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松涛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科技史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2)
黑水城出土一件西夏文医书,编号ИHB.No.6476[1],此件医方文献存40页,可释读文字38面,行草抄本,页5行,行1-11字。此件医方文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为治疳疮医方,各方之间用“〇”隔开,此部分医方用药简易,既有内服方剂,又有外用药物,其所用药物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应为西夏民间偏验方性质。本文对四则西夏民族治疗恶疮医方进行破译、考校与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此方共4行,行8、9字不等,全方共36字。第1行为治疗疾病,第2、3行为所外用药物,使用方法,第4行为西夏民族的巫医内容。(见图1)
图1 不知名治疮医方
1.3 汉译 1)治好生疮者,□□□;2)硇砂等,等份,为粉,涂边;3)则愈。又曰:疮上可用莴笋叶;4)于上写鬼字,则愈。
1.4 讨论 该方为治疗好生疮病之方。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狭义专指皮肤外有形可见的各种损害。关于疮病的病因主要是六淫侵袭,感受毒邪、外伤、七情郁滞、饮食不节、房劳损伤。其中六淫、邪毒、外伤等属于外感,七情郁滞、饮食不节、房劳损伤等属于内伤。大抵外邪侵袭致病,多在人体抗病能力低下之时发生。偶尔毒邪过盛也能发生,如疫毒。诸疮之中,外邪致病多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在治疗过程中应以清热解毒为主。内伤引起的疮病大多因虚所致,如肾虚易风寒痰浊侵袭,饮食不节可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引起。
此方有加方,因文献有残缺,原方中只能识读硇砂一味药;加方中用药为莴笋叶。硇砂[6]和莴笋叶[7]具有治疮之功效。西夏文药方因有残缺,不知药方中是否还有其他药味。所查汉文药方,“治代指方”中药味虽少,但是与西夏文药方中硇砂为粉的炮制方法不同。《证治准绳·疡医》中所载之方虽与西夏文药方中硇砂的炮制一样,但是药味明显较多。所查加方之汉文药方与西夏文药方仅有莴笋和莴笋叶之差异,两者药性应该一样。汉文药方对莴笋取汁的方法有详细的记载,西夏文方中所载“于上写鬼字”,体现了西夏巫医盛行,直接拿莴笋叶取汁,就可以把莴笋叶汁滴入疮内,如《外台秘要》卷三〇之“《备急》疗丁肿方”[8]就是用药物在疮口写字的敷用方法。
此方共3行,行4~9字不等,全方共22字。第1行为治疗疮名,第2、3行为所外用药物,使用方法。
2.3 汉译 1)治身长黑疮,剧痛难;2)忍者,针扎小孔,撒松胶,脓;3)流尽,则愈。
2.4 讨论 此方为治身上长黑疮之方。名为黑疮者有黑疮倒靥,又名倒靥、黑靥、黑疮倒靥、水痘陷伏。然而水痘多见于儿童患者,似不可能是黑靥。此处之黑疮可能是黑靥疔。黑靥疔为疔疮之一种,疔疮是一种发病快而危险性较大的体表感染性疾病。疔疮形小,但根脚坚硬且深,犹如钉丁之状,发病反应剧烈,毒邪容易走散蔓延。疔疮以颜面四肢多见。华佗《中藏经》中疔疮之名有黑疔,《诸病源候论》中有疮头乌而强凹、疮头内有黑脉等疔疮,《外科正宗·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载有黑靥疔。疔疮之病总以火热之毒为患。如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七情内伤,气郁化火,或恣食酒肉,等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于肌肤而成。
《诸病源候论》卷三一载:“丁疮者,风邪毒气搏于肌肉所生也。”[12]《外科正宗》卷二载:“毒气发于肾经者为黑靥疔。……其发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疔,痛彻骨髓。”[13]汉文文献的记载与西夏文中黑疮、剧痛难忍的描述相似,应属于同一病证。
该药方中记载治法先以针扎再涂以药物,关于治疗疔疮方法中也确实有针刺之法,如《外科正宗》卷二“疔疮治法”载:“初生项之以上者,必先针刺,以去恶血,庶毒不攻内。……针刺之后,疮不作腐,边肿不消,仍加插药,内亦补托。”[13]75可见用针刺实为去除恶血以消其肿,所用药物为松胶,松胶有治疮、疔之功效,如治疥癣、九漏、痈、瘘等。松胶以单药方治疮在中医文献中很常见。
此方共4行,残损较多,行9字,全方残存23字。第1行为治疗疮名,第2、3行为所外用药物,使用方法。3.1 西夏文转录 1);2);3);4)。3.2 注释:“”可对译为“灰”[9]27;“”可对译为“石”[9]27;“”可对音为“兽”[9]33。故“斥导稐”可译为“”。
