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文化:意涵、建构与实践

2018-03-01 07:16陈正江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样态文化自觉高职教育

陈正江

摘 要:教学是教育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涵。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职能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教育性、职业性、应用性是其教学文化的基本特征,建基于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文化,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和高职院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相长,实践中高职教育教学文化呈现出专业、课程、课堂、活动和教师等多种文化样态。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特征;价值;样态;文化自觉

教育是文化传递的过程与方式,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教学是教育的载体,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取决于文化认知和文化模式,教育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着文化的选择。有学者提出,教育文化学是大科学时代的教育科学[1]。教学文化主要探讨教学的文化意义。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教育理论的任务,就是要推动这种新信息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种新生活的滋长,因为一种教育的信念,正相当于使从事教学的身体充满活力的那个灵魂[2]。2016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教育的“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而回归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回归教学。

一、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意涵

人们通常是从教学论、教学法入手研究教学文化,如果说教学论和教学法是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教育学科层次上的教学问题,那么,教学文化则径直超越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定式,是在教學论和教学法基础上对教学研究的深化和升华。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职能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职教育教学文化从根本上揭示人才培养的理性思维,是高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教学文化具有独特性,其意涵主要体现在特征和价值两方面。

1.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1)教育性。德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帕尔将“职业(领域)教学论看作职业(领域)科学的一部分而对两者进行共同研究”[3]。作为一种教育层次,高职教育主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跨界”教育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教学这个关键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人才。

(2)职业性。高职教育教学文化是教育和文化的辩证统一,其核心是职业,我们不妨记住凯伦的这句话:“职业是文化之根,文化乃职业之果。”[4]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行动有更复杂的互动性,因为其专业和相应的知识有双重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工作同时涉及专业理论和专业工作,以及学校实践、工作实践和职业实践。

(3)应用性。教学文化是统一的,但不是单一同质的。教学文化既存在于教育过程内部,也与教育过程外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高职院校因其开放合作办学,故在教学中更是倾向于依赖外在文化模式。而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独特的教学文化,其目的在于“为年轻人在知识经济中更好地工作做好准备,为他们在强大的市民社会中更好地生活打下基础”[5]。

2.高职教育教学文化的主要价值

(1)促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整体性思考。教学文化研究通过整合教与学两方面的内容,把握了课堂教学总体的发展走向从而能更好地挖掘教学活动双方的实质和意义。同时,它能够让过去表面外显和预设性的课堂教学逐步走向内在本质和创生性的课堂教学。以“学”为基石的单向度教学研究向以“教学”为本的全局性研究的成功转型,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课堂教学是“教”和“学”在本质意义上的统

一体。

(2)启迪对高职人才培养本质的理解。随着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推进,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暴露了许多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简单执行,而不是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发我们对“复合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求。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学文化创新的探索,将更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时代的要求。

(3)促进师生关系走向和谐融洽。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偏重对课本知识的教授,夸大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道德、健全人格以及理想信念,不顾师生现实生活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学生的学习是在压制下带着极不情愿的感情中完成的,因为毫无兴趣和动力致使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日益成为师生之间交流对话与互动合作的文化传承活动。

二、高职教育新型教学文化的建构

在40年的探索实践中,高职教育教学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模式,为构建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积淀了基础,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笔者从价值取向和现实样态两方面予以整体观照。

1.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的价值取向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的目标,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相长是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应遵循的价值取向。

(1)产教融合。在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迫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制度,对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7〕95号)精神,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推动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2)校企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职业教育发展指出了方向。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在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产业升级进程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借助和利用企业在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工学结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更具开放性与互动性。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已被人们认可。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必须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并借鉴国内外学徒制的先进经验,构建现代学徒制,并明晰相关利益主体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学徒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权益保障制度。

(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主要是讲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要保持一致。高职教育是解决知行合一难题的一把钥匙,然而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更多地建基于实用主义目的之上,侧重“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培育。建基于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知行合一在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中的双重功用,使其与专业性人才培养和专业化教师发展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意义和关系的建构。教学完成,师生一起分享课业成果,既是教学的乐趣,也是师生共同体形成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的文化会逐步形成。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集教师、培训师、咨询师等多元角色于一身,其角色目标是成为教学名师、实践能师和育人高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突出实战和应用,并坚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实现理论教学能力和技能教学能力双向提高。

