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摘 要]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和重构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实现内外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最终出路也在于信息化。本文通过调查了解所在地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的状况,提出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本思路,旨在促进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4.032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4-00-02
0 引 言
隨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和重构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控制和整合各种管理信息,实现内外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发展的最终出路也在于信息化。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的手段、技术方法,而且也是企业创新促进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企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如何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审计服务与监督,解决内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国有企业内审部门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本思路。
1 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相比,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需求单位不多。但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发展,审计信息化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银行、电力、电信等一些央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完善审计方式,提高了审计效率。相比之下,大部分地方国企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高,推广应用还不知所措,发展还不均衡,工作相对滞后。
1.1 领导不够重视,信息化建设阻力不少
许多国企领导人员思想观念僵化,重经营轻管理,没有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概念,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足,认为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多,短期内初始化、维护等工作量大,会增加工作量,效果不明显,对信息化建设的主观意愿不强。在这种控制环境下,内部审计作为一个非核心部门,长期面临“资金不足、人员缺乏、技术落后”的困境,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阻力重重。
1.2 人员能力不足,信息化应用效率低下
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国企内审部门都为审计人员配备了电脑,为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技能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是,有些人员不主动学习,对审计信息化出现了畏难、懈怠情绪,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一知半解,加之缺少对内审人员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培训,内审人员“内存”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审计软件应用不广泛、运用水平差、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1.3 规划标准缺乏,审计风险加大
国家审计署于2002年启动金审工程,经过15年的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能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已进入“大数据”为核心的时代。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于2011年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信息化战略全面启动。相比之下,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还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或指导意见,企业在审计信息化的投入和应用两个方面呈现两极化趋势,即大型央企更重视审计信息化,而地方企业则不重视。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大量信息存储在服务器上,很容易被修改、删除、隐匿,引起审计证据的篡改、丢失,导致审计工作无法进行,审计风险加大。
1.4 信息共享度低,缺乏合适的审计信息平台
地方国企内审部门一般使用通用的内部审计软件,但通用审计软件的功能简单,仅包含一些常用的查账程序,还未实现审计智能分析功能、风险评估和预警功能,且实时系统不健全,不能随时获得财务、业务等其他系统的实时数据。同时,许多内审部门还处在利用单机版审计软件的阶段,不同的审计人员采集和处理的信息都在不同的电脑上,审计项目中的各类信息处于离散状态。审计信息长期分散处理和存放,缺乏有效的管理平台来实现不同审计人员和项目的信息共享,审计结果无法实时管理和进一步利用。
2 构建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思路
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开发时间长、见效慢的复杂工程。地方国企应根据审计项目的外部环境及董事会的要求,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抓住当前审计管理中的主要矛盾,切不可盲目跟从、贪大求全,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实施效果。因此,一方面要梳理现有各类型审计项目流程及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信息化平台建设需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外部资源,借鉴完善审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规范,从设计上解决系统不兼容和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至少包括各类应用系统、各类数据系统、智能化审计操作平台3部分主要功能。各功能模块既能独立使用,又能组合成一个整体,能够发挥“1+1>2”的效应。
(1)审计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各类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信息采集加工系统,审计文书流转、审核、处理系统,审计档案查询法律法规、企业内控制度查询系统等,有效实现无纸化办公的目标。在系统建设中,应注意开发与企业已有OA系统的数据对接功能,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造成系统重复开发或审计工作重复。
(2)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类数据系统。各类数据系统包括各类审计项目的数据、审计报告库,涉及行业的宏观数据库、政策法规等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有效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共享。根据所在企业审计项目的类别,分步建立若干专业审计模型,形成能为审计业务操作、发现问题定性等提供及时、有效支持的数据库群。
(3)智能化的审计操作平台。该平台具有开放的数据分析功能、良好的数据接口拓展功能和自动记忆功能,能打开被审计单位的各类业务数据库,能采集、转换数据并筛选分析,能提供规范化的审计流程,能记录、运用具有企业特色的审计事项、审计问题,形成自身的事项库、问题库等。智能化的审计操作平台是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需要在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共享上多下功夫。
3 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构建中的困难
3.1 企业内部各层面抵触
目前,企業自主及上级监管部门要求使用的信息化平台众多,建设项目管理平台、资产管理平台、投资企业管理平台等各种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初始化或日常系统输入量大,相关部门和人员疲于应付。因此,企业内部各层面对审计信息化管理方式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信息系统部门,认为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会增加部门的工作量,在企业主要负责人没有明确表态前,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持等待、观望态度。
3.2 各类数据获取、管理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大部分业务系统均未预留审计接口,且各类系统电子数据的存储层级、开放程度、数据格式等均不相同,并且还有很多业务操作未能形成统一的信息化资源,这些因素都给获取内审信息化数据带来了难度。此外,内审部门开展的大多是内控评价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非财务数据审计,对于逻辑性强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存在难度。
3.3 内审人员缺乏信息化知识
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完成后,需要内审人员短期内充电学习,改变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对于年龄普遍较大、计算机应用不熟练、学习能力差的基层内审人员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3.4 平台后续管理有难度
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工作流程,然后进行系统的开发与优化,但不同时期审计项目的要求不同、程序不同,需要对审计信息化软件进行升级和优化。目前,地方国企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上不够重视,人力、资金投入不足,将导致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普及率较低。
4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对策
4.1 借力协调,加强职能部门间的配合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顺利开展相关工作的关键,内审部门要加强与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沟通,争取领导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支持。同时,信息化建设和数据采集离不开信息系统和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内审部门应及时、全面介入平台建设和使用的各个阶段,建立有关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取得相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4.2 重视培训,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分析,并与软件开发人员进行有效交流是系统开发、维护和后续正常使用的关键,因此内审部门要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应加强现有人员信息技术与技能的专项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快引进既精通计算机编程、数据库技术,又了解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内审信息化需求。
4.3 加强沟通,加快融入企业整体信息化体系
内审部门应加强与信息系统部门的沟通交流,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逐步与企业已有的EPR等信息系统建立审计接口,及时、准确地获取审计数据。同时,内审部门要利用好企业的公共数据库,形成跨业务和跨部门的专用审计数据库,支持智能审计数据分析和实时监测,能够有效提高审计效率。
4.4 开拓创新,利用外部力量做好平台维护
地方国企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上的预算有限,因此面对后期繁重的平台维护任务,内审部门应借鉴国家审计机关的经验,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更要借助外部成熟审计软件公司的力量,购买专业化的服务和培训,及时记录和反馈信息平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与外部公司进行协商解决,保证系统的各项功能服务于内审工作。
5 结 语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与信息化的联动,是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突破口和转折点。地方国企内部审计信息化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提高企业各层面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加强沟通与合作,注重结合内外部力量,推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