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蒙
【摘 要】《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重磅推出的一档文化类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在微博上的话题参与量及视频网站上的搜索点击量均居平台榜首,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兴起了一股文化潮流。《国家宝藏》节目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以文化展现为核心,使传统文化的传达与大众需求的满足得以完美结合,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展现和有效传播,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国家宝藏》;文化品质;展现策略;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066-02
近几十年,电视节目处于综艺时代,再加上网络综艺的推波助澜,选秀、真人秀之类的娱乐至上的综艺充斥荧屏,鱼龙混杂。但是,受众的诉求是不断变化的,回归到对内容、对知识的渴求上。2013年起,《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一系列节目播出,文化类电视节目重新回归。2017年更是出现了《国家宝藏》《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质量上佳、颇受欢迎的节目,标志着电视节目的文化时代已然来临。《国家宝藏》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代表,给予我们很多启示,用一种全新的表达对国宝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及科学的阐释。节目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段对国宝的故事进行演绎,对国宝背后的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广大受众群体在欣赏国宝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国宝自身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延续的精神核心。
一、《国家宝藏》的文化品质
从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层面看,文化类电视节目主要指以挖掘、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为节目宗旨,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为主要節目构成内容,充分运用多种电视节目制作手段与表现方式策划制作的电视节目。[1]毋庸置疑,以文化来定位的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具有文化属性的节目,来传播优秀文化,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国家宝藏》节目在下述三方面呈现出明确的文化定位。
(一)以文化承继为主题统率节目。主题是节目的灵魂,是电视节目通过其节目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及中心思想,节目的策划、制作等都要围绕主题来进行,明确主题才能使电视节目呈现出好的效果,实现节目的核心诉求。《国家宝藏》节目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主题,“让国宝活起来”,不仅是对文物进行展出、对文化进行展现,更为重要的是唤起大众对于文物的保护与文明的守护的重视与实际行动。
(二)文化属性与娱乐属性的共存。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两个基本属性,在当今时代,电视节目的文化属性和娱乐属性经常呈现反比状态,追求娱乐的体验,就要牺牲文化的深度,追求文化的深度,就要牺牲娱乐的体验。作为文化类节目,就是要展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大众的重视与保护,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同时,电视文化类节目还是一种电视产品,也不应忽视它的娱乐属性。纯粹的娱乐是一种感性的愉悦,作为一种消遣,带给我们满足与快乐。审美的娱乐是一种理性的愉悦,是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国家宝藏》节目立足于文化传承这一核心目的,充分运用音乐、舞蹈、话剧、特效等多种手段对节目进行创作,在内容、制作、形式等各方面有所创新,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得到观众广泛认可,实现了电视文化类节目文化属性与娱乐属性的共存。
(三)让文化更加的“接地气”。电视节目作为大众化的“俗文化”,在寻找与社会的同一性中生存和发展,根植于群众的需求。成本巨大的电视节目制作是无法依赖个人或集团承担的,而只能依赖于社会,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电视节目只能以各种方式求得尽可能多的群众的认同,方能生存,方能发展。电视节目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社会需要。《国家宝藏》代表了观众对于了解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渴望,也代表了国家对于文化传承及文化传播的重视性。应该明确,节目的创造必然要接受观众的审视和市场的检验,收视率或者说点击率,虽然不是用来衡量一档节目是好是坏的唯一标准,但是绝对不能忽视这一点。让文化更加的“接地气”,将文化其本身所拥有的严肃性转化为亮点,增加趣味性及视听性,自然会得到受众的关注与喜爱。
二、《国家宝藏》文化展现策略的创新
电视的文化展现就是运用好电视媒介,将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展现以促进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电视文化类节目以“言说-表意”的方式进行创作,通过对节目内容、形式的设置,用电视语言进行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从而使观众获得情感共鸣,自觉进行文化认同与传承。《国家宝藏》节目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实现了对文化的创新展现,在内容上精耕细作,在形式上开拓创新,两者的完美融合,实现了思想上的深度挖掘,成功创新了节目的文化展现策略。
