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新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有比较成熟的教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必修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它没有教材,需要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选择内容。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育;整合;研究性学习;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1-007-2
勞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大指定领域,但是这两大领域又各具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有比较成熟的教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必修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它没有教材,需要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选择内容。虽然两者领域不同,又各具特点,但从操作层面来看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可以把这两门学科整合在一起教学、开展活动。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节五年级劳技课——《制作平结蜻蜓》,听后脑中突然蹦出想法: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简单的制作课进行延伸?除了教会学生制作的方法,可不可以对制作工艺进行挖掘和拓展,甚至能不能在这基础上展开对中国结等多种传统工艺品的研究呢?这正是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范畴,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将研究性学习活动渗透于劳动与技术教育,或由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样一来可以节约教师资源,使2门课程由一位老师来承担教学,通过这两个课程的共同之处,实现课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向外拓展延伸知识;二来将研究性学习与之有效整合,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也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开发,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孩子们获得知识不局限于书本小范围,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把作品的制作过程,从怎样做变换成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什么办法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好,让孩子们主动去发现相关的新知识,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转向书外,由学校走向社会。于是,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通过整合、教学、探究,使二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两门课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一、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使两者有效整合
教学活动要追求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选择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初步》这一板块,有个与泥相关的内容:制作泥蔬菜、泥碗、泥笔筒等,重在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泥制品工艺,了解泥塑的历史。为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泥塑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传统工艺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敬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通过欣赏泥塑工艺品,认识泥材料的一般特性,了解泥制品的制作过程,激起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愿望。
3.初步掌握泥塑制作的基本方法。会制作简单的泥塑工艺品。
而研究性学习倡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因此,我们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先让学生观看《技术初步》上的内容,探讨、提出问题,然后讨论确定研究主题,主要目标如下:
1.使学生了解泥塑的历史,激发学生研究泥塑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热爱我国传统工艺的情感。
2.通过欣赏泥塑工艺品,进行探讨,确定研究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认识泥材料的一般特性,了解泥制品的制作过程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分析、筛选、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自己探究出的制作方法尝试制作泥制品。
对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就是从单纯地掌握制作方法延伸到先自行了解相关知识,探究制作方法,再根据自己探究出的制作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动手操作,最后进行成果展示,从而相互交换意见、操作所获得的优秀经验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在教学过程的落实中使两者有效整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都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教学过程的体验是一致的,都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但是传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以讲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为主要目标。课的结构为:“讲解―示范―模仿一练习”。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因此,它除了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感外,还要学会如何收集、处理、应用信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意识。课的结构一般模式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确立课题―制订计划―方法指导一活动实施―展示交流―评价反思―拓展延伸”。下面就以两者的简单教案作一个初步的对比。
劳技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没有整合前的《探究泥塑》的教学简案:
(一)激趣揭题
1.欣赏各种泥塑工艺制作品
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用什么制作的吗?(泥)那谁知道在我国的传统工艺上可称作什么?(泥塑)
2.揭题:探究泥塑
(二)讲解示范endprint
1.介绍泥塑的历史
2.教学泥塑的制作过程
师:你们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吗?(想)
(三)动手制作
(四)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劳技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后的《探究泥塑》的教学简案: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欣赏各种泥塑工藝品。
(2)谈话: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说吗?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2.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3.筛选问题,确立研究课题
4.根据课题,成立研究小组
第二阶段:制定并修改课题计划
1.小组根据自选课题制定计划
(1)制定计划(研习单或计划表)
(2)交流汇报、修改
第三阶段:资料收集整理
1.汇报交流
2.筛选整理
3.方法指导
第四阶段:动手操作实践阶段
第五阶段:成果展示汇报阶段
相比之下,把两者的活动过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就突破了单一的技能课程的束缚,增加了学习、探究方法的学习,在情景的创设中激发学生研究泥与生活的兴趣,开展有关泥的用处,泥塑的历史、泥塑的制作等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资料、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掌握制作泥塑的基本步骤,在成果展示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和总结提炼的能力。
三、在成果展示和评价中使两者有效整合
科学评价手段是诱发学生创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都离不开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我们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展示的作品进行,重点考虑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及在设计和制作中的创新性。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评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展示作品,重要的是突出他们活动的经历,研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改进的地方。而这个成果可以是作品,但远远不只是作品,可以是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种更好的开发项目,还可以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倡导。在这展示的过程中不像劳动与技术教育那样只是由教师点评,说出问题所在及今后的改进措施,而是由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提出相应的问题叫学生来回答,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收获等。这样的评价远远突破了单一的评价方式,以一种综合形态的趋势出现,更好地为孩子提供了多方面锻炼的机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探究泥塑》这一研究主题的成果展示及评价。
首先由学生来展示通过研究获得的成果,有的孩子展示的是泥塑的历史,从收集材料到筛选整理,形成表格汇报,非常清楚,一目了然;有的孩子汇报的是泥塑制作的方法,以条目的形式配合图例一步一步操作演示,过程非常清晰,把泥塑的几种技法:搓、捏、压、刻、刮、切、削清清楚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操作流程,加深印象,以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一定基础知识的保障;而更多的孩子是展示的手工制作品,通过PPT的形式展示了自己或小组、团队制作的作品,谈了制作过程中获得的体会、经验,以及相互合作带来的成果效益,同时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也相应地提了一些想法和问题,学生都能一一答辩,这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创作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体现的是一种理念,特别是给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注入了新的推动力,以研究性学习的观点看待劳动与技术教育知识的学习,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自主延伸审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使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教师走出权威式的“讲解”教学,建立起与学生互动式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让研究性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一种新的知识汲取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吴筱泉.行动与智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宁波出版社,2013(11).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全球教育展望,200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