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幼儿开展合理的探究

2018-03-01 07:15江晨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兔子经验探究

江晨

在科学领域学习中,鼓励幼儿“做中学”“主动探索”“获得直接经验”,这些都没错。不过,在支持幼儿探究的同时,教师要“切准脉”,找到真问题,这样才能够组织幼儿开展合理的探究。

1.不放大问题

案例中,一开始只是个别幼儿围绕兔子“只吃萝卜青菜”还是“可以吃饼干”的问题在争论,前者是幼儿的已有经验,后者是幼儿出于自我中心的思考,将兔子拟人化了;在参与讨论的幼儿变多了之后,又增加了“自己曾经喂过什么”和“别人说过什么”的争论,前者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后者是间接经验。这些问题都有价值且在合理的探究范围内。而教师介入后,探究的问题扩大到了兔子的食性,参与讨论的人员也扩大为全体幼儿。讨论范围扩大后,幼儿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与别人说得不一样”,把所有他们认识的食物都当作验证的对象,这就不是合理范围内的探究了。

因此我认为,教师只需倾听和记录幼儿的讨论,然后帮助幼儿整理出几个不同的论点,鼓励幼儿说一说各自的理由,引导幼儿思考自己的观点站不站得住脚,最后重点引导幼儿讨论验证的方法。

2.不回避问题

“生命教育”包含“生”的教育和“死”的教育,幼儿体验到面对“死”的悲伤,才能更真切地感受“生”的可贵。因此,“兔子死了”的话题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无须回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前面的探究中可以不顾兔子的死活,随意“折腾”兔子。在科学饲养的前提下积累的经验才可以作为以后讨论的基础。

首先,在兔子来到班里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幼儿谈谈怎样爱护兔子,让幼儿在爱护的前提下饲养和观察兔子。我班也曾经饲养过兔子,孩子们特别喜欢兔子,他们把兔笼安置在活动区的一张桌子上。他们发现,面对突然发出的响声,兔子会吓得扑腾一下,警觉地竖起耳朵,并全身发抖。后来,他们就知道进了活动室说话、动作都要轻,因为兔子胆小,喜欢安静的环境。我们也让幼儿知道“不能给兔子吃带水的菜叶”“兔子也会咬人”等常识,以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意。

其次,在饲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认真做好记录,这不仅是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为今后回顾饲养过程、分析兔子生病甚至死亡的原因做好准备。比如,幼儿对于自己带来的不同食物,就要记录哪一天兔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什么食物不喜欢吃,剩余的食物怎么处理。记录的内容同樣可以成为探讨的话题。比如,喂食青菜后,幼儿观察到兔子会先挑嫩叶吃,吃了新鲜的菜之后小便会增多,而吃干粮的日子里兔子的小便较少。有的幼儿还会数一数今天兔子拉了几粒粑粑。这些记录和发现都基于幼儿的兴趣,能支持幼儿更加深入细致地观察兔子。在持续观察、记录和讨论的过程中,幼儿逐渐形成了共识,养成了习惯:每天喂食两次,拿小木块给兔子磨牙,每天中午带兔子去草地上散步,在兔子去散步时打扫和清洗兔笼……

最后,如果兔子不幸死亡,教师可将之前的记录作为依据,引导幼儿讨论兔子为什么会死,或者请宠物店工作人员、兽医等专业人士来解答。要知道,造成兔子死亡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这样的交流会让孩子们对生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以后的饲养活动积累经验。兔子死了,不可归罪于幼儿,让幼儿背负过多的压力。必要的告别仪式也是不可缺少的,让幼儿的情感表达有始有终,让生命教育更有分量。

3.不研究过深的问题

饲养动物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是为了“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因此,不宜只从某个维度把某个问题挖掘得过深,最后谁也不知道究竟如何解决。如果只是带领幼儿钻研“兔子吃什么、不吃什么”,那么探究空间就过于狭窄了,会让问题变得僵化、死板,从而引向不适宜中班幼儿能力发展的方向。

在我班饲养兔子的实践中,幼儿对兔子耳朵的动作,兔子休息时的状态,兔子自由奔跑的样子,兔子食量和重量的变化,我班的兔子跟陌生的兔子相遇之后的反应,以及引诱兔子进笼子的策略等内容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有新话题,从而开展了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幼儿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观察记录、艺术表达、同伴交往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因此,从多个角度了解动物习性的过程,是幼儿跟动物共同生活的过程,也是幼儿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更符合“以幼儿为本”的课程观。

(江苏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 江 晨)

猜你喜欢
兔子经验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兔子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