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鞅》的艺术创新与成就

2018-03-01 10:27牛震平
现代交际 2018年23期
关键词:商鞅构建法律

牛震平

摘要:话剧《商鞅》在现实主义戏剧的基础上融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现代主义戏剧元素,无论是在情节结构方面,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深度方面较之一些“老、旧、空”的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关键词:法律 速裁程序 构建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3-0101-02

近年来,中国戏剧面临着公式化和概念化、“假戏假作”和“用力过猛”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西方思潮的不断传入,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实验戏剧和小众艺术层出不穷,新的观念、新的节奏、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冲击着戏剧市场和大众审美;另一方面,现实主义戏剧举步维艰,许多“老、熟、旧”的剧本和戏剧题材不断排演却难以提出引人眼球的新的舞台演出样式和令人思索的新命题。

话剧《商鞅》的戏景真实而有新意,舞美设计简单真实却又意蕴深长。舞台设置最为人称道的在于第二道幕的开闭方式。在一开场的序幕中就凸显了第二道幕的独创性。序幕拉开时,商鞅之魂与太祝官之魂对话,接着第二道幕半闭,形成镜框式的舞台画面,将商鞅和太祝官框在其中,整个舞台犹如从大屏幕转到小屏幕,有画面定格之感,使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也使人形成一种幻觉和仪式感。半开半闭的第二道幕在整部剧中共出现了七次,使戏剧场面的风格样式多样化,也是舞台设置独创性的体现。第二道幕还暗藏着另一个机关,不仅可以左右闭合,也可上下闭合,在韩女自杀的场景中,第二道幕由舞台上方落下,画面的冲击感极强,仿佛一幅油画摆放在观众面前,带来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舞台背景最值得称道的是三次血红色的背景,第一次是姬娘自挖双目的刹那,舞台背景由黑色瞬间转为血红;第二次是韩女自杀后,舞台背景转为血红色;第三次是商鞅最终被乱箭射死,舞台背景转成血红色,视觉震撼带来心灵冲击,《商鞅》的舞台戏景设计别具一格。

人物性格的刻画对于一部戏剧作品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在其戏剧理论著作《诗学》中提到在一部戏剧中,性格是人物的品质决定因素,显示人物的抉择。这与绘画里的情形非常相似。如果一位画家用最鲜艳的颜色随意涂抹他的画布,反不如画出一幅黑白的素描肖像那样令人愉快。悲剧是对行为的描述,主要是由于行为才去描述在行动中的人。写作就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刻画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并通过人物的成长过程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四幕悲剧《商鞅》刻画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历史人物商鞅,剧中的商鞅不再停留在我们脑海中那个冷冰冰的形象,而是被剧作家和导演刻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有灵魂的人物形象。第一幕第一场少年商鞅有很远大的志向和抱负,不服天命,不耻于自己卑贱的出身,而其母亲姬娘深明大义,为了儿子的前程自挖双目。第二幕,在秦王宫,商鞅说明变法强秦之道,锋芒毕露,傲慢轻狂,踌躇满志,为推行新法断太傅左足削太祝官须发,秉承“法既定,依章而行”,显示出壮年时期的商鞅满腔热血精炽热烈同时又狠心果敢的人物形象。到了第三幕和第四幕,剧情急转直下,当商鞅为秦国立下丰功伟绩的同时,危险随之愈加显现,此时的商鞅已步入中年,坚持变法依旧,而身边的老友却纷纷离去,晚景倍感凄凉。导演在整部剧中不仅赋予商鞅精忠报秦国的人物形象,通过一些小细节也暗藏了商鞅的私心和野心,第三幕第四场商鞅使诈,利用孟兰皋将军做人质杀掉了魏国公子昂。剧中还有一条极其重要的感情线,商鞅与韩女之间微妙的感情,这条感情线处理得恰到好处,显现了商鞅柔情的一面。韩女这个人物形象也不只是在商鞅的生命里走个过场,而是在剧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商鞅在秦国晚年的不幸埋下伏笔。而商鞅最大的性格缺陷是傲慢轻狂,恃才傲君,这都为他最终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在话剧《商鞅》中,商鞅的炽热,姬娘的深明大义,韩女的悲苦,太傅大人的矛盾,每个人物都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对比现在话剧市场上很多“假、干、浅”的公式化、符号化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也更有新意。