2.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的现实样态

在实践中,高职教育教学文化主要呈现为专业、课程、课堂、活动和教师等多種文化样态。

(1)专业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文化之核。专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单元,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内涵。专业建设是一项同时涉及专业理论、教育理论和专业实践、教育实践双重任务的工作。作为教学文化的核心,专业文化强调专门特有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而这要经历长期的系统培训才能习得,从长远来看,所形成的一种专业文化品质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课程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文化之基。课程文化居于教学文化的核心层,这是因为学校教学功能的发挥是基于“课程”的,课程特色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反映了一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个性和明显优势,在这个意义上,教学文化的主题是由课程文化所决定。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学科课程,具有鲜明的、显著的职业性,其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经课程改革后都趋向项目课程,而这些包含着活动课程模块的教学计划,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有着独特的教育效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3)课堂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文化之体。课堂文化是由课堂教学中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所构成的复合体[6]。课堂文化在构成上,体现出多元聚合的特征,表现为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等各种文化。在现实的课堂情境中,我们观察到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后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不良现象。因此有效的课堂管理和良好的课堂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此外,从教育教学方法上看,在课堂上既安排知识传授,也设计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板块,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

(4)活动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文化之用。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依托活动理论,开发活动课程或活动项目,这既包括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小型自主活动,也包括学生社团、学生会、团委组织的大型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5)教师文化:高职院校教学文化之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关系到教师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的条件。教师文化基于教师的信念,而这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传统的教师文化过分强调专业对于教师发展的专属性,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经验、实践经历以及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新时代学习技术和开放教育资源革新成为教师发展的新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教师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赋予教学文化的优质精华。

三、教学文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1.先进理念指引——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背景下,教师、学生和校友这三种相对独立又密切相连的行动者在高校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复杂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学校转型的重要标志,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教师是学校最为基本的建设力量、学生是学校最为重要的服务对象、校友是学校最为宝贵的支持力量,学校提出教师学生校友发展共同体,将其作为一种战略上升到办学治校基本理念上,并通过“三千”工程即教师千万培养工程、学生千日成长工程、校友千花盛开工程加以落实和推进,以此增进教师、学生、校友对教学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三类主体的身体力行,才有可能让这个理念化作富有生机的实践,以先进理念指引,探寻高职教育教学之道,从而展现教师之美、学生之美、校友之美、教学之美、教学文化之美。

2.优质平台支撑——专业、课程、课堂

建构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从根本上要求建立教学文化的实践载体,这需要专业、课程、课堂等平台的支撑。因此,我们要善于发掘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文化要素。事实上,教学文化不是通过填表格评比出来,而是通过一个个优势特色专业、一门门精品课程、一堂堂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学校目前开设的21个专业中金融管理、会计、国际贸易实务、保险、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商务英语为浙江省优势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文秘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主持金融、国际贸易、互联网金融等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33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连续五年开展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的获得与成长为着眼点的“金院好课堂”竞赛,强调全员参与、鼓励自主创新;从课程组、教研室全员参与的初赛,到二级学院的决赛,再到总决赛,促进了有效课堂生成,营造了教学研讨氛围,夯实了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基础。

3.完善制度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和创建更好的方法来评价高职教育的结果,人们对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结果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的三种主要制度保障。学校作为浙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专委会召集人单位,高度重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五纵五横”为基本框架,构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真正提高教学工作水平。教学文化的内涵体现为教学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教学文化的反思意识。教学反思是构建教学文化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学文化生成的结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旨在通过引导教师教学反思以生成优质教学文化,通过他们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理解教学的文化含义[6]。在这个意义上,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具有凝聚和融合功能,将教师的主体意识与反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文化既是悟道之学,更是践履之术。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7],教学文化自觉体现着师生发展的能动认识与选择,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要建基于教学的文化自觉上,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重建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创新发展高职教育给高职院校新型教学文化重建带来机遇。德国教育家包尔生指出,教学的发展趋向是沿着“实用—教条”到“理论—学术”的路径[8]。在本土化的语境下,我们需要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相结合,对其二者关系开展深入研究,在这种生成性的教育过程之中培育高职教育新型教学文化,而其实践路向包括从中国传统教学文化之中汲取,从国外优秀教学文化之中借鉴,努力推动形成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 刁培萼. 教育文化学:第2版[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

[2] 埃米尔·涂尔干. 教育思想的演进[M]. 李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8.

[3] 姜大源. 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9.

[4] 杨东平. 大学二十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71.

[5] 安迪·哈格里夫斯. 知识社会中的教学[M]. 熊建辉,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6] 陈浩. 大学之大与大学之道[N]. 光明日报,2015-08-06.

[7] 费孝通. 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A]//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3.

[8] 包尔生. 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 张弛,郗海霞,耿益群,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4.

[本文系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研究”(ZZG-B1700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样态文化自觉高职教育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