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毅,岳孝龙,冯雅静
(1.2.北京师范大学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北京 100088)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呈迅猛发展的趋势。美国疾控中心在2014年所报告的官方数据显示,孤独症的发现率为68∶1,[1]韩国2011年7-12岁学龄儿童中孤独症儿童的发现率为38∶1,[2]英国2009年5-9岁儿童中孤独症的发现率为1∶63。[3]我国目前尚无孤独症流行病学统计,保守估计其发现率约为1%,0-14岁孤独症儿童约为200万,且每年新增加孤独症儿童约为16万。[4]孤独症成因不明且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孤独症儿童实行有效的教育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其实现自身发展。[5]在我国,民办或残联下属的孤独症早期教育康复机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任务,其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我国目前孤独症儿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新教师进入早期干预康复机构投入到孤独症儿童的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大批多年从事智障儿童教育、聋教育、盲教育的教师转岗承担起孤独症儿童的教学任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专业能力处于较低水平。[6]无论是早期干预康复机构还是特殊教育学校中,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求和高度异质性的障碍特征知之甚少,缺乏有效教学策略的学习与实践。[7]此外,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仍不健全,截至2015年全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6所,这些院校承担着所有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但其中鲜有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方向的内容涉及,不能满足我国巨大的孤独症儿童师资缺口。相比于我国,美国从本世纪初就开始了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师资培养体系的建设,对职前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比较完善、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本研究通过介绍美国孤独症儿童师资培养的实践和相关研究,梳理了作为教师培养的课程框架,为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教师培养实践提供借鉴。
教师培养是指在教师获得资格准入之前所参与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当前美国教师培养主要有三种路径:传统大学教师教育,[8]替代性的教师教育[9]和驻校教师培养。[10]目前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主要采用传统的大学教师教育的方式。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特殊教育专业了解和接触孤独症儿童教育相关的内容,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可以进入专门的孤独症儿童专业或者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专业进行学习。美国学者Barnhill,Polloway和Sumutka在43个州调查的85所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中,有51所高校开设了孤独症教育相关课程,其中42所高校以孤独症儿童教育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为主。[11]
美国高校对孤独症儿童教师的专业培养主要集中在硕士阶段,课程设置分为三种类型:专门开设的孤独症方向的高校,如堪萨斯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是为典型代表;孤独症的相关课程与某些重度残疾类别课程合并,如范德堡大学就将孤独症与智力障碍、多重残疾统一放置在重度残障教育专业课程中;此外,由于应用行为分析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中应用广泛且具有非常好的干预效果,许多高校会将孤独症儿童教育隶属于应用行为分析专业课程中,如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设置,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的课程内容都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教育见习与实习三大部分。
美国各高校在开展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的过程中虽各具特色,但必修课程都是紧紧围绕孤独症儿童核心障碍及基本特征而开设。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孤独症概论、评估、言语与沟通。其中,孤独症概论主要内容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特点,介绍孤独症相关多学科研究,以及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发展的教学方法;孤独症评估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对孤独症儿童诊断与筛查、发展领域评估、职业偏好评估以及非正式评估;孤独症儿童言语与沟通方法类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言语训练的理论、方法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言语障碍的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在美国各高校所给出的课程中,除了涉及孤独症核心特征的课程外,均将技能性、实操性知识作为重点内容,以提升教师对干预策略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设置了多种选修课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教导式教学策略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强调行为理论对孤独症儿童干预的重要性,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的《回合式教学法》、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开设的《语言行为法》等;第二类是以发展式教学策略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强调以儿童为主导者进行干预,尊重儿童的交流与互动的动机,设计刺激儿童进行主动交流愿望的环境,并通过各种交流机会来鼓励和应答儿童,代表的课程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设的《丹佛模式教学法》等;第三类是以自然式教学策略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强调在自然情境下开展教学,代表课程有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开设的《关键反应训练法》,南伊利诺伊大学开设的《知情解意》课程等。
除了高校完备而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卓有成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制度也是提升美国孤独症儿童教师质量的重要举措,其中督导学徒模式是重要的代表,它是将传统的学徒模式与同伴学习相结合,导师采用密集督导的方式来帮助孤独症儿童教师及专业人员掌握基于核心与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和干预手段。督导学徒模式一般包括介绍、发展、熟练、精通四个阶段,现场由导师示范如何教导孤独症儿童并指导学生演练,随后导师逐渐撤除示范和辅助,学生的参与度和决策度逐步提升,在与导师的讨论、同学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反思和校正自身的教学策略。[12]例如波特兰州立大学在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使用了监督学徒模式教导,帮助学生运用视频示范、同伴介入和关键反应训练的方法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言语沟通能力。区别于传统的学徒模式,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的导师直接参与或通过观察评点的方式督导学生的干预过程。[13]
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首先,由于孤独症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高度异质性,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所需学习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为广泛和深入,高昂的培养成本成为优秀师资的输出瓶颈。在美国,从事孤独症儿童一线教学工作须得选择孤独症教育或者行为干预等相关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才可上岗,这恰恰反映了对于一名合格的孤独症儿童教师的更高要求。其次,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更加重视实践操作,无论是对于孤独症的基本特征的认识还是具体的干预方法的学习,理论化的学习仅仅是作为了解的开始,“在做中学”所积累的丰富个案经验,才是完成优秀教师蜕变的宝贵财富。此外,由于孤独症儿童教育更高的实践操作要求,对于教师培养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效果反馈和持续督导变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也是孤独症儿童可以获得更为科学有效干预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对于孤独症儿童教师的培养并没有形成体系,存在对应师资培训较少,孤独症相关专业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资源稀缺;针对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不足,存在缺口。
完备的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课程框架的确立和发展,对规范化教师培养、满足高质量师资要求以及推广教师培养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课程应当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见习与实习三个组成部分(图1)。
