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探究动物的 活动充满爱和发现

2018-03-01 07:15刘占兰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兔子经验动物

刘占兰

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有赖于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和探索。在二十多年前,本话题中教师所提到的问题一般不会出现,因为孩子们在常识课上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和学习的,幼儿园的饲养活动也都是在教师的主导和带领下进行的,孩子们一般不会也不敢擅自行动,自然不会产生那么多疑问、遇到那么多问题,兔子也会在饲养员和教师的精心照料下顺利生长。现今,当我们主张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鼓励孩子自主探究和发现,支持孩子大胆猜想并运用实验的方式验证时,教师们必然会产生与本话题中所提到的类似的困惑。这样的话题讨论可以让我们在共同的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一、支持幼儿的探究,渗透有价值的经验

幼儿的主动探究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案例所描述的探究故事中充满了教师的支持和幼儿探究的要素,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幼儿的积极思考,他们结合自身经验的大胆猜想,以及对实验验证的热情和主动;孩子们对活动始终抱有兴趣,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教师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值得肯定。

第一,教师支持孩子带小动物来园,为孩子探究真实的动物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要支持孩子带小动物来班里,教师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特别是像兔子这样的动物,比起鱼、乌龟等动物来更不易照料。为了支持孩子的探究,教师需要付出更多。本话题中的教师考虑到孩子们喜欢,就允许孩子把兔子带到班里来饲养,于是,班里的孩子才有了接触真实兔子的机会,有了探究的基本条件。

第二,教师支持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孩子的表达。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积极地对兔子的食性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孩子的经验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从他人口中或书本上获得的间接经验;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比如,认为自己想吃、能吃的就是兔子想吃、能吃的,孩子们由此想到了很多。总之,孩子们充分地进行了猜想,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孩子们能有如此丰富的猜想,这表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营造了安全的支持性的心理氛围,并能倾听孩子们的表达,尊重所有孩子的各种不同想法。

第三,教师支持孩子的亲身实践与探索,在活动中渗透相关的科学经验。初步感知生命体的基本需求,探究小动物的食性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常见的内容。案例中的教师不仅鼓励孩子探究,还引导和帮助孩子将他们所猜想的兔子可以吃的食物分成了果蔬、主食和肉食三類。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中班幼儿类概念的形成,也能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兔子的进食情况,对兔子的食性尤其是兔子对三类食物的倾向性有更清楚的认识。孩子们争议很大的关于兔子是否要吃主食和肉食的问题也将成为孩子们探究中聚焦的重点问题。教师同意孩子带食物来尝试喂兔子,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假设后加以验证,这本身也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步骤和关键要素。孩子们通过观察,对兔子的食性也有了自己的发现:兔子对很多食物都愿意尝试,但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吃菜叶。

按照一般逻辑和标准,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在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意见分歧较大的两个问题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很关键的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必要什么问题都拿来从头开始猜想和验证,对于兔子的食性,孩子的已有经验非常丰富,还需不需要探究?二是两只兔子在一个月内相继死去,也可能是误食了不适宜的食物所致,孩子们很伤心,教师也很纠结,科学探究要付出这样的代价,还要不要做?正如案例中的教师反思的:本意是想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帮助孩子建构经验,可如果因此而导致兔子死亡,岂不又违背了珍爱生命、保护动物的理念?根据科学探究中的伦理要求,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使孩子们在探究小动物的过程中既能有所发现,又充满了爱。

二、做有准备的探究,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在过去近二十年的科学教育改革探索中,国内外的一些幼儿探究小动物的经典案例也涉及与本案例相关的问题,这些案例引发我们从新的视角去思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例如,教师要做研究的先行者,了解动物的特点与习性,保障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要了解不同孩子对动物的经验和心理准备,保障孩子们的安全;要引导孩子以“小生物学家”的身份和方式开展探究,等等。

第一,保障孩子的身心安全。保障孩子的安全是孩子探究动物的基本前提。教师要事先了解孩子所要探究的动物的特点与习性等,以保证它们不会咬伤孩子或以其他方式伤及孩子;要了解哪些孩子有对动物皮毛或其他物质的过敏史等。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对某些动物感到害怕,教师要特别注意体谅、尊重和保护好这些孩子,以免孩子受到动物某些突发行为或事件的惊吓。还要注意不要让同伴嘲笑这些面对动物胆怯的孩子,要让孩子们懂得关心和爱护这些同伴,禁止某些调皮的孩子拿这些动物吓唬同伴等。

第二,保障动物的生存与生长。懂得尊重生命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几年前,在我国“做中学”项目实施和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推进过程中,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带领孩子们探究过兔子、蜗牛、蚂蚁、蚕、蝌蚪、乌龟、鸽子、小鸡、小鸭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动物,由此也发表过许多生动的案例。他们的做法是兔子、鸽子这些不容易饲养的动物由幼儿园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负责饲养,成为幼儿园所有孩子共同的“动物朋友”。孩子们可以暂时把它们带到班里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结束后再送回去。饲养其他动物也要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工作人员或家长,以保障动物的安全。孩子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验:到动物园里去观察动物时是不能随意喂食物的,需要购买动物园提供的特定食物,以保障动物的进食安全。总之,孩子饲养和照料小动物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前些时候,笔者听北京某幼儿园的一位教师讲述了班里的孩子和兔子的故事: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幼儿园里饲养的兔子刚生的几只兔宝宝,想带到班里观察。但负责饲养的教师告诉他们,兔宝宝还小,要等过阵子长大些、强壮了才能离开兔妈妈。后来,在带兔宝宝去班里时,孩子们发现兔妈妈表现得特别紧张,跑来跑去追着兔宝宝,他们赶紧安慰兔妈妈说:“兔宝宝很快就会送回来的,我们会对兔宝宝好,爱护兔宝宝的。”孩子们果真信守诺言,小心翼翼地与兔宝宝相处。他们告诉教师,在把兔宝宝送回去时兔妈妈特别高兴,还和兔宝宝亲热呢!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就这样自然地渗透在孩子的探究活动中。