(一)内容的精耕细作。第一,题材的精准选取。《国家宝藏》节目以文物为题材,文物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国宝的物质价值,又要考虑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更要考虑到国宝与节目整体的融合。故宫博物院安排的三件国宝分别代表了艺术、物质、文化三个不同的方面,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代表了艺术的极致追求;各种釉彩大瓶代表了物质的自信;石鼓代表了文化的传承,三件国宝各有特色,彼此协调。
第二,故事的生动讲述。凡是受欢迎的节目,多是胜在把故事讲好,《国家宝藏》也不例外。故事始终是这个节目选取文物、守护人、今生故事讲述者的核心诉求。故事只是一个表面,没有什么价值。然而深藏在表面的故事底下、变得可以感觉到的东西,那是不可捉摸的、音乐般的表现。
从新的叙事角度对历史事实进行演绎。《国家宝藏》的故事演绎,以史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化处理,合理虚构。它立足于一个点的史实,勾连与之相关的故事背景,融入新的叙事视角,通过现代思维再编码,赋予历史事实以新的阐释。
对国宝进行人格化表现。国宝并非只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一件件冷冰冰的文物,它也有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人格。国宝人格化的实现,是通过与守护人的匹配来实现的,守护人自身的性格、形象、气质与国宝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戏剧化叙事。巧妙运用戏剧化方式来进行叙事的表达,对故事的内容进行结构与组织。矛盾的存在,冲突的激烈,紧张的情节,将观众的心紧紧抓住。增加叙事的丰富性,增强节目的趣味性,使节目更具可看性。
第三,表演元素的创造性引入。实力明星与舞台剧演员加盟,他们运用多年的表演功底,以深富感情的表情、声音、肢体演绎了一个个关于国宝的动人故事。深入浅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国宝的美及历史的丰厚,拉近了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被观众所接受。表演元素在节目中的融合运用,使得电视节目更加生动、富有活力,更具有戏剧性,创新了节目内容的表达。
(二)形式的开拓创新。第一,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电视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能够充分运用音乐、舞蹈、话剧、特效等多种手段来进行表达,增加节目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譬如辛追墓T形帛画的前世故事演绎,采用了音乐剧的方式,将古代人对于自己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传达出了古人对于生死的探讨和极致追求。节目中巨幅的大屏幕、全息影像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叙事与科技达到完美融合,丰富了视听呈现,创新了节目的表达形式。
第二,相宜的节目模式。《国家宝藏》把综艺节目与纪录片这两种形式进行交融,以文化的核心、综艺的形式、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国家宝藏》既有在演播室的录制,又有外景的录制;既有拍摄的纪录片,又有明星加入的情景剧演绎,全方位多角度地讲述国宝背后的传奇故事。
明星加入与专家解读结合的模式。《国家宝藏》的一大特色就是明星的加入,明星的加入能为节目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度,使节目的话题性增加,并满足受众的娱乐性诉求。明星代表的是广大观众的眼睛,代替观众近距离接触国宝。专家讲述专业知识和自己的观点,对节目的录制素材进行把关,增加节目的专业性及可信度,使节目更加完善。
第三,仪式感的构建与营造。节目模式中仪式感的产生,是通过主持的风格、环节的设立、编排的方法等元素来实现。仪式感的构建与营造来源于人们心底对国宝背后所蕴含的绵延悠长的历史演变、铭心刻骨的时代影像、泓涵演迤的文化精髓的敬重与仰视。这种仪式感利用观众与国宝之间的年数差所带来的跨年代感来实现,通过对国宝的前世传奇的演绎与今生故事的讲述所体现的历史感与文化感来体现。像魔方一般的透明的国宝盒子,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传承的信物,国宝守护人手托信物宣读守护誓词,守护誓词如烙印一般,深刻在我们的心里。
第四,形式多样的互动。为了拉近广大受众与国宝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年轻人与国宝之间的距离,节目推出了形式多样的互动。通过微博留言、微信公眾号,让受众一起吐槽乾隆皇帝的农家乐的审美。吸纳网友参与制作国宝表情包,并绘制国宝的二次元同人图,使原本的国宝增添了了几分新鲜感。节目发起了我最喜欢国宝评选,最终石鼓、云梦睡虎地秦简、云纹铜禁、皿方罍等九件国宝获选成为特展国宝。并且还发起了“我写国宝广告语”的活动,如杜虎符,“分则天下太平,合则风起云涌”。让文化不只“火起来”,更是“活起来”。
三、结语
“平面性质的知识绝不排斥深度的实际感知”。[2]电视是一种手段,电视节目通过其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即思想的深度挖掘。思想是电视节目的灵魂与精神,优秀的节目理应拥有相应的思想意蕴,经由内涵丰富的思想来引导受众对时代、社会及人生进行探究与追求。《国家宝藏》节目成功的关键是其文化品质的凸显及思想性的深度。它以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思想内容为根基,通过恰当的形式,既为泛娱乐化的综艺时代带来一股清流,又对文化进行具有时代价值的创新展现,以有深度、有温度、有文化的电视表达,为优秀文化及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最佳平台和渠道,尽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参考文献:
[1]潘怿晗.原创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拓展探析[J].当代文坛,2015(4).
[2]张晓璐.商业电影如何使观众心理产生代入效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