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素
(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天津 300410)
本世纪以来,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工作在资源类型、购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此消彼长,尤其是近几年,很多图书馆致力于空间再造,对物理馆藏的增加更为慎重,而数字资源比重持续走高,图书馆资源建设宗旨无形中从“重藏轻用”向“利用为主”转变。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热潮后,高校馆已经开始理智对待不同载体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笔者通过文献调查,总结了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典型和创新建设案例,以期对特藏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启发。
本世纪初,高校图书馆争相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在CALIS建设项目的带动下,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自建数据库调查报告显示,在697所高校中,有529个图书馆开发了2 488个自建数据库。笔者通过CNKI检索,在针对全国高校图书馆特色(自建)资源(数据库)的200余篇调查文献中查找线索,结合各高校图书馆网站中的信息,对全国各省市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进行了梳理,以下是对调查文献中特色数据库类型和特点的简单归纳。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资源主要包括数字型、印刷型、特殊载体三种,而按资源主题大体可归类于六大类别(见表1),其中基于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和学科专业特色两类主题所占比例较大。
表1 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主要类别及典型案例
续表1
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具有数量多,文献类型丰富的特点,但数据库建设质量良莠不齐,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如:有的数据库定位不准,特色不鲜明;有的只是网络免费资源的简单拼凑,整合力度欠缺,深度揭示不够;有的内容少,规模小,缺乏影响力;很多导航库/学科专题库是对所购商业数据库内容进行抽取整合,同质化严重,特藏不特;在文献类型方面,论文、图书、图片等几种类型占绝大比例,一些原始文献、灰色文献等收藏较少;大部分资源由于版权问题限制访问,共享程度低;由于后续投入不足,很多资源更新不及时甚至不再更新;收集手段单一,基本局限于购买和捐赠;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利用率不高。
通过总结归纳调查文献中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的来源和收集途径,主要包括:图书馆原始历史资料留存、本校原生资源长期积累、购买、交换、征集和接受捐赠等。图书馆为建设特色资源专门购买相关纸电资源是最常见的方法,此处不再赘述,以下总结几种图书馆收集原生特藏资源的途径及案例。
资源的发现和挖掘是特藏建设的重要环节。很多图书馆所拥有的珍贵的实体特藏大多是早期保留下来的古籍善本、各历史时期珍稀文献或地方文献,对于没有历史“老本”可吃或建校时间短、馆藏资源不丰富的图书馆来说,特色数据库建设多是将馆藏图书、商业数据库以及网络资源分类整合挖掘形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途径能够发掘纸本馆藏的潜在价值:1)图书馆现存纸本馆藏有可能由于时代变化或某种原因而变为特藏,比如,出版年代较早且馆内只有一本的图书多年后有可能成为珍稀文献,图书馆立足现有馆藏,通过鉴别、遴选具有独特价值的原始馆藏,单独保存、长期积累从而形成独特的资源;2)针对某一主题对现有馆藏进行筛选、挖掘并据此全方位持续收集,直到发展成一定规模的专题特藏,例如,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图书等[2]48。
每所高校都拥有多种类型的原生资源,并且其中还隐藏着为数众多的珍贵的灰色文献,据文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收藏的校内原生文献资源主要包括:1)教学资源,如自编的讲义教材、教案、课件等;2)科研文献资源,如科研报告、科技成果、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等;3)管理文献资源,如规章制度、事实数据等;4)师生和校友各种形式的作品,如手稿、书法、绘画、照片、自传、日记、笔记、信件、剪报、证书等;5)学校出版物、会议文献、社团出版物等;6)具有纪念意义或学术价值的其他载体资料等。以上原生资源图书馆基本上能够通过征集和接受捐赠两个途径获得。
(1)征集。指高校图书馆通过有针对性的、常规化的征集方法收集本校某方面的主题资源,以暨南大学建立暨南文库为例,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向校友征集正式出版的著作以及各种多媒体资料、日记、笔记、自传、信件、手稿、证书、照片、书画摄影作品等各类型资料。经过几年的收集,已初步形成暨南专题研究资料、知名教授专架等系列。