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是它的主题,也就是思想性。亚里士多德说,思想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剧中的语言与政治艺术和修辞学有关。一部戏剧作品的思想性在于其指明的论点或讲述的真理。给一部戏剧作品赋予思想性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冲破固定模式的束缚,给予作品以新的理解角度和哲学思考,并使观众心甘情愿地接受。话剧《商鞅》在思想方面的“新”就在于通过商鞅的人物成长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治国、对个人与历史方面的思考,作品不是传记式地描述人物的一生,而是由人物身上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并从新的角度审视与思考。一方面,商鞅认为仁慈难以治国,而推行以法治国、以理服众、“法既定,依章而行”,是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商鞅》通过以写商鞅的个人命运来引发对法治国家的思考,并反映了当今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商鞅》的哲理深度不仅在于其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还在于对商鞅这个历史人物作出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书上记载的商鞅是个雷厉风行的变法求强者,是奴隶们的救星,贵族们的克星,是秦国的大功臣。而在《商鞅》这部戏中,随着剧中人物矛盾的冲突激化,人们不禁会猜想:商鞅之所以推行新法,大张旗鼓地鼓励奴隶们翻身,强力打击贵族大臣的利益,除了是为了强大秦国精忠报国以外,会不会还有更多的私心?商鞅乃罪奴所生,出身卑贱,自小受尽磨难不服于天。这样一个因自卑而孤傲、因仇恨而奋起的商鞅,在推行新法成功后,幾乎可以说是一步登天,步步为营,先是提升为左庶长,再是官拜大良造,最后赐地封侯,充满野心的商鞅难免会傲慢轻狂、恃才傲君,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为了推行新法得罪了众多朝中大臣,放弃了赡养母亲,遗忘了心爱的女子,这些都体现了商鞅的人格缺陷。话剧《商鞅》的思想独创性就在于打破人们对人物陈旧的印象观念,赋予人物和作品以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唱段方面,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音乐是对戏剧史最重要的补充。形象,或者叫舞台效果,毫无疑问,是能吸引观众的一个要素,更多的是依靠道具设计者的能力。历史剧《商鞅》虽无唱词,但整部剧充满音乐性和诗意,探求新的节奏和新的时空观念,用新的美学语言使整部剧充满了音乐性和抒情性,其背景音效切合戏剧情境,拿捏适度,形成一种悲壮神圣的戏剧氛围。

《商鞅》无论是在舞台表现手法、戏剧语言,还是风格样式、剧本结构上,都极具独创性地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的传统模式的束缚,既发挥了民族特色的话剧演出体系,又开创了崭新的舞台演出样式,充分利用舞台的假定性和剧场性,寻求多层的戏剧结构手法,尤其是在情节的安排上和舞台的换幕设置上,都令人耳目一新。在舞台美术上,独创性地利用第二道幕半开半闭形成镜框式画面的艺术手段使视觉效果更为震撼,注重了形式美,使作品的艺术性大大提升。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戏剧理论著作《诗学》中对悲剧的创作提出的六点必不可少的要素,话剧《商鞅》所具备的这六要素创新性地使现实主义话剧在现代的话剧市场摆脱了“假、干、浅”的尴尬局面,实现了由单纯的写实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跨越,由再现美学向假定美学过渡,既假定又真实。话剧《商鞅》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又以平实的情感表达深入人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商鞅构建法律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商鞅: 史上酬劳最高的搬运工
树敌太多商鞅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政治法律
“人世”与我国法律观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