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箭,马福彦,胡英华
(1.海城市正骨医院,海城 114200;2.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是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和烦躁不安,发作前常有先兆[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偏头痛分型较多,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很少有单一类型的偏头痛存在,常表现为几个类型的偏头痛,甚至和其他类型头痛[2]如紧张型头痛等同时存在。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偏头痛发病率在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2014年3月-2016年12月就诊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根据受试者的性别、年龄、头痛强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0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偏头痛强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讨论制定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并符合普通型偏头痛或典型偏头痛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诊断为头风病者,年龄18~68岁,愿意配合治疗操作、检查及疗效评定者。
1.3 治疗方法 1)观察组:取穴患侧太阳、印堂。患者取仰靠坐位,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太阳用三棱针刺络放血[4],刺破静脉浅层,挤出鲜血3~5滴,后以小抽气罐拔罐3 min,拔出鲜血1~2 mL。印堂用三棱针提捏点刺,挤出鲜血5滴。隔2日1次,治疗5次为1个疗程。2)对照组:口服正天丸[5](华润三九医药股份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44020711,规格:每袋装6 g)治疗,饭后服用,6 g/次,3次/d,15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规定,对患者治疗结束后2周的头痛发作强度、时间等进行评价,并据此计算患者的头痛指数(偏头痛发作时的疼痛程度得分与持续时间积分的积数),疗效百分数的计算是治疗前后头痛指数的差值占治疗前疗效指数的百分比。痊愈:疗效分数≥90%;显效:疗效分数≥55%;有效:疗效分数≥20%;无效:疗效分数<2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见表1。
表1 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 30) 例(%)
偏头痛病位以头的左右侧部为主,而头侧部为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位置,其病应属少阳头痛。中医学又认为“不通则痛”,故少阳经脉瘀阻不畅是本病的关键病机。太阳穴位于少阳经附近,可调该经络的阴阳气血。
本病“应从风论治”[6-11],当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12]的原则。《素问·调经论》云:“病在血,调之络”[13]。故采用刺血疗法,可起疏通气血,祛风活络的作用。偏头痛经久不愈者,其病机要点在于邪困日久,血瘀经络[14]。点刺血络,可起到活血化瘀之功,使头面部得到正常血液濡养,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组织的营养,从而起到消炎止痛松解组织[15]、改善微循环[16]和免疫机制[17]等作用。正天丸有疏风活血、养血平肝、通络止痛的作用,对本病的经络病症也有相应的调整作用,但不如泻血疗法更直接。本实验比较了单纯用中药与泻血疗法治疗偏头痛,在短期疗效中泻血疗法显示了较好的疗效,但从长期疗效考虑,二者结合使用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6.
[2]万志荣,曾敏,孔勇,等.不同类型原发性头痛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刊, 2017, 52(1):49-52.
[3]程淑萍,程光宇,龚誉华,等.毫针刺血角孙穴为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体会[J].针灸临床杂志, 2012, 28(10):17-18.
[4]李满霞.龙胆泻肝汤加味加三棱针刺络放血法对失眠(肝火扰心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5]李涛,范吉平,曹克刚.正天丸组方配伍及功效特点解析[J].中医药导报, 2013, 19(6):65-66.
[6]杨佳.《黄帝内经》刺络泻血疗法的理论探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7]姜姗,赵京生.曲意之气:针刺究竟补泻了什么[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7):613-616.
[8]穆艳云,夏有兵,程洁,等.我国刺血疗法研究现状及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6):594-597.
[9]张幻真. “靳三针”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卒中后偏侧肢体肿胀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10]王秀珍.刺血疗法[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
[11]王丹青.田素琴教授从血论治寻常型银屑病的经验总结[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
[12]张达.从“治风先治血”论梅花针治疗“痒风”[J].光明中医, 2017, 32(3):458-460.
[13]黄英志.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14]沈丹丹,喻治达,王万春.经络理论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4):3179-3181.
[15]万明雨,黄银兰,梁希森,等.本经取穴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评价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24(4):986-988.
[16]陈圳炜,袁丽萍,何东玲,等.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程度与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关系[J].中国血液净化, 2015,14(11):649-653.
[17]邬晓东.管艳.周岱翰治疗大肠癌的中医临证思路[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2(2):36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