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友伟
2008年,是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是奥运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首次在中国的土地上举行,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发展中兴的中国。那一年也是坎坷年,年初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冻雨灾害,5月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那一年还是团结年,面对诸多困难,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地震灾区的师生时在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字就是对这种团结精神的最好表达。2008年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成为一名杂志社的编辑。以记者的身份参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汶川地震幼教援助项目,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做志愿者。那一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忘不了当年在灾区四处找寻需要和适宜的支教点,走家串户访问孩子的家长,了解他们对幼教的需求的情景,忘不了流动幼儿园的孩子们的笑容,忘不了志愿者老师们奋斗到深夜的身影。这十年间,我也曾到过成都两三次,但都没有机会重访当年支教的地方,当年团队中的许多志愿者老师也和我一样。今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专门组织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幼儿教育志愿者团队回访活动,让我在阔别十年后第一次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下面讲讲这次回访中我的见闻与感受。
一、十年回望,梦圆今朝
2016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第68届年会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研究团队因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流动幼儿园游戏与儿童心理抗逆力项目”研究过程中的优异表现而获得了OMEP颁发的奖励,冯晓霞和鄢超云两位老师代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上台领奖,在那时,冯老师就萌生了组织志愿者团队回访的想法。在2016年11月举行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南京年会上,研究会的理事们思考了组织志愿者回访的问题,为此还特地把今年的年会定在了成都召开。在今年年初的年会方案中,“汶川地震幼教援助十周年专题讨论”已然在列。
今年4月的某一天,当年同行的南京团队的史莉老师邀请我加入了一个名为“汶川十周年”的微信群,群里的几名成员都是十年前参与汶川地震幼教援助项目的“战友”。很快,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前任理事长冯晓霞老师、现任理事长虞永平老师、副理事长刘云艳老师、副秘书长张晖老师、OMEP中国委员会执行主席周兢老师以及鄢超云老师等的联系和组织下,当年参与援助的北京、上海、南京、苏州、青岛、重庆几个团队的志愿者老师们以及四川当地的志愿者老师们纷纷加入进来,微信群成员从几人变成了几十人再到百余人。
张晖老师告诉大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将在汶川地震幼教援助项目实施十周年之际,在今年年会中设立“汶川地震幼教援助十周年”的专场讨论,并组织大家回访当年支教的地方。同时,为了保证志愿者们参会,大会还为志愿者们开辟了专门的报名通道。一时间,大家激动不已,纷纷报名。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刚好有时间,有的刚生完孩子,有的因工作需要请不出假,还有的在国外求学,只能遗憾地错过这次回访活动。最可惜的就是冯晓霞老师未能参与此次活动。冯老师是十年前幼教援助项目的领军人物,也一直是这次幼教志愿者回访活动的热心组织者,最后时刻却因身体抱恙未能成行,大家都深感惋惜。
6月12日,在年会的“汶川地震幼教援助十周年”专场讨论会上,我见到了许多当年的“战友”。虽已十年未曾见面,但一聚在一起,大家马上就热络起来。当年第一批赴川支援的志愿者、原总参兵种部机关第一幼儿园的刘海燕老师,现在已经是另一所幼儿园的园长,她放下手头繁杂的事务,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这个会场,只为和大家一聚。南京团队的志愿者作为当年她们北京团队的接班人,大家一见面立即就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专场讨论会由周兢和张晖两位老师共同主持,各个团队的志愿者纷纷上台讲述自己十年来的经历与感悟。虞永平老师代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感谢志愿者们当年的热情付出。他说,这段经历对我们每个志愿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刘海燕老师讲述了她作为第一批进入灾区的志愿者,在冯老师带领下找寻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提供专业的幼教服务的故事。苏州团队的领队张春霞老师讲述了她们团队的志愿者在灾区经历了余震、疫情等考验,始终坚守岗位的故事。南京团队的周联老师讲述了她在灾区过的一个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青岛团队的王蕾老师分享了她们对一个因经历了房屋坍塌事件而产生心理阴影的男孩进行心理疏导的故事。重庆团队的领队刘云艳老师讲述了她在那个特殊时期带领一群充满热情的年轻老师奔赴余震不断、环境恶劣的灾区所感受到的责任与压力。上海团队的黄瑾老师介绍了他们在汶川地震幼教援助项目的影响和带动下开展的公益项目及其取得的成果。四川当地的志愿者老师们也讲述了自己当年与多个团队的志愿者在合作和互相支持的过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一直关心着此次活动的冯晓霞老师尽管无法赶到现场,但她特地让学生张凤老师全程用手机为她直播会场的活动。
二、山河一新,故人依旧
