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灵
[摘 要]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宝贵人力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财务专业建设要立足于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拥有扎实理论知识、过硬工作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的财务管理人才,使财务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财务管理岗位工作。本文从分析高校财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以财务专业建设为视角,分析了高校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校:财务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4.00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4-00-02
1 高校财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由于高校对培养财务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欠缺合理性,未能对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只是对课程进行简单堆积,从而导致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相脱节。例如,财务管理、金融、会计这3个专业课程的相似度极高,多门必修课完全一致,只有几门课程有所不同,若是将公共基础课程包含在内,3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别。这样的课程设置,使财务专业3大领域的研究内容相混淆,未能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很难胜任。
1.2 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高校财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涵盖了诸多的内容,如财务知识、会计学知识,从而导致财务专业的课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不仅如此,还与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较高的共享度,从而造成专业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进而形成混杂的局面。在此前提下,财务专业的教学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的情况,其专业特色也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不仅如此,还使学生形成了一种错觉,即财务专业、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三者本为一体,毕业之后便可到企业从事会计工作,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定位和规划,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存在交叉重叠,导致财务专业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成为其他两大专业的简单相加,自身的知识体系却并未得到融会贯通,从而造成该专业的学生能力不足,很难达到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1.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校的财务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等特点,由此导致该专业对实践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校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即理论灌输,从而导致实践教学过于薄弱,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一方面,校外的实践环节较少,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财务涉及大量的商业机密,导致学生很难到企业中进行岗位实践和实习。即使到企业进行实践,学生接触的也都是一些简单的账务处理工作,而投资、融资、资金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重要的经济活动,不但程序复杂,而且责任重大,企业一般不会将这些工作交给实习的学生来做,因此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能学到的东西很少。另一方面,校内实践严重不足。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采用理论灌输的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课时比例过大,实践课的课时较少,学生只能从中学到会计核算的实践内容。
1.4 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不高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加之缺乏“双师型”教师,从而无法满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一方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专职教师年龄普遍偏低,教学经验略显不足,而兼职教师则年龄偏大,从而导致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问题,青年教师的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又缺少中年骨干教师,从而无法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的青年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刚刚毕业,虽然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实践教学能力却有所欠缺,加之学校不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导致此类教师严重缺乏,不利于培养财务管理人才。
2 财务专业视角下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策略
2.1 优化财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高校财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导向,合理设计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使课程体现出专业教育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突出财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确保通过4年的专业教学,使学生成长为满足企业岗位工作需求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涉及金融学、会计学和管理学3个方面:金融学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金融理论、期货期权、衍生证券、证券投资学和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会计学课程包括初级会计学、成本会计、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管理学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企业运营管理等课程。
(2)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财务管理相关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公司财务管理原理、资本预算、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重组与破产、财务分析、审计学、管理会计学、投资基金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本市场运作等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高校财务专业可根据自身专业建设特色,设置与之配套的选修课程,包括网络金融、审计实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信用管理学、风险投资学和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
2.2 构建层次性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高校财务专业为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在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知识结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财务管理技能。
(1)基础课程内容。对于金融学课程而言,课程内容应重点突出理财基础知识、风险与收益基本理论、投资收益和金融市场风险等内容,这些内容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密切联系,能为学习核心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会计学课程而言,课程内容應重点突出财务报告分析、财务状况判断等方面,为财务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做好铺垫。对于管理学课程而言,课程内容应重点突出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
(2)核心课程内容。财务专业可将核心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3个层次。一是基础性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财务管理原理、目标、内容、原则、方法,以及融资、投资、运营资金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基础性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深化性课程。课程内容涵盖资本预算、现金流量、资金项目风险分析、资金结构分析、投资风险评估、外汇风险防范和税收筹划方法等专业知识。三是延伸性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公司兼并、估计技术、重组与破产等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
2.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校内实训室。高校应当为财务专业的学生建设专门的实训室,通过ERP沙盘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ERP沙盘可以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过程,营造出一个具有真实性的企业工作氛围,在该教学活动中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利用ERP软件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模拟仿真。ERP软件能够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的人财物等信息进行有效配置。由于ERP实验依托企业财务方面内容,对企业运营全过程进行透视,由此可使学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2)建设校外实习地基。高校应积极尝试产學研融合的办学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财务专业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财务专业可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校内实训,后1年集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积累1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2.4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高校应当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强化师资力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高校应建立并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利用,培养“双师型”教师。高校可从教师队伍中选出优秀的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同时,高校可聘请高素质的实践人才,到学校为教师进行授课,也可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作实践和科研活动,以此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开展教学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使教师到企业实践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高校可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安排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兼职,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以此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打造“双师型”教师。最后,高校应逐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可从有关学校直接引进“双师型”教师,并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聘请专业人员担任财务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在优化师资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 语
高校财务专业建设要重新定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培养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财务专业要根据本专业的教育特色,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突出专业课程教学重点,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从而为培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教育教学体系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玮.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张越.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现状与改革构想[J].中国集体经济,2016(10).
[3]李海燕.基于“课证融合、竞赛引领”行动导向下的民办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0).
[4]高玉梅,黄燕.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中国商论,2017(5).
[5]王海燕.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7).
[6]祝群,翁彬瑜.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评价研究——基于发展性评价的视角[J].商业会计,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