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知己”。但宜昌中考作文题跳出以往认知的窠臼,不要求写我们惯常认为的“小伙伴”“好同桌”等以“人”为知己的套路作文,而是要求学生以“物”为知己,写与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的一种“物”。 世间万物皆可入笔,考生在考场上选择何种“物”作为自己的表达主题,选择材料往往决定了作文的思想高度。彰显个性,多元立意,考场作文定可“美”不胜收。
关键词:考场作文;选材;立意;多元;创新
和往年一样,2017年的宜昌中考作文再次受到业内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好评。题目如下:
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这道作文题的题目用语典雅,要求明确,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写。作文题所要求写作的对象是“知己”。知己,就是最亲密的朋友;知己,就是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知己,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且关系密切的人。但本作文题的出奇之处在于,跳出以往认知的窠臼,不再要求写以“人”为知己的作文,而是要求学生以“物”为知己——考题引用了张潮的一段精彩论述,列举了多个“物”以“人”为知己的事例,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以“物”为知己的情感,这就对学生作文的选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写与自己心意相通、情意契合、神韵相融的一种“物”。
考场上,学生把选材的视野投放到现实生活中,投射到传统文化中,投放于真情实感中。在他们的笔下,世间万物皆可入笔:或许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路边的一株小草、江边的一颗鹅卵石;或许是书房里的一只笔、一本书、一把吉他;或许是一直伴随着“我”成长的一条古巷,陪着“我”深夜挑灯夜读的窗前的一棵梧桐树,一面始终放在我书包里的镜子等。这时候,“物”的身上已經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指向作者不同角度的人生体验与不同层次的生命感悟。考生在考场上选择什么样的“物”作为自己的表达主题,通常决定了该考生作文的思想高度。
考场上莘莘学子展现了别样的写作智慧,精心选材,多元立意,精彩纷呈,“美”不胜收。
一、体现青春成长的过程之美
大量的考场作文表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学生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在他们的文字里,记录着自己成长路上与“物”相伴的喜怒哀乐:
我翻出自己所有的画:画上有大笑的顽童,也有哭泣的小鹿,水彩素描我都浅浅涉猎。画是随着年龄心境而改变的,我坐在那堆画中,一张张翻看,时哭时笑,时欢时悲。往事随着一张张画卷在脑海中一帧帧上演,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和一支笔,小女孩和她的画笔绘过童年,走过青春,最终结于感动得泪水涟涟……
在作文中,考生借助“物”表现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不谙世事到学会承担的生命拔节之美。如在《我以扁担为知己》的考场作文中,考生写道:
记忆中,那扁担似乎永远属于父亲。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父亲用它担起了整个家。但父亲病了,于是就轮到我来挑起它,仿佛是挑起责任。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压弯了它曾经挺直的肩背,曾经青绿的外衣被岁月剥去。我拴住两只宽大的木桶,将扁担置于右肩,微微弓身,“嘿”地一声,挑了起来。“很简单啊,一点都不累。”我笑着告诉父亲。父亲什么也没有说,眼神肃穆而庄重,仿佛是在参加什么仪式。我点点头。很快地,竹扁坚韧的材质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肩骨在它的压迫与摩擦下仿佛发出阵阵呻吟。我只好停下,揉揉发红的肩膀。“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做到的。”我抱怨道。扁担却发出“吱丫”的声响回应着我。此时,我明白了临行时父亲眼神的深意。这是磨练啊,是承担责任的磨练,挑起这扁担则是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我轻轻拍了拍扁担,它也回应着我。一种奇妙的联系油然而生,仿佛知己,深懂我心。“我会去担起这个责任的!”我轻轻说着。家已遥遥在望,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二、表现万物蕴藏的哲思之美
