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引导策略