石灰,出《神农本草经》,又名垩灰、石垩、散灰、白灰等。《神农本草经》卷四载:“石灰,味辛,温。主痈疽疥瘙;热气恶疮;癞疾死肌堕眉;杀痔虫;去黑子、息肉。”[10]232、233《本草图经》卷三载:“石灰,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此烧青石为灰也,又名石锻。有两种:风化、水化。风化者,取锻了石,置风中自解,此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14]《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五载:“日华子云:味甘,无毒。生肌长肉,止血,并主白癜、疬疡、瘢疵等。疗冷气,妇人粉刺,痔瘘疽疮,瘿赘疣子。”[4]121石灰有生石灰与熟石灰之别,石灰岩经煅烧后生成生石灰,生石灰经过长时间风化或水化后的产物为熟石灰。生石灰性偏燥热,只为外用,以燥湿杀虫为长;熟石灰性偏辛温,既可外治(功似生石灰),亦可炮制内服,以止痢止带为优。石灰有解毒蚀腐、敛疮止血、杀虫止痒之功效。主痈疽疔疮、丹毒、瘰疬痰核、下肢溃疡、创伤出血、汤火烫伤、久痢脱肛、赘疣、疥癣、湿疹、痱子等病。
地锦草,出自《嘉佑本草》,又名地朕、夜光、草血竭、血风草、扑地锦等。《本草图经》卷九载:“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味辛,无毒,主通流血脉,亦治气。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本经》络石条注中有地锦,与此同名而别是一类也。”[14]323《本草纲目》卷二〇载:“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5]1078地锦草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之功效。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等病。
3.3 汉译 1)治一切恶疮□□□;2)熟石灰□【下缺】;3)陵日地锦草【下缺】;4)粉为,粗汁与拌【下缺】。
3.4 讨论 本西夏药方是治疗一切恶疮之方。《诸病源候论》卷三五“诸恶疮候”载:“诸疮生身体,皆是体虚受风热,风热与血气相搏,故发疮。若风热挟湿毒之气者,则疮痒痛焮肿,而疮多汁,身体壮热,谓之恶疮也。”[12]201诸恶疮皆因风热湿毒,气血湿热所致。恶疮指脓液多且严重而顽固的外疡。多表现为焮肿痛痒,溃烂后浸淫不愈。恶疮多因外感火热邪毒或脏腑实热,蕴结于肌肤,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而成。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该药方残缺严重,不能确定组方药物,现译出的仅熟石灰和地锦草。石灰入药治疮的药方较多,如石灰可治疗瘘疮、疔肿、痈肿等。地锦草入药治疮之方较少,不过地锦草入药也可治疗疮疥、疮口等。没有查到两味药相配伍之方,不过从其各有治疗疮病之功效看,该西夏文药方或据各药药性配成之方。
[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俄藏黑水城文献(1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00-207.
[2]苏敬.《唐·新修本草》辑复本[M]. 尚志钧,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142.
[3]李范文.同音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6.
[4]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 尚志钧,校.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631.
[5]李时珍.本草纲目 [M]. 周慎,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263, 1078.
[6]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312.
[7]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蒋士生,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424.
[8]王焘.外台秘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5:816.
[9]骨勒茂才.番汉合时掌中珠[M]. 黄振华,聂鸿音,史金波番,校.银川:宁夏人民出社, 1989:30.
[10]神农本草经[M]. 顾观光,辑.杨鹏举,校.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7:92-93.
[11]孙思邈.千金翼方校释[M]李景荣,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81.
[1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M]. 丁光迪,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181.
[13] 陈实功.外科正宗[M]. 张印生,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74.
[14]苏颂.本草图经[M]. 尚志钧,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