第三,以“小生物学家”的方式进行探究。美国学者沃斯和格罗尔曼所著的《蚯蚓,影子和漩涡——幼儿班里的科学活动》一书,讲述了孩子们探究蚯蚓的故事。教师引导孩子们以“小生物学家”的方式进行探究,处处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教师在探究开始前就对孩子们宣布“你们现在是生物学家了”,并向孩子们解释,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在户外寻找动物和你们平时自由玩耍是不一样的,要特别小心,注意不损坏动物的家,不打扰它们的生活,在使用工具时不能伤着动物。在把蚯蚓带回活动室之前,教师和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也做了精心的准备: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食物,为蚯蚓建造一个和大自然环境相似的家,蚯蚓在他们的活动室里安然度过了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这一探究故事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聚焦适宜的探究问题,选择恰当的引导方式

孩子的探究活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展,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日常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或小组教学都可以成为科学探究的途径和方式。孩子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完全自由自主的探究活动,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半结构化的探究活动,少而精的有组织的集体或小组探究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以哪一种方式进行,探究动物的活动都要在培养孩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以及帮助孩子积累关键经验的同时,萌发孩子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动物的爱护意识。为此,教师在活动指导中也要多加思考,聚焦更为适宜的探究问题,选择更加恰当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第一,探究动物前有必要确定一些规则。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已经了解到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且需要得到照顾,但他们还缺少实际照料动物的经验,而且正处于自我中心的认知阶段,他们常常认为动物的需求和自己一样,如蜗牛需要一张床,兔子需要吃饼干,还要吃些肉,等等。教师可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之间的区别,还要提醒孩子思考怎样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安全。从前文讲述的一些案例中我們也能够体会到,孩子探究动物的活动需要事先确定一些规则,以保障孩子的身心安全,确保动物的正常生长。例如,不能喂会导致动物生病或死亡的食物;在喂对动物没有绝对伤害但存在一定争议的食物时,出于保障动物健康的考虑,必须先试喂少量,多加观察,等等。

第二,引导孩子有依据地猜想。在探究兔子食性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同讨论,也可以调动家长资源,以确定班里兔子的品种、习性、适宜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探究活动中,聚焦于“兔子喜欢吃什么”也许比“兔子吃什么”更适宜些。教师不仅要鼓励孩子猜想,而且要鼓励孩子说出理由并给出证据,这是“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实施中法国同行的经验。也就是说,孩子在猜想兔子喜欢吃的食物之后,需要先通过收集资料或询问有经验的人,以一定的证据证明他们的猜想是站得住脚的,接下来才去验证这是不是真的。例如,孩子猜想说“兔子喜欢吃肉”,教师就要追问:“为什么这么想?从哪里知道的?”如果孩子回答说因为他自己喜欢吃肉,所以觉得兔子也喜欢,教师就要提醒孩子注意兔子和人是不一样的。这里实际上涉及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假设环节,它是指要去掉那些没有证据支撑的猜想,将有一定事实依据的猜想作为研究的假设,并且接下来的实验验证主要聚焦于假设是否成立,而不是随意地猜想什么就验证什么。引导孩子建立有依据地进行猜想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妥善解决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在探究动物的过程中,即使教师和孩子再小心,有时也难免出现动物死亡的情况。孩子本身就特别喜欢动物,又照料它们并和它们相处了那么长时间,感情一定很深。如果是动物因为生命周期的原因而死亡,孩子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是发生了意外导致动物死亡,孩子会特别伤心,有时甚至与意外事件的发生关联性强的同伴还会遭到大家的埋怨和指责。而这正是开展幼儿情感和社会性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面对这个令人伤心的现实,商讨出孩子们认同的妥善的处理方法,既让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又能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可贵,表达对生命的尊重。记得在十几年前,北京的一所幼儿园在进行对小鸡的探究活动时,小鸡死了,孩子们都很心疼,有的孩子还哭了,久久不能释怀。一些孩子还埋怨是某个同伴手劲太大。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和孩子们经过商量,决定给小鸡举行一个小小的葬礼。葬礼上,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然后把小鸡埋到了月季花的花坛里,期待它化作养料,让花儿开得更好。这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做法,既给了孩子心灵的抚慰,又体现了对逝去生命的尊重。教师还要特别注意,不能让孩子们因为动物的意外死亡而互相指责,以免因此造成恐惧而不敢再探究。

总之,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践是复杂的,从本话题中教研活动环节所反映出的矛盾焦点来看,两位教师所持的观点都是正向的、有理论依据的:激发并保护孩子的探究兴趣,支持孩子猜想验证,这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指导的核心;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探究,也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探究;猜想后提出假设并论证很重要,并不是随意地猜想什么就验证什么。因此,选择更适合孩子探究的问题和方式,引导孩子学习有依据地猜想和假设,就能兼顾两位教师所强调的教育价值。让我们保持这种相互争论和质疑的研究精神,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使我们的教育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兔子经验动物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兔子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