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艺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前,课中来预测学情,因学设教,因生定教,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情;数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69-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也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就意味着一种不同的学情。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复杂多元,因此,关注学生、了解学情的方法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相应变化。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该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因学设教,让教学真实、有效、精彩,构建起高效课堂呢?
一、课前预测学情
课前预测“学情”,是指教师根据已掌握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心理规律等,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一个预先推测。比如:学生对本课内容是否感兴趣?学生学习本课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可能会在哪些地方感到困惑?学生会对哪些内容理解不透彻?是否愿意按教师的设想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等等。然后,针对这些预测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或策略,以便对教学做出及时调整和引导。
“用计算器计算”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内容,在没学之前,总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我已经买好计算器了。”“老师,我会用计算器计算了”……基于学生说的“我会用计算器计算了”,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会开机、关机,也认识一些数字键、符号键等,一些学生也能进行四则计算。在信息化设备普及的今天,如果按照书本上的介绍来学习、就显得太简单了,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热情。根据从与学生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我把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调整、补充。比如,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就是通过学生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来学习的,这样的设计既考虑了学生已有的基础和经验,也帮助学生梳理了尚不完善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学生加深了對计算器的了解后,我设计了多重对比题,把口算、估算、简便计算、用计算器计算等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辨析、争论、交流,学生体会要发现规律后才能进行计算,体会计算器计算不是万能的,人的大脑才拥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在学生基本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器后,安排了探索题,展开深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障碍中,找到柳暗花明的欣喜,这样的课堂,紧紧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心,学生获得了探究知识和方法的成功感。
布卢姆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情、用心解读学情、精于课前预设,才能让预设促生成,才能在生成中绽放师生智慧之花,结出创造之果。
二、课中关注学情
学生群体的特征并不代表个体特性。每个班、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特点都是有差异的,而且很多时候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信息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通过我们老师的观察,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采取调控措施,这种调控措施不是指责和批评学生,而是把握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教学方式,教学安排以及教学态度,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尽管在这以前已讲清了“在同一运算式中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一法则。可在课堂上就有学生冷不防地冒出一句“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面对这一课堂生成有不少老师会不耐烦地回答“教材规定的”。显然这不能令学生满意。我没有直接同答这个问题,而是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故事书每本5元,老师给20元钱去买本故事书,你应找回多少钱?你是怎么列式的?在这个算式中。你是先算减法还是先算乘法?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就学情迅速进行判断分析,是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
三、及时调整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地变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学情,善于分析处理学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应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学情,展开教学。
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已讲清了法则及计算方法后。练习705÷05时,有一学生举手发问:“小数除以小数,能把705÷05变成705÷50进行计算吗?”对这一突发性的问题,老师事先未曾考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这位老师急中生智便反问一句:“你们说呢?”一场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讨论开始了,学生争先发言:“可以,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0倍,商不变。”“但这样做不如705÷5计算简便。”老师觉得这话有道理便补充道:“不错,除数越大试商越麻烦。”接着又有学生说:“这个办法不行如2044÷725。若按被除数转化就是2044÷725还是不能算。”“能算。再扩大10倍变成20440÷725。”“这不还是要把除数化成整数吗?”这时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是呀,还是以除数化成整数为标准好。”此时师生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教师通过发动学生讨论不仅启发了自己而且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为人师者,只有充分关注学情,依据学情,制定目标,组织教学,方能“长袖善舞”,使课堂生出最高的效率来。如若每堂数学课我们都能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落点”,把“生本”理念体现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么,我们或许就会成为极具幸福感的数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