回访活动根据当年各团队所支援的地区的不同,分两支队伍进行。上海团队的志愿者在周兢、黄瑾等几位老师的率领下,前往当年支教的都江堰和崇州进行回访。其余来自北京、南京、苏州、青岛、重庆等地的志愿者在虞永平、刘云艳、张晖等几位老师的率领下,前往北川、绵竹、什邡等地进行回访。我所在的便是第二支回访队伍。
6月13日下午,我们乘坐大巴首先去往北川县擂鼓镇幼儿园。我对擂鼓镇幼儿园印象十分深刻。当年从德阳驱车快到达擂鼓镇幼儿园时,道路两边满目所见都是破碎的山体,山体滑坡形成的碎石泥沙把旁边的河道都堵塞了一半,幼儿园灾后安置点的帐篷以及后勤设备都是部队支援的。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破碎的山体已经重新覆盖了绿色,当年颠簸的道路已变得笔直平坦。幼儿园也不再是临时安置时期的帐篷幼儿园了,由济南对口援建的园舍高大宽敞,还有宽阔的户外场地。到了擂鼓镇幼儿园门口,孩子们拿着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羌红”迎接我们。幼儿园的杨园长是我们的老熟人,十年时光飞逝,杨园长和当年比也有了变化,不是容颜的变化,而是精气神的变化。当年我们见到杨园长时,她看似平静的面容下有着掩藏不住的担忧与焦虑,而今天她的眼神是有力量的,脸上的笑容是幸福的。杨园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幼儿园的环境,也介绍了幼兒园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幼儿园富有羌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材料和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天晚上,我们住在德阳的天韵大酒店,这正是我们当年在此支教的两个多月里住过的酒店,这里满载着我们的回忆。酒店房间都重新装修过了,面目一新,但房间的格局没有大的改变,勾起了我们的青春回忆。
第二天我们来到绵竹。三溪寺和三合村帐篷幼儿园是当年志愿者活动重要的“据点”,也是大家心心念念想去重访的地方。如今三溪寺仍在,三合村帐篷幼儿园已不复存在。当年的那个帐篷既是村委会所在地,又兼做活动室,而现在村民早已搬进新房了。大家都十分感慨,纷纷对着已经被绿草覆盖的地方回忆起往昔岁月。
三溪寺还矗立在原来的地方,不过占地面积扩大了,装饰也有了变化。大家在三溪寺门口一边合影留念,一边回忆着当年在这里铺开彩虹伞带着孩子们开展活动的情景。三溪寺旁的农家乐仍在,葡萄架下的活动场地也没怎么变样。当年孩子们在葡萄架下制作树叶拼贴画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
去三溪寺之前,当年流动幼儿园“大篷车”的一名司机张师傅和我们联系上了,他想和大家一起去重访。当年正是他每天一大早驱车把志愿者们送往三溪寺和三合村,下午再接回来。这一次,他和我们一起重访了三溪寺。从三溪寺出来,张师傅有事要先和大家道别了。重聚的时间如此短暂,几位志愿者老师的眼泪立刻就流了出来。十年了,张师傅和我们之间的情谊没有变。
当初在灾区最早开始重建工作的是灾区的人民群众自己。绵竹市广济镇中心幼儿园的乔黄老师就是其中的一员。地震来临时,她拼着命把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抱了出来。之后她又积极参与到我们的志愿者活动中来,与我们一道去援助那些孩子。在乔黄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平凡的伟大。这次我们专程来到她所在的幼儿园,该园由苏州昆山市援建,虽不大,但设施配备比较完善。
什邡市禾丰幼儿园和安羽幼儿园是当年最早进行灾后教师培训的基地。两所幼儿园都经过了重新的规划建设。安羽幼儿园把当年教师培训时拍的合影放在门厅里,许多老师都来和自己十年前的照片合影。
重新回到当年奋斗过的地方,曾经破碎的河山已变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然而纵使河山变化,不变的是情谊,是关心。
三、牵手相扶,情谊永存
在这十年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专家们一直关注着地震灾区的学前教育发展。当年他们在支教的同时就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教师、家长、儿童的需要,还根据当地所拥有的资源帮助他们设计适宜的幼儿园课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鄢超云老师参与了多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如“友好家园”项目,“重建更美好”项目,为汶川地震灾区学前教育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当年的志愿者老师们也没有忘记灾区的同行们。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黄珊园长说,通过支教活动,她们幼儿园与四川的幼教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幼儿园每年都会组织教师来支教,她每年还会到四川来招聘教师,让这里的优秀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南京的李微玉老师和四川的乔黄老师在支教结束后仍保持联系,李微玉老师还积极为乔黄老师提供了专业支持和专业学习的机会。
此次回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了解这些地区的学前教育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专业支持。擂鼓镇幼儿园的杨园长提出,幼儿园发展到当下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课程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缺乏专家引领。对此,虞永平老师代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表态:“只要是需要研究会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的,无论是哪一领域、哪一方面,研究会都会组织合适的人员来给予支持和帮助,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大家的需要。”可以说,从第一次牵手相扶开始,大家的心就连在了一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一直创造各种条件,为地震灾区的教师减免费用,让他们能参与研究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
十年回访活动结束了,我们盼望着二十年、三十年的回訪活动。愿我们携手让我国的幼教事业获得更为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