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2018-03-01 18:46左毅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1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左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1.39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 颈动脉支架;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47~71岁,平均(50.71±4.23)岁。疾病类型:痴呆12例、失语9例、恶心与头痛5例、癫痫14例。研究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8~72岁,平均(51.71±5.23)岁。疾病类型:痴呆14例、失语5例、恶心与头痛9例、癫痫12例。组间对比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①两组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②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无恶性肿瘤。

排除标准:①不能耐受手术;②伴有严重出血倾向;③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④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⑤患者不配合治疗。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300 mg/d,饭前温水服用。氯吡格雷,1次,d,2片/次,连续服用6个月。之后单独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1片/次。②研究组:采用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手术前1周开始服用氯吡格雷,1次/d,2片/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1片/次。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位于股动脉进行穿刺,全身肝素钠抗凝治疗,按照脑血管造影结果,明确病灶部位、程度、侧支循环情况。利用路径图引导将支架置于动脉狭窄部位,经造影确认支架正确位置后放开支架。待支架放开后再次进行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拔出导管与导丝。手术后24h以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术后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5 000 U/次皮下注射治疗,2次/d;术后常规服用氯吡格雷,1次/d,2片,次;并结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次/d,1片/次,连续服用30 d。

观察指标:使用NIH卒中量表(NIHSS)评估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预后。

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解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预后对比:研究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两组神经功能对比:与治疗前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是临床常见病症,指患者出现脑供血不足或突然中断导致的脑组织损坏情况,常发生于中老年人,易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临床需及时诊断、医治。本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胡远兵等研究证实,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所在。随着现代介入医疗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并获得理想疗效。

阿司匹林已用于抗血小板凝聚、心肌梗死复发、动脉手术或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可预防血栓形成;氯吡格雷在臨床上的作用主要为动脉循环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由于常规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不佳,未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次试验中研究组采用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均得到改善,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但颈动脉支架介入术容易出现栓塞并发症,因此颈动脉支架介入术操作过程中需格外谨慎,从而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来说,通过药物联合颈动脉支架介入进行治疗,能缓解颈动脉狭窄对脑血管的影响,减少神经损伤及并发症。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