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大勇
历史无所不包。历史涉及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之一,就是“了解各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历史情景想象。”“过程与方法”要求之一,就是“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其中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七、八年级历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读图、绘图的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读书、读图和填图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读好课文 指导学生会读、读好课文是历史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读什么,要服从教学目标,做到3个必读,基本概念时序必读,重点、难点内容必读。必读之处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来,一备复习时再读。怎么读,要根据学生年龄,做到4 个结合,即:读文与读图结合,以文解图,以图释文;读文与作业结合,读文在于理解题意找出答题要点;理解与记忆结合,重在理解;重大历史事件与时序结合,以时序为主线。逐步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我在课堂指导学生读书时,首先给予时间保证,每节课大约用5—10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书、读图。读书前教师提出读书要求,重点和难点、详读和略读。学生边读书边勾划和批注。七、八年级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较差,要学生把当堂讲授的内容落实到课本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用红笔在课本上勾划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读好图像 历史地图在历史教材中是与课本文字部分密切配合的“图像系统”,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功能,成为历史知识的载体,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知识的传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养的功效,承担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综合分析等方面能力的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图像进行指导。在指导学生读图时,教师要做到:1.选好图。内容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醒目美观,表现力强,有时还必须自己设计和绘制简图。2.指好图。指图要准确熟练,点、线、面要按历史事件的范围指清。3.用好图。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據课文所讲的问题共同观察和分析图象,从图上寻求问题的答案。为了减少学生历史知识的泛化,把所讲的重点历史事件用规定的符号或标记粘贴(或用电子白板批注)到图上,这样既便于教师讲解,又便于学生观察记忆。当图象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特征不够突出时,还需绘制简明的略图,加以说明。同时要把视频图象、教学挂图和课本插图、历史地图册紧密结合使用。即:把教师的指图像讲解和学生看图像、查阅地图和课本插图协调起来,形成一个自动化的连续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其步骤有三:
一、指导学生观图
观图是读图的第一步,正确观察历史地图的类型、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采取相对应的读图措施,以求达到明白图的类型、内容、要点。现教材中,历史地图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关系四大类。不同类型的地图,又各有特点,观图时要采取不同的观图方式和侧重点。
1.政治类地图
此类地图涵盖了三种情形,具体如下:
A.形势图:应根据其反映的主题,确定观察的重点。如:“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要重点观察各政权的(名称、都城)的相对位置与范围。
B.殖民扩张、领土扩张图: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区域或侵占的领土是观察的重点。
C.疆域图:重点观察国家(政权)及重要的地方行政区及四周边界和范围。
2.经济类图
A.农作物、手工业分布图:重点观察典型物产分布地、手工业中心及其具体位置。
B.河流水利图:重点观察重要水利工程的名称、位置及与其连接的河流。运河图一定要搞清楚各河段的名称,连接的河流及重要的城市。
3.军事类图
主要包括战争形势图和进攻路线图,重点观察进攻方进攻路线及战场、战役的位置名称及敌对双方的控制区域对比变化等。
4.对外关系图
该类图重点观察对外交往路线,尤其是陆路、海路交通出发点、所到达的区域、沿途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二、指导学生析图
析图即对历史地图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以求达到准确理解,把握地图的内涵。如果说观图是解决:“有什么”“ 怎么样”的问题,那么析图就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
1.析图要注意类同、相近知识的相互比较、相互联系
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地图的前后知识的联系性,要将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同或相近范畴的地图进行比较,挖掘历史地图自身所隐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判断历史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在比较鉴别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大运河地图。隋朝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程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并把沿途的通都大邑连辍在一起,保证隋王朝能够获取最富饶地区的资源。元朝时,洛阳不再是中心,元世祖在位时开凿了位于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不再绕道洛阳,使大运河的行程大大缩短。通过对两幅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同阶段大运河的发展变化过程。隋朝大运河通过东都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运河不经洛阳,截弯取直。这是适应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军事需要而出现的,并且随着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2.析图要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
在析图的过程中要切忌片面的、绝对的、静止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应既要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疏漏个别历史现象。例如:中国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图和《对外开放》图,二者一个共同的规律:开放都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再到内地的过程,但他们的开放是两种不同的情形的结果,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进行经济贸易。
3.析图要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和交叉
历史地图是地理在历史中的最直接的体现,同时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利用历史地图从历史知识出发,寻找与地理、政治学科的结合点、发散点、整合点,培养学生进行学科间知识综合的能力。例如:古代丝绸之路图,从图中挖掘出了西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繁荣,成为中西交通大动脉。而唐宋后,该商路主要地位日益下降,直至衰落。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历史进行分析,因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因素有:北方长期战乱,造成了社会生产的巨大破坏,导致北民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从西汉到元朝逐渐东移、南移;隋唐后,海上贸易的迅速发展取代了传统的陆路交通等。同时,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衰落的地理因素:丝绸之路繁荣期,塔里木盆地人口众多,不合理的垦殖,植被减少,致使土地沙化;加上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加速了土地沙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对立、民族矛盾乃至战争,特别是宋王朝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处于敌对的形势,影响了丝绸之路的中西交往,几度中断,以至衰落。
三、指导学生绘图
动手动脑,心灵手巧。绘图是读图过程中“动手操作环节”,而在教学中往往被忽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技能。
填好历史地图册 为了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地图、绘制历史地理简图的习惯,我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历史填充图册》的使用功能和作用,在读文、读图以及精讲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落实到填充图上,以达到巩固知识、反馈教学信息的目的。
实践证明,历史教学要在45分钟内获得最佳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读书看图填图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做到:1.左图右书,图文对照,把文字内容落实在图像上。2.读前质凝,明确读书“四要素”,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3.做到“四到”、“四边”,即:读书时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及相互结合;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绘图,一边分析思考,一边设题自检。4.掌握“四读”,即: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凝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