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洋
摘要:吸烟行为是当今社会所公认的影响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了解公民吸烟现状及特点,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在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知识、信念和行为的问卷调查,为制定控烟政策和措施提供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某地区公民的吸烟率为52.0%,其中男性45.7%,女性6.3%,戒烟率为10.3%。大多数公民对烟草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戒烟意识和信念不强,有待社区及相关部门加强对烟草知识的宣传以及对吸烟行为的控制,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吸烟 知信行 控烟
中图分类号:R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256-02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使用国,吸烟人数超过三亿,约占全球吸烟者的1∕3。[1]中国目前男性吸烟率为50%~80%,女性吸烟率逐渐上升。[2]我国每日吸烟率24.9%,其中男性47%,女性2.0%,城市24.5%,农村25.1%。[3]吸烟是人类患病、失能、劳动能力丧失及早死的重要原因之一。[4]烟草依赖被世界卫生组织(WTO)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5]烟草行业对我国经济有很大的贡献,但远不能够抵消其对公共健康、环境以及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6]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自填式结构问卷进行调查,回收的数据编号后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发放问卷320份,剔除漏填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00份,应答率为93.75%。调查的结果统计,本地区吸烟率为71.1%,戒烟率为10.3%,其中男性戒烟率7.3%,女性戒烟率3.0%。男性吸烟率为60.7%,女性吸烟率为11.0%。
在被调查的300份有效问卷中,吸烟者共有216人。在这216名吸烟者中,接近一半的人烟龄在10年以上;接近三分之一的人烟龄在5~10年,皆为重度吸烟者。其中29.2%的人每日吸烟量为1~10支;36.1%的人为10~20支;23.6%的人为20~30支;11.1%的人吸烟量在每日30支以上。吸烟的花费大多数都在100~300元每个月,只有15.7%的人每月花费超出300元。当问及吸烟会造成肺癌的问题时,19.4%的人认为吸烟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可能会造成肺癌。37.5%的人认为吸烟是一种享受,55.1%的人认为吸烟是一种坏习惯。70.2%的吸烟者知道吸烟的行为不好。超过五分之四的人都尝试过戒烟,但只有6.9%的人成功戒烟并无复吸。
三、研究结论
公民整体吸烟率高,女性呈偏高状态,重点人群吸烟率高。该地区公民现吸烟率为52.0%,整体高于我国现吸烟率28.3%的水平。男性吸烟率为45.7%,与我国男性现吸烟率53.3%的水平相近;而女性现吸烟率为6.3%,是2.5%的全国女性现吸烟的两倍多。发展中国家,尽管女性吸烟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吸烟的主体仍然是男性,但对女性吸烟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农民的吸烟率在全国吸烟率中所占比重巨大。
公民戒烟意识薄弱。公共场所吸烟和吸烟后掐灭烟蒂的问题态度明确,但对于是否该阻止他人在公共场所吸烟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当面对是否会戒烟的问题时,很多人选择逃避,甚至有人冒着生病的危险去吸烟。由此可以看出,该市城区居民所建立的吸烟知信行体系不够完善,缺乏连贯性;戒烟意识极其薄弱,甚至没有戒烟的想法。
四、建议
我国的烟草使用水平已达到高峰,而工人人群是其中庞大的高吸烟率群体。明确对各类工作者的吸烟行为的控制,在工作场所约束其吸烟行为,组织其集体学习烟草相关知识和疾病危害,促进全体居民健康。西方国家通过动员医务人员预防和控制吸烟。教师对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认识还不面,尤其是吸烟教师,对青少年未来的吸烟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公务员对烟草知识及其危害的认知率比较低,需要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控烟宣传。
建议各社区工作人员向吸烟者讲授吸烟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疾病以及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的危害,可以鼓励戒烟者向吸烟者宣传成功经验。组织该市城区居民中的戒烟成功者在社区活动日或世界无烟日向社区中的其他人宣传自己的戒烟经历、有效的戒烟方法,以及戒烟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戒烟之后的生活现状。
五、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该地区居民吸烟(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56页)率偏高,女性吸烟者较全国比例较高,吸烟呈现出工人等重点人群和中老年吸烟者居多的特点。另外,该市城区居民的烟草知识知晓率偏低,重点人群公共场所禁烟意识薄弱,吸烟者知信行体系不完善甚至错误,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正确的吸烟知信行模式,在不断的尝试中加强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卫计委.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R].2001:5-6.
[2] Mulcahy M,Evans DS,Hammond SK, et al.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nd risk following the Irish smoking ban: an assessment of salivary concentrations in hotel workers and air nicotine levels in bars[J].Tobacco Control,2005,14(1):384-388.
[3]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R].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32-34.
[4]吴为,许燕君,宋秀玲等.广东省居民二手烟暴露水平及其危害认知的调查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3,39(2):7-8.
[5]张芬.余杭区居民健康素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12-13.
[6]陈斌.中国烟草行业税收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12-16.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