图1 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在必修课程中,主要涉及内容为儿童发展心理学、孤独症概论、核心障碍解读及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评估以及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①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正常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异性、核心障碍,为后续的教育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打下基础;②孤独症概论: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应当注意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学界对于孤独症特征的认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修正和完善,所以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关于基本特征的教授和探讨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培养的初期,或是仅仅局限于现行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描述,而应当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始终,依托孤独症的发展历程、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师对于孤独症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对于孤独症儿童特征的介绍和理解,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医学的诊断或者是教育的干预层面,应当更为广泛地从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丰富专业教师对于孤独症的认识;了解孤独症的特征和研究成果,形成科学的认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③核心障碍课程:在学习孤独症概论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当结合孤独症社交与沟通、重复行为与狭窄兴趣的两大核心障碍,进一步学习解决儿童言语沟通和行为管理的相关干预方法,确保教学设计和实践可以做到有的放矢。④教育评估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为孤独症儿童提供科学而准确的教育评估是特殊教育活动得以开展和运行的重要环节,所以教育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为孤独症儿童制定和实施个别教育计划也被列入学生培养的核心课程中来。具体而言,全面的教育评估应该包括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核心障碍评估、发展评估以及社会适应性评估(生活自理、职业偏好等),常用的教育评估工具包括心理教育量表、基础语言和学习技能量表、功能情绪评估量表、交往和交流障碍诊断访谈量表等。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应当教导学生为其制定详细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长期教育目标、短期教育目标、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数据的记录以及教学内容在家庭环境中的泛化等内容。
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对孤独症的系统认识,为具体的教育干预奠定基础。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学习后,应当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的选修课程。就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干预而言,并不是一种方法或技术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往往需要多种干预策略的综合运用。选修课程的设计,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可以广泛地了解不同流派的教学干预策略,明确有效的干预方法的选择标准。教导式、发展式和自然式的教学策略虽然存在差异,但是其有效性都有着一定的实证研究的支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孤独症儿童教育实际的多样化需求,在开设不同教学策略方法选修课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提供更为多元、科学、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干预方法。
孤独症儿童教育作为一门具有浓重实践意味的学科,充分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重要的学习机会和宝贵的经验。高校应当将教育见习与实习课程化,设立明确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和高水平的专业团队保障学习效果。教育见习的开展应当包括两种途径,即在具体课程中进行的教育见习设计和每学期、学年内固定开展的教育见习,旨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关于孤独症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进入教育现场,通过观摩、体悟以及交流来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实际,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心理和经验上的准备。相比之下,教育实习课程更为系统、深入,通过持续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通过全面参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评估、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并对其实施具体的教育干预,形成学生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培养职业情感,加快理论知识向实际教学技能的转化,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无论是教育见习还是教育实习中,都应当重视选择具有专业资质认证、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督导,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对观摩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不断的探索与反思中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孤独症因其复杂且尚不明确的形成机制、不断攀升的发现率、相比于其他障碍类型更高的支持需求已经成为影响民生大计的公共卫生和教育问题。我国目前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校对孤独症儿童教师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形成结构合理、内容科学的培养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高校在对孤独症教师进行专业教育时,应当将课程内容与教育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对孤独症儿童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在教育评估的基础上为其制定并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可以甄别并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相信随着我国越来越多高校开设孤独症教育研究专业方向,承担孤独症儿童教师培养的工作,势必会让我国在孤独症儿童教育领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Data & Statistics[EB/OL]. (2016-07-11)[2017-05-20]. https://www.cdc.gov/ncbddd/autism/data.html.
[2] Kim Y S, Leventhal B L, Koh Y, et al.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a Total Population Sample[J].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 2011, 168(9): 904-912.
[3] Baroncohen S, Scott F, Allison C, et al. Prevalence of autism-spectrum conditions: UK school-based population study[J].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 2009, 194(6): 500-509.
[4] 五彩鹿自闭症研究院.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17-18.
[5] Leaf R, Taubman M, Mceachin J, et al. A Program Description of a Community-Based Intens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EducationandTreatmentofChildren, 2011, 34(2): 259-285.
[6] 杨广学, 郭德华, 钱旭强. 自闭症康复机构教师职业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11):66-71.
[7] 胡晓毅, 范文静. 我国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思考[J]. 教育学报, 2016, 12(6):70-77.
[8] 周钧, 朱旭东.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大学化的亚制度问题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 2006(6):49-54.
[9] 周钧. 美国教师教育的第二条道路:争议中的选择性教师证书项目[J]. 外国教育研究, 2013(4):3-10.
[10] 周钧. 美国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教师培养的驻校模式[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9):75-78.
[11] Barnhill G P, Polloway E A, Sumutka B, et al. A Survey of Personnel Preparation Practic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FocusonAutismandOther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 2011, 26(2): 75-86.
[12] Glazer E M, Hannafin M J. The collaborative apprenticeship model: Situat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in school Setting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 2006, 22(2): 179-193.
[13] Donaldson A L. Pre-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Serving Children with ASD: An Apprenticeship Model of Supervision[J].TeacherEducationandSpecialEducation, 2015, 38(1): 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