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

2018-03-02 05:37李莉莉
法制博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困难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当前,要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契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能充分发挥其隐含的道德价值、智慧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对于农村发展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丰富”而又“价廉”的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可通过以下路径进行: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做好规划设计,树立文化传承理念;抓住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价值;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037-03

作者简介:李莉莉(1988-),女,安徽安庆人,中共阜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中国”,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随后,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作出规划,指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即“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切实抓好“美丽乡村”创建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困难辉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党在政治层面对于传统文化本质意义认识的新高度。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如何发展“活的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笔者认为,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和当前任务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当前,要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有力契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探讨

“美丽乡村”,美在何处?美在“看得见山水”,美在“承载着乡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获得物质上的丰富,同时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呵护好文化之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能充分发挥其隐含的价值功能,实现乡村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目标。

(一)道德价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具有塑民的作用。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单一封闭,民俗村规、信仰礼仪等道德规范影响着人们的善恶观、审美观、礼仪观等,从而维持着农村社会简单而朴素的人际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的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各项价值标准受到了冲击,行为方式逐渐多元化。建设美丽乡村,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的需要。消除村民的疑惑,重塑村民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回归传统文化,汲取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传统道德的营养,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人文和谐”的目标,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文化支撑。

具体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特别是对公民践行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有一定启示意义,有助于培育新时期有一定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农民,形成文明和谐的乡风。

1.爱国

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情怀代代相传,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激励着无数英雄儿女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在广大农村地区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村民克服小农意识的局限性,从大局出发,遵守社会公德,支持各项政策顺利实施。

2.敬业

我们自古就强调“干一行,爱一行”“功崇惟志,业精于勤”,爱岗敬业是我们要始终恪守的职业道德。传统农民出于生存的需要,对土地、对耕作的爱很强烈,很好地发扬了爱岗敬业的传统。相比之下,年轻农民选择的机会多,从事农业的意愿不够强烈,不再眷念土地。所以当前要大力培养年轻农民的爱岗敬业精神,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3.诚信

“人无诚不实,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为人处世的立足点之一。相对单纯的农村社会往往以言传身教传承以诚待人、以信立人,形成了村民诚实守信的好传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城市浮躁、功利思想的冲击。

4.友善

古人倡导并践行著“忠厚传家久”“积善有余庆”。不仅是邻里之间要友爱善良,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对于素不相识之人也要及时伸出援手,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农村社会友善朴实的人际关系也是应对纷纷扰扰的“城市问题”的一剂良药。

(二)智慧价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从为人处世到齐家治国的智慧,具有育民的作用。从物质文化来说,村落形态及建筑样式遵循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原则,既考虑到依水或傍山聚居的现实需求,也涉及到保护环境的长远规划。这不仅反映了乡村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状况,更重要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当前,乡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乡村环境不容乐观。乡村四处可见随意而建的房屋,随手而扔的垃圾,“美丽乡村”从何谈起?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我们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当前,要认识到环境污染与资源损耗破坏了农村的环境,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要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绿化。尤其要注意的是保护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与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三)经济价值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可以创造经济价值的元素,具有富民的作用。目前,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土地数量及其收益有限,资金缺乏,劳动力外流等。而文化资源作为“丰富”且“价廉”的资源,可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部和财政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endprint

当前,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首先,传统文化产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遏制劳动力大量外流,为农村发展保留了人才。其次,通过保护、利用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丰富产业和产品形态,拓宽农村二产和三产发展道路,提升创造财富的能力。可以说,文化产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财富,而且,“文化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助推建设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家园。

二、当前农村传统文化要素剖析

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在乡村,传统文化是人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风俗等的反映,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于农村发展来说,传统文化是一种“丰富”而又“价廉”的资源。

(一)物质文化资源

中国地大物博,从北到南、从东到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如山水景观,村落形态,农业景观等。

