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丽 姜加良 孟宪梅
摘要:《生命科学导论》是学科基础选修课,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先导课程,是一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但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实现优质的教学效果一直是该课程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引入翻转课堂的思想,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位置。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提升教学效果。本研究有益于提升生命科学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 学科基础课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74-02
《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之一,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先导课程,是在专业课开课之前,打开新生视野,增强其专业兴趣和投入度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基礎、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生命科学与工业、生命科学与医药、生命科学与健康、生命科学与生活、生命科学与发展等领域。在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后,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技术日新月异的时刻追踪意识,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日后发展潜力的认可。除此之外,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促进学科交叉,帮助学生提高科技素养、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反馈意见中,发现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虽然学生表现出对生命科学新成果新技术的极大兴趣,但却忽视或厌烦接收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原理等重要的相关知识;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低,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基于这两个突出问题,在生命科学导论课堂教学改革中将学生设置为学习主体。首先,结合教学目标,凸显专业定位,综合课程重点掌握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选择相对应的讨论题目,设置合理的检索目标和讨论问题,引领学生将讨论问题逐步深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其次,改革考核形式,原有的考核形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过于强调灌输知识的测评结果,忽视了学生对于选修课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因此改革考核形式势在必行,一是通过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一是将课程参与度以可计量的方式呈现出来。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澳大利亚、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均被采用且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精髓恰恰与教学改革的思想相符。将该教学模式引入到《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中,无疑会给课程改革赋予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有利的改革措施,以及良好的改革效果。首先,新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的多元化教学途径,即通过网络将学习课堂有限度地扩大,进而呈现出广视野、高角度、提深度的学习过程。其次,课程前后的预习与复习既是传统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新教学模式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只有投入精力,扎实预习和复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教学模式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是否恰当,学生是否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兴趣。
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重点解决学生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低、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进而探索解决新模式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措施。
一、教学方法方面
(1)改革措施。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不以老师讲授为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设置相关讨论题目。学生选择后形成个题的讨论小组。教师设置阶段性要求,要求学生逐步深入题目;定期设置讨论,集中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总结,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几轮后学生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课堂上主要以研究、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PPT讲授为辅助形式。
(2)关键问题。学生掌握获取知识途径多样化的途径是实现教学方法顺利有效改革的关键。目前就学生反映情况来看,本科1~3年级的学生只知道从书本或基本搜索引擎例如百度等,对专业搜索平台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生命科学相关的一些专业搜索引擎或期刊链接网,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课前预习或课后总结中让学生认识并使用。
二、教学手段方面
(1)改革措施。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除了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这一最大的转变之外,更多的转变在于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利用网络平台或者其他学习软件,深入学习和研究讨论题目的内容。例如与生命科学相关的中国知网文献平台,学生通过确认关键词后,检索到相关文章,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另外,一些专业相关的研究生论文是学生研究相关题目的重要参考资料。
(2)关键问题。查找资料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关键词的确定。确定关键词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无论什么问题首先要总结出查找的关键词。(下转第173页)(上接第174页)如何提炼关键词,是顺利查找内容的第一步。在掌握相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后才能锁定关键词。这是需要通过老师提示和学生讨论双管齐下共同钻研的首要问题。
三、课堂组织形式
(1)改革措施。课堂形式由原来的教师主讲,转变为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和课后检索调研情况,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每次课堂的讨论题目。学生针对题目阐述调研结果,老师提出需要完善和总结的问题。作为下一次讨论的题目。通过这样的讨论和总结,构建论文骨架,进而完成论文全文。
(2)关键问题。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形式,要解决如下这些关键问题。首先,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和认识实习后,真正关心或感兴趣的专业问题是什么,即要通过调研或讨论的形式筛选讨论题目;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对选择作出符合教学目标的修正,既保有学生的兴趣,又忠于教学目标;最后,学生是初级学习者,对于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以比较宽忍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各种问题。
四、考核方式
(1)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包括讨论状态,查找文献的准确度,对重点问题的探索深度;二是将学生学习主动性量化考核,查找一篇文献为5分,每增加一篇文献加5分,外文文献加10分;深度探索每增加一个问题加5分。
(2)关键问题。教师要设置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详细标准,及时总结,及时打分。以成绩的优良中差来刺激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实现改革后考核方式收取实效的关键。
通过上述的改革,将翻转课堂引入到《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过程中,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多种学习途径,深入探索相关专业问题,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或求学深造奠定基础。
五、实施效果
目前,针对32名学生提出的问题,经教师总结提炼最终确定16个专业相关命题。每两名同学一组完成同一命题的论文。
(1)巩固基础知识: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和知识点,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调研完成问题的阐述和理解,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
(2)撰写论文:经过4轮讨论后,学生已经完成了初稿。经过对初稿的总结和分析,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文献查找的准确性低;对文献中的专业名词或专业技术比较困惑;不清楚如何深入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教师会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解惑进而推动论文的完善。
(3)发表论文:经过讨论和深入调研完善的论文,选出优秀的论文投稿发表。教师负责定位投稿方向,学生自主进行投稿、修稿。通过发表论文,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水平。
总结分析课改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学习的主动性还是对专业的兴趣都得以提升,即实现了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课改目标。这无疑为进一步提升相关此类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