在《我以鹅卵石为知己》的考场作文中,考生这样写道:
石是不言不语的,它们只会用最原始的浑厚的印记告诉我如何拥有如石一样的人生——淡定、从容、豁达、厚重。告诉我即使身处生命的谷底,也要拥有仰头看天的云水情怀;即使沐浴人生的风雨,也要拥有拨云见日的坚毅眼神。 以石为知己,我变得像石一样,厚重而不呆板,丰富而不张扬,深刻而不玄奥。以石为知己 ,我笑了,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也变成了一颗石,一颗永恒的、沉静的石,一颗美丽的、快乐的石……
以鹅卵石为知己,读懂一颗石子所蕴含的哲思,成为考生心灵升华的契机。
三、抒发滋养心性的真情之美
在考生笔下,红围巾成了传递亲情、伴我左右的温暖信物:
奶奶老了,再也没有能力为我织一条新围巾了,我感慨时光催人老,奶奶却一直笑,笑我长高了,笑我长大了……红围巾,陪伴了我13年,犹如一座从奶奶通向我的桥,将亲情不断地传递过来,就像一件信物,就像一个憧憬这份知己的爱。
四、侵润传统文化的丰厚之美
题目提示语中“菊、梅、竹、莲、石、茶、鹅、鼓”等均是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物”,许多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回归经典,写出物之厚重、物之华彩、物之情趣、物之特点,夺人眼球,令人欣喜。如考生以书法为知己,关于楷书、隶书、草书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令人信服他(她)确是一个书法高手,且确是以之为友:endprint
每每沉沦于喜怒哀乐中时,独爱与水墨丹青互吐衷肠。欣喜自若时,笔便似轻了不少,墨色轻轻濡湿纸面,一横一竖一钩一折间,夹杂着轻轻的喜悦与灵动。若枝头翻飞的喜悦小雀,笔底像生了一双轻翼,在纸上低翔浅唱。烦闷难以自已时,便极凝重地提笔,一腔悲伤顺着笔尾轻轻流淌,极慢地划开一道墨迹,横则方正浑厚,竖则力穿全字,折像古木残枝在悲风中“吱呀”一响,钩如浸满寒霜的镰刀“唰”地留下一道寒光。怒气难平时,浑厚笔力在挥洒间直透纸背,墨汁淋漓纸上,不拘古意肆意流淌,字大半为墨隐去,也无妨!泼洒,抒情,扬起,奋飞。一笔一画皆情语,而水墨丹青知我懂我,将我心之所向化作一幅幅作品,为我笑,为我哭,同忧共乐。我以书法为知己,一筆一画之间教我人生道理:一竖,教我做人要正直;一捺,教我做人要大度;一勾,教会我要抓住机遇;一横,警戒我做人要平稳;一点,教会我遇事要灵活;横折弯钩,告诉我成长路上要懂屈伸、知进退。我以书法为知己,横竖撇捺,即为成长;我以书法为知己,成长之路,更加坚定。
五、体现精神世界的丰盈之美
在短短的考试时间里,考生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超越年龄的思考表现了自己饱满丰盈的精神世界,令人感慨万端。在考生笔下,香樟树成为陪伴其实现梦想的挚友,竹林成为其栖息灵魂的仙境,泉水是其洗濯灵魂的圣水……尤为可贵的是一个考生用典雅的句式写下了自己与栀子花灵魂共舞、物我交融的感受,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心似莲花:
四周无人。繁星闪烁,若隐若现。皓月之下,花洁如玉,幽香如缕。江风徐徐拂来,树叶簌簌作响,花朵微颤,不娇不媚。昏昏欲睡者,闻之可神清气爽;蠢蠢欲动者,嗅之而心平气和。……而栀子素颜依旧,白衫绿裙,笑语盈盈,宛若窈窕淑女。然烈日之下,花枝低垂,惹人怜爱,终不如月下之色。由此观之,栀子之胜,月下最佳。虽其形仅隐约可见,然其暗香,远甚他时。兼之四周静谧,无熙熙攘攘之客,唯窸窸窣窣虫鸣,与知己独处,可谓美哉!
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考生笔下,万物皆有灵,草木均含情。以树为知己,可写满目绿云解我烦忧: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一张糟糕的试卷放在书包里,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敢回家,却不由自主地奔向云彩的怀抱……寂寥婆娑的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抹沁人心脾的绿一下子将我从题海的漩涡中拽出,疲劳被涤荡得一干二净。我微笑低喃:知己,有你真好!如盖的绿伞,为我遮挡住一切风雨,我抱着你就像抱着自己的亲人一样,它静静地听着,用宽大的胸怀接纳我,就像海洋接纳一只小船……
本次作文命题,在选材上有特定的限制,但唯有这限制,才能凸显考生的智慧;在立意上有较高的要求,但唯有这要求,才会让优秀的考生为我们带来一篇篇气韵不凡的考场佳作。考生以物为知己,或在“物”中汲取力量,或在“物”中明白事理,或在“物”中交流心事,或在“物”中升华心灵。考生说,在中考考场上遇见这样的作文题,真好!
作者简介:易万成(1965— ),男,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作文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