山水景观丰富多样,美不胜收。从大景点来说,有三山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五湖四海三江等。另外也不乏地方特色小型山水景观,如安徽八里河风景区等。山水景观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多方面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美好的山水景观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愉悦身心,同时也是当地美丽乡村发展的一大资源。

村落形态风格多样,特征鲜明。各地村落形态和建筑风格受到地理气候条件、人口迁徙、文化渊源等影响。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鳞次栉比,是展示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又如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人工水系绕村而过,徽派民居工艺精湛,村落形态保存完好。特征鲜明的村落形态避免了“千村一面”,是美丽乡村不可缺少的“面子”。

农业景观历史悠久,发展迅速。从农业区域划分来说,北方旱地、南方圩田、山地梯田、刀耕火种的畲田等景观特征各不相同。从种植特色来说,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互促发展,如葡萄园、茶叶观光园、药材种植基地等。农业景观的开发,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民的成长,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是乡村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包括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道德观念等。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属于传统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富矿”。中国地大物博,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征各异。如安徽阜阳民间工艺丰富多彩,据记载,阜阳有剪纸、彩塑、泥人、枕头馍、黑陶、彩陶、柳编、刻铜、根雕、葫芦雕、临潭毛笔、微雕、刺绣、虎头帽、猫头鞋、木板烙画、五谷画、农民画等17项地方代表性工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再如“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逢年过节,竹竿舞一跳,不仅能够营造节日气氛,也会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促进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灿烂文脉和用生命铸就的不朽丰碑”。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是光荣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记录,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另外,红色旅游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认识和看法。在乡村,道德观念作为法律的补充,能起到寄托情感,维系团结,教化人心,匡正社会风气,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道德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促进文明和谐乡风美。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记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根基和题中之义。当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一系列问题。一是乡村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一些古村落、古街区等被大量拆除,“失去了土色土香的文化韵味”。另一方面是思想环境的变化。由于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村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甚至对对传统文化产生疑问甚至抵触情绪。二是目前乡村的传统文化开发不足,文化资源闲置,产品转化程度低。乡村文化被埋在“故纸堆”,尚未被很好地进行“活的传承”。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在学术研究和档案整理的基础上,探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发挥其当代价值。

(一)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文化生态环境

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在清查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一要实施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深入田间地头做细致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和整理结果进行鉴别和分类,通过编辑丛书、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申报非遗等途径建立传统文化名录体系。二要开展多层次的乡村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要进行组织规划,也需要充分发挥广大村民的力量。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等方式,培养村民尊重文化遗产的意识,调动村民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活在美丽乡村中,活在村民的心中和生活中。三要健全文化保护机制。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措施,进一步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做好规划设计,树立文化传承理念

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要在整合和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但美丽乡村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呈现千村一面的面貌。美丽乡村要“各美其美”,这就要求结合当地有差异性和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品牌,走出特色,从而为美丽乡村增添文化底蕴。对历史文化名村,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发挥特色;对没有特别之处的乡村,也应该寻找出亮点,作为发展的立足点。这就要求做好规划设计,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

(三)抓住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保护和传承不是制成“标本”封存,而是要促进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和互动,这就要求走文化产业化道路,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让产业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在抢救、修缮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商业化运作,如发展红色旅游,民俗演艺等第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一要增加挖掘深度,深入研究各地文化资源的属性和特点,避免破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几千年的乡土根基;二要创新开发模式,多方面展现文化魅力,如实行体验式开发,避免出现仅靠小吃、纪念品等搏噱头的发展方式。三要丰富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结构,避免出现产业凋敝,发展难以为继的状况。

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是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简单粗暴地发展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从而呵护好美丽乡村的文化之魂。

[ 参 考 文 献 ]

[1]把增强,夏文峰.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传统文化保护[J].领导之友,2016.3.

[2]蓝美芬.挖掘传统文化智慧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清代松溪县畲汉两族“和”文化研究及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

[3]王衛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4]姚令华.信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6.3.

[5]张梦洁,黎昕.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武夷学院院报,2016.2.

[6]张伟平.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

[7]郑文堂,邓蓉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