(2)接受捐赠。每个高校都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很多高校馆的珍贵特藏都是通过接受捐赠获得的。如北京大学建立了民国旧藏、中德学会旧藏以及钱端升、季羡林等著名学者的赠书文库。石河子大学接受各界人士捐赠的图书、史、志、笔记、手稿、书画作品等资源,形成了捐赠文献文库。清华大学图书馆甚至建立了捐赠物品管理及服务系统,集捐赠登记、统计、展示功能于一体,通过关联规则、分散信息的聚类等方式,从中选出最可能成为特色馆藏的捐赠资源,建成了清华文库、爱泼斯坦专藏、古籍特藏等一批特色馆藏。
目前大多数高校馆搜集和积累最多的是本校硕、博士学位论文和教师著作,有的学校则根据本校历史和实际情况各有不同的收集侧重点,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文库”收录清华建校以来的校刊及其他内部或对外出版刊物,以及各种有关清华人、事、物、历史等的书籍资料、早期校刊等。而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名师库”主要收录在武汉大学各个发展阶段有着重要影响的名师的相关资料,包括:名师生平回忆、新闻轶事、论著手稿、科研专利、教学资料、生活照片等等。
众所周知,地方文献、未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以及特殊类型文献如果没有原始积累的话,收集难度很大。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收集浙北地区蚕桑丝织文化资源的工作中,重点收集本地区各县及乡镇方志文献、学院全体专业老师特色教学资料(手稿)和成果资料、地方相关部门内部资料,同时收集、记录蚕桑养殖与丝织生产、贸易相关数据资料,并且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问、地方采风,采用原始记录、摄像、录音和存档等方式开展民间文化及生产活动资料的收集和记录。汕头大学图书馆以围绕潮汕文化地域特色开展的口述历史资料采集则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收集特殊资源,一种是以征集的方法从某些机构或个人手中收集已有的口述历史成果,另一种是与史学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口述历史资源,或者是图书馆员直接开展口述历史的访问工作。
很多高校图书馆拥有地区或民族优势,通过长期搜集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地方性、民族性史料,以及实物资源,有的图书馆甚至对其进行了数字化,形成更加方便读者利用的数字资源。如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除收藏古籍、民族和地方文献资料外,还收藏了570件(套)有一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民族文化实物藏品,包括民族服饰、染织绣品、民族乐器、银饰银器、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傩文化实物资料等,其中有百余件以虚拟、全景、图片等形式在图书馆主页的“虚拟展厅及数字展馆”展示。
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拥有珍贵的原始资料,没有历史沉淀和原始积累的图书馆,除了利用所购数据库整合学科主题,还能从哪些途径收集有特色的原生资源呢?笔者从相关调查文献中发现,一些高校图书馆独辟蹊径,从积累读者的原始资料着手也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特色馆藏。
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以学校“千村调查”专题为突破口,依靠与发展规划处、学生处的良好合作,经过七年累积获取了大量资源,包括:1)调查项目的活动资料,如参考书籍、培训相关资料、照片、音像资料、队旗、服装等实物;2)调查成果的学术档案,如年度调查报告集、调查问卷档案集、照片及音像资料等,以及农民日常记账本、艺术作品等实物档案;3)宣传媒体资料,如校内专题简报、媒体新闻报道、参加人员的心得体会、领导批示等;4)相关的衍生品,如图书、论文、报告、内参等科研成果、学生竞赛成果、相关项目成果等。
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图书馆在毕业季开展了针对毕业生的资料留存活动,主要围绕“借阅历史数据”为读者提供毕业纪念,读者在学期间的借阅记录可查询打印或分享到社交网站,由于涉及储存空间、管理服务以及知识产权等原因,相关资料难以系统保存形成专题馆藏。而重庆大学图书馆 2013年开展的“重大记忆”文化留存活动相对来说则比较成熟,首先划定了读者可封存物品范围和数量限制,包括:个人手稿(信件、日记、读书笔记)、图稿原件、照片、试卷、证书以及就读期间值得记忆的小物品等,并且考虑到了资料编号、分类、保存和查阅问题、保密及年限规定、知识产权问题等。该馆经过两年实践,总结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更为详尽可行的计划和规范,值得其他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高校图书馆每年都会定期组织很多读者活动来推广阅读或进行资源宣传,如读书节、资源宣传月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有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独特的读者留痕活动来生成特殊馆藏,如台湾大学图书馆2013年举办的“书写生命,记录校史”活动,邀请全校同学一起书写自己在学校的日子,每天由一位同学记录日记,图书馆将365篇日记装订成册,成为珍贵的手工记录校史馆藏。又如,武汉大学图书馆2018年开展的笔墨涟漪抄书接力活动,每本读者参与的手抄书都会进行装订、编目,同时也将永久的珍藏于学校文库之中,经历数年积累,保留了各届馆长、校长、校友的文字和手迹,必将成为珍贵的特殊馆藏。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图书馆通过这种途径收集原生资源一要保证延续性,二要选定合适的主题活动,三要考虑长期的后续管理。
