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光
一、字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小主人。猜字谜,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识字兴趣。有机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编字谜、猜字谜,既能识记生字的字音、字形,又可以理解字意,同时又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上课伊始,我由两个有趣简单的图画字谜引入,“ ”和“ ”分别是哪个字呢?这两幅图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耳”和“鸟”都是象形字,它们的字形和物体的本身很相像,同学们很快就猜出来了。在此基础上,我映示
,由此引出“亭”这个字就顺理成章了。映示“亭”这个字的时候,学生们通过图文对照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但是,对现在亭子的广泛用途还比较陌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生活中见到的电话亭、书亭、报亭等亭子,与单纯的凉亭结合起来学习。生字学习结束后,根据会意字的特点,我设计了字谜巩固生字的字形,老师说:“人来到小亭边,不走了。它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停字。”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可以把刚才学到的生字拆分开来,编成字谜。有的学生说:“小鸟长着嘴叫呢!” “是‘鸣字呀!”有的学生说:“一个人打开门,用耳朵听外面的声音。” “这是‘闻字”,一个学生立即就猜出来了。猜字谜的过程就是学生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和机械识记不一样,是在积极思维活动中的记忆。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猜得出或猜不出,都会乐于参与其中,感受到一种思考的力量。老师引导学生编字谜,低年级的小朋友善于模仿,且发散性思维活跃,常常可以编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字谜来。在教学中,我还常常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把一些字编成谜语,让学生识记生字。如:“三人看日出—春” “给云一把力—它就‘动了” “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大树旁站着一个人—休”。再比如“默”字,有一位学生想到:这个字可以从字的结构组成去思考,所以就编了“一只黑狗,不叫不吼”,当他将自己的“杰作”告诉同学时,自信心倍增,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学生能开动脑筋,通过自己的思考,编字谜、猜字谜,进行主动识字,识字教学的效果会更佳。
二、图画,有效创设情境
要上好识字课,对古人造字的方法及规律的了解、对汉字的起源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查阅了《说文解字》一书,专门了解了会意字的含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一个字,综合了两者的意义。与象形、指事相比较,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可以表示抽象的意义;第二,造字功能强大。介于这样的造字特点,我在课前思考识字不仅仅是孤立地认识文字符号,也不仅仅是把握单个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而应当注重一个字符号、图像、声音、意义的整合,把识字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紧密结合。而要做到这些,首先要使学生的识字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看图识字是通过形象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字义,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所以,让学生观察图与字形,找出相似之处,或者通过形象化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字意,让他们利用造字的规律来学习,记住这些字,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在课堂中,我注意讲练结合,教给学生看图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做示范在文中圈出了“停”字,并引导学生发现了这是“亭”字加上了单人旁组成的新字。让学生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顺序在文中找一找“耳”和“鸟”字加上偏旁组成的新字,想想它们的意思,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再如,老师带着学生学习了“闻”字,先分析字形中包含的意思,指导它的本义,然后说说“闻”字在生活中的用法,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同时还拓展学习了一首古诗《春晓》和一些成语,让学生明白“闻”字在不同的词语中意思也不一样。这样,不仅使学生自己动笔圈画,而且进行了学法指导,把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提升他們的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让学生发现两类字分类的规律,而且让学生利用这种规律来给所掌握的汉字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梳理、归类的意识与习惯。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鸣”和“停”字,学生们依据字形便很快能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也牢记了字形。最后,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方法,一些基本的字加上一些表示意思的偏旁,这样就能学会更多的汉字。在这个过程中,象形、会意、形声等汉字的造字方法及其独特的魅力已经深入渗透到了同学们的心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放手,适时指导学法
进入二年级以后,学生们开始接触到一些具体的题型,我利用这课中的生字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解题方法的渗透。例如,“深”这个字是个典型的一字多义的生字,很多学生对“林深不见鸟”这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究其根源其实是对“深”这个字的意思不理解,我觉得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工具书来帮助自己学习。我将字典上的三种比较容易理解的意思映示在大屏幕上:① 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② 时间长;③ 颜色浓。这几种解释,到底用哪种呢?我借“深红”这个词,让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把每一种意思都带进词语中去说说看,看看哪种意思最通顺、最合适。时间长的“红”,肯定不行;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红”也说不通;颜色浓的“红”是最恰当的了。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下面的两道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印证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解决问题思路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但闻鸟鸣声”的“但”字是全诗中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认为“但是能听到鸟的叫声”很通顺,所以不假思索地都认为是“但是”的意思。老师相机指导大家,你们在把解释放进句中的时候,不经意地加进了一个能字,这样就改变了句子的本义。此时,我让学生们想象当时的画面,然后配上插图,了解树林里的环境,体会诗人的意思是“从树林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很大,林子里的树多,长得又茂密,都看不见小鸟了,只听到小鸟的叫声”。这样边想象边朗读,透过画面,同学们都觉得还是用“只”这个意思最通顺。
(作者单位:南京市宇花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