拓拔氏”,分国命姓,不应该相同。“拓拔”,当作“拔拔”,《新唐书》恐误;《古今姓氏书辨证·末》谓:“拔拔,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是也。另据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的相关研究,崔鸿《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八·姚泓传》:“姚泓以晋师之逼,遣使乞师于魏,魏遣司徒、南平公拔拔嵩进据河内。”而《魏书·长孙嵩传》则谓:“长孙嵩,代人也,历侍中、司徒,封南平公。晋将刘裕之伐姚泓,太宗(遣)嵩缘河北岸列军。”据此,“是《后秦录》所记拔拔嵩之官封、事迹与《魏书》长孙嵩合,可知拔拔嵩即长孙嵩无疑。拔拔,改长孙,此其证。”[1]10

此外,《北史·长孙道生传》相关记载与《周书》略同,惟以兕为义贞弟,并记兕曾别封邺县侯,历熊、绛二州刺史,袭爵平原县公⑧。但据墓志,知《周书》误记兕字“义贞”为“若汗”,误记“平原县侯”为“平原县公”;而《北史》则又误记兕为义贞弟。各书之误,均应据碑志和相关文献纠正之。另,拔拔兕卒赠“勲州、绛州、晋州三州诸军事、勲州刺史”,《周书》失载,墓志亦可补史之缺。

注释:

① 见《元和姓纂·十二蟹》“可足浑氏”条,姚薇元《北朝胡姓考》“朱氏”条亦引唐林宝之说,特此说明。

② 据学者考证,“征南”,当是“征西”之讹。

④ 北周《碑石残文》刻于《普通塔记》碑侧,残文依稀尚存,详参气贺泽保规《法门寺的起源与拓跋育——从法门寺北周碑文来分析》一文。

⑥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54页)亦持类似观点:“按《唐韵》,‘勤’,巨斤切;‘强’,巨良切,同群钮。‘勤’,文韵;强,阳韵,古通转。”

⑦ 《魏书·高车传》“越勤”讹作“越勒”,当改。

⑧ 《北史》卷二十二《长孙道生传》:“义贞弟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从魏孝武西迁,别封邺县侯。周天和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历熊、绛二州刺史,并有能名,袭爵平原县公。”

参考文献:

[1]姚薇元.北朝胡姓考[M]修订本.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3]滕昭宗.乌丸莫那娄氏考——附考乌丸渴烛浑氏、乌丸叱罗氏[M]//周伟洲.西北民族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23.

[5]滕昭宗.《魏书》所见的若干乌桓姓氏[C]//田余庆.拓跋史探.北京:三联书店,2011:274-275.

[6]高凤山.三晋石刻大全·大同市灵丘县卷[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5.

[7]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258.

[8]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M].北京:线装书局,2008:278.

[9]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73.

猜你喜欢
魏书长孙姓氏
分道扬镳
姓氏从何而来
奇妙博物馆(2022年9期)2022-09-28 03:05:00
有趣的姓氏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来自太傅的恶意
桃之夭夭A(2018年8期)2018-11-13 11:05:30
长孙家庭成功的秘诀
姓氏拆解
姓氏拆解
西安唐代长孙无傲夫妇墓
大众考古(2014年12期)2014-06-21 07:19:30
《魏书·广平王元怀传》补疑
古代文明(2013年4期)2013-07-18 12: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