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贵 卢钰荣 龚永新
摘要:对4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茶树鲜叶中的16种常见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a、Mn、Al、Fe、Cr、Pb、Sn、As、Sb 9种元素随着茶树的生长,含量逐渐上升,出现元素“生物富集”现象,其中元素Al和Sb相比其他元素更明显;而K、Mg、Na、Zn、Cu、Cd 6种元素随着茶树的生长,含量呈下降趋势,元素有由老叶向幼嫩叶片转移和重复利用的现象,其中元素Zn和Cd表现比较突出。对16种元素浸出规律的分析,为茶叶生产和生活消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茶叶;元素;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23-0098-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23.02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年来,国内外对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不断升温,有的地方甚至开始建立“元素医院”[1],这说明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2],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茶叶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消费品,它由碳、氢、氧、氮、磷、钾、钙、镁和硫等宏量元素构成,同时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许多微量元素可以浸入茶汤,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利有弊。为此,针对茶叶4个不同生长期中的16种矿质元素(8种必需元素、2种可能必需元素和6种潜在毒性元素)进行研究[2,3],对于指导茶叶生产与生活消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茶叶:茶叶样品于2017年10月21日采摘于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相同区域实训茶园,采摘量均为 1 000 g,具体信息见表1。
1.2 试验仪器
Agilent-7700x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CEM微波消解仪和电子天平(0.001 g)等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将采摘后的茶叶于80 ℃的恒温鼓风干燥箱烘干,再用植物粉碎机将其粉碎(全部通过20目筛)。称取0.500 g茶粉置于消解罐中,加入5 mL浓硝酸密封后,置于微波消解仪中进行消解(阶梯升温:0~180 ℃/25 min;恒温阶段:180 ℃/20 min),将消解液进行赶酸和定容至100 mL,最后使用ICP-MS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元素含量检测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茶叶中Ca、Mn、Al、Fe、Cr、Pb、Sn、As、Sb 9种元素含量与茶叶叶片的成熟度呈正相关,上升最明显的Sb和Al元素,老叶元素含量与幼叶元素含量比值分别为6.6和11.8;K、Mg、Na、Zn、Cu、Cd 6种元素含量与茶叶叶片的成熟度呈负相关,Zn和Cd元素相对其他元素更明显,幼叶元素含量与老叶元素含量比值分别为2.9和4.8。在茶树生长周期中,Ni元素比较特别,出现“凹”字形变化现象,幼叶元素含量与半成熟叶元素含量比值为1.7, 老叶元素含量与成熟叶元素含量比值为2.1。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茶叶生长过程中,其Ca、Mn、Al、Fe、Cr、Pb、Sn、As、Sb 9种元素含量与茶叶叶片的成熟度呈正相关,出现元素“生物富集”现象,这些矿质元素在茶叶内多与有机化合物以络合物形式存在,沉积在茶叶细胞内,其中元素Al和Sb相比其他元素更明显;而K、Mg、Na、Zn、Cu、Cd 6种矿质元素随着茶树的生长,与叶片的成熟度呈负相关,也就是出现元素由老叶向幼嫩叶片转移的现象,这些元素均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说明K、Mg、Na、Zn、Cu、Cd 6种矿质元素在茶树体内是可转移重复利用的,其中Zn元素和Cd元素相比其他元素更明显;而元素Ni呈“凹”字形变化,在幼叶和老叶中含量高,在半成熟和成熟叶中含量低,具体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绿茶、红茶、乌龙茶和黑茶所用生产原材料,与1号、2号、3号和4号茶叶的成熟度大致相当。贺行良等[4]、沙济琴等[5]均进行过茶叶中矿质元素在茶汤中浸出的相关研究,元素K、Mg、Na、Zn、Cu、Al、Ni、As易浸出元素在常规泡茶方式中,浸出率在30%以上。元素K、Mg、Na、Zn、Cu 5种为人体必需元素,在1号样品及绿茶中含量较高,且易浸出,相对而言,在饮用幼嫩芽叶制作的绿茶或红茶茶汤时,比用粗老叶制作的黑茶茶汤更易获得K、Mg、Na、Zn、Cu等人体必需矿质元素;而Al、As 两种元素在绿茶、红茶、黑茶三类茶汤中,以黑茶茶汤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均远低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限量。但是,从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茶叶加工中应尽可能减少用粗老叶制作茶叶。元素Ca、Mn、Fe、Cd、Cr、Pb、Sn、Sb较难浸出元素在常规泡茶方式中,浸出率低于30%[5],其中元素Cd、Pb、Sn、Sb在茶叶中含量低,浸出量不大,人体摄入量可以忽略不计。故在一些长期大量饮用黑茶的地区或人群,建议适当引进一些绿茶和红茶茶类,逐步形成多元的茶類饮用结构。
参考文献:
[1] 夏 敏.必需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 10(1):11-16.
[2] 林 海,杨红玉.食品营养与卫生[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金贵,陈俊贤,龚永新.闽南地区不同饮用水及淡化海水泡茶效果比对研究[J].广东茶业,2017(Z1):23-26.
[4] 贺行良,朱志刚,任宏波,等.崂山绿茶矿质元素溶出特性的研究[J].茶叶,2006,32(1):25-27.
[5] 沙济琴,郑达贤.茶叶矿质元素浸出量与茶叶冲泡时间及冲泡次数的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14(4):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