高校图书馆在原生特藏资源的收集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能够收集到有特色的典型案例并不很多,有的文献在介绍资源收集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也总结了经验教训,例如《高校毕业季图书馆开展读者数据留存活动调查与建议》一文在对读者数据留存活动进行调查总结之后,提到了几点不足之处,如数据挖掘程度问题,在活动效果反馈信息收集与经验总结方面的缺乏等。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总结“重大记忆”活动初期效果之外,也详细列举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如收藏品的管理、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的制定等,同时提出了很多有益建议。
原始资料的搜集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过程,特藏资源建设在图情领域也属于高度专业化的范畴,鉴于目前有些图书馆在特藏资源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工作机制,在此建议高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高校图书馆不能盲目、随意地开展特藏资源建设,必须制订长期的连续性特藏发展政策,或在馆藏发展政策中设置特藏资源建设模块。以英国高校图书馆为例,纽卡斯尔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图书馆制定了详尽的特藏资源发展政策,包括目的和范围、文献获取、保留和处置、访问、协作等内容,同时述及了受赠、交换、购买、长期借用等文献采访方式。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制订相关发展政策时应该立足学校优势,准确定位,突出特色,避免求大求全和重复建设,细化范围和规范,拓宽搜集途径,尤其要重视特藏收集的长期性和持续性,考虑后续管理和持续投资,形成长效机制,特藏资源建设工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
特藏资源都是具有文化、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的资料,有很大的保存和利用价值,其筛选和管理都殊为不易。有些高校馆早已设置了特藏建设部门,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与特藏部等,专门负责特藏的收集、管理和利用,然而,还有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未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特色数据库都是由不同岗位人员组成的临时项目小组兼职建设的,高校图书馆要发展特藏资源建设工作,必须明确职责归属,成立特藏部门或固定的项目小组,专职负责特藏资源建设,包括政策和原则的制订、资源鉴别和筛选、收集、评估、组织、描述、宣传等工作,进行常规化、系统化的管理和服务。
前文提到,高校图书馆现有的特藏资源搜集方式多局限于常规采购和接受赠送等被动获取途径,在系统地征集其他部门的资料以及灰色文献等原始资源的搜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高校图书馆要注重开拓特藏资源建设渠道,广泛开展和加强校内外合作,一是争取外界支持,通过宣传争取社会捐赠、资金支持;二是拓展馆际合作、校际交流,合理规划,互通有无,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加强与校友会、档案馆等校内部门的联系合作,鼓励校友捐赠,并通过图档共建发掘和开发档案类资源特藏。
在特藏资源建设过程中,搜集、编目、保存的成本有可能远超某些资源的本身价值,而利用率低是目前绝大多数特藏资源共同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与开放程度低,宣传力度不够等有关。以美国高校馆为例,近年来就在重点研究如何进行特藏资源的利用和推广,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主要有咨询、复印/扫描、出版、馆际互借等,还有通过主题展览进行宣传,以及借助信息检索课程实践鼓励学生利用特藏资源。对于目前有保存价值的特藏资源,高校图书馆要寻找和挖掘其利用价值,并通过宣传促使研究人员、学者和各界用户能够利用它们,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面临着不断的变革和挑战,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基础上,图书馆要创新馆藏建设,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只要开始着手建设,长期坚持下来必将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