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针对目前学校德育教学和心理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情况,通过真实心理辅导案例的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教师、学生、家长三维同步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维心理辅导方式,分别从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针对性的提供具体可行的方法,加强德育的实效性,落实核心素养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三维心理辅导 学校管理 中学生 抑郁心理 个案分析
一、问题的产生和理论依据1.家庭方面。不少中学生因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对子女的高期望、高投入、高要求,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厌学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特殊家庭:如家庭成員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仅剩老人和孩子的留守家庭等。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悉心的关爱和指导,心理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2.学校方面。学校虽然开展素质教育,实行“减负”政策,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成立心理咨询室,仍改变不了学校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依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学生个体之间产生的矛盾,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3.社会方面。中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身处家庭和学校,但社会上各种不良的风气和价值观通过网络等渠道给予他们错误的引导,甚至诱使一些问题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在以前具体的处理这类问题学生,学校首先是政教处介入,中层领导和学生面对面了解情况,在批评中教育学生;目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教师辅助学生解决问题。但这些方法主要都是只针对学生单方面处理,忽略了导致学生出现问题的其他因素,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要想彻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需要融入对家长和教师的指导。鉴于此并结合自身20多年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一套帮助问题学生有效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三维心理辅导。三维,指学生、家长、教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三维心理辅导,指问题学生出现后,针对学生、家长及教师三方同步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分析学生心理困扰的家庭成因、班级成因、课堂成因,适时调整家长及教师心理状态,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最终实现学生回归健康心理、正常进行学习、形成健全人格。三维心理辅导通过构建“学生、家长、教师三维同步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辅导方式,指导家长、教师调适心态,以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四年来取得了一些实效,促进了学校管理效能的提高。4.培养、发展多样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会长期沉浸于自己的烦恼之中,思想上总是想不开,这时可以培养他们一种兴趣爱好,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上去,从而减少因胡思乱想带来的孤独和烦恼。5.利用日记记录心情,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自己每天发生的事以文字形式发泄出来,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每天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学会自我安慰,自我调节,遇到不愉快的事,应多从好的、积极的方面着想,保持开朗的心情,以减轻心理压力。6.利用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调节心情。大量的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心境,产生平衡效益。因此,我建议她要有选择地参加有趣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跑步、登山、打羽毛球等,从活动中获得乐趣并从中得到愉快的感觉。
二、重视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我们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只片面重视分数,忽略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造成的。因此,要求老师和家长的谈话、交流,在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日常教学中的不足,认真分析、反思。1.解除班主任内心的焦虑,帮助分析事件中产生的困惑。老师在整个陪同辅导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对于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疾病困惑不解,不知自己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哪个环节出问题了,也怕自己的不当行为伤害到其他学生。针对老师的焦虑,首先安抚她的情绪,在日常琐碎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缺少经验。学生刚进入初中,心理波动大,情绪不稳定。年青老师第一次当班主任又年轻气盛,对学生缺乏耐心,看缺点多而不注意挖掘闪光点,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同学们也不愿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接触,缺少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便使得更加封闭自己。这是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工作的失误,但是既然暴露出问题,我们就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解决。2.正确的理解、帮助学生。每个学生之间多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人本主义理论的支撑来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从多方面分析、创造性的使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3.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造成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困境还在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交流少,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一定要在发现学生问题的当下及时与学生沟通,放低自己的身份,循循善诱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必要时主动和家长联系,及时了解情况,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辅导效果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心理辅导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作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开展心理辅导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枝叶;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所在。学生、家长、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始终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本身就应包括这三者,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好小升初阶段学生的教育工作,开展一系列学校活动,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对于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心理状态不同,从多方面分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孩子的智力应该同样重要,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落实核心素养中德育教育的内容,就须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采取三维心理辅导方式,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希望通过以上思考和探索,能真正帮助孩子不断完善自我,走出迷津,重展笑颜,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刘兆吉.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3]汪道之.心理咨询.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4]俞国良,赵军燕.论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教育研究,2013,(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