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斯
摘 要: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深化,传统应试教学的弊端也逐渐的暴露了出来,为了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深化,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以及相应的教学对策展开探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员,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对策探究
教学理念在近些年不断的进行更新换代,在这种新型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高校体育需要将体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况相结合,发展“健康第一”的核心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性,尽可能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其身心素质,帮助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的体育锻炼素质。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潜在的教学问题,教师也应该给予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化的改善。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停滞不前
當前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所延续的仍旧是过去的教学大纲,导致整个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落后问题。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前,大家对于体育学习的认识,也不仅仅局限于过去那些教学内容上,在高校教学课堂上,体育课程的地位有待摆正,甚至一些高校的负责人,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不够重视,或者是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体育素质进行培养,整体的教学风气有待提升。
(二)教学目的缺乏明确
由于竞技环境的影响,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目的,仍旧停留在“赢得比赛”的层面上,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全面性,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体育教学的整体性意义不复存在。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很多高校体育课堂上的教学目的都是有待明确,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有时一堂课结束了,学生还并未掌握合理的训练目标,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果,阻碍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教学手段过于僵化
由于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缺乏重视性,所以也就导致其教学手段和过于僵化,整个学科在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失去了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高校体育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但是僵化的体育教学手段,导致教师个人主观教学意识过于强烈,且整个课堂走向被牢牢的控制在教师手中,学生的选择权和发言权都得到了削弱。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比比皆是,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内课程进行改革的时候,教师应该确定基础化的发展观念,对整体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首先,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他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认知性,注重良性的情感体验,这样也可以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必要的保障;其次,要去“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思想,确定“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从更为多元性的角度来认识体育锻炼内容,并根据学习活动,确立崭新的体育锻炼观念;最后,要对体育教学的实质性内容进行分类,将体育活动设定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基础性目的,并构成全新的教学框架。
(二)融入新兴教学项目
要想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藩篱,教师势必需要引入一些新兴的教学项目,这样一方面是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则可以打破传统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上,教师不妨去掉一些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增设一些趣味性较强,且适合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女生,开设健美操的教学内容,而针对男同学,则可以开设太极拳。为了增强学生的互动性,不妨引入一些男女混双的球类练习活动,像羽毛球、网球等等,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活跃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在增设一些新兴教学项目的时候,校方也可以联合体育教师,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体育发展兴趣。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健身意识。从传统意义上来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引导其更为积极主动的深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合理的训练小组,由小组长来安排训练任务,并且在课尾,各个小组也可以展开训练“PK”,对比各个小组的体育学习成效,教师给出合理的点评,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想学习信心;其次,教师可以定期让一些体育学优生来担任“小教练”,辅导教师进行教学,针对一些教学难点,这些“小教练”可以到学生群体中展开“一对一”的讲解,不仅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作为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是锻炼学生精神品格的关键性台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丽.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崔熙.重庆市民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杨瑞鹏.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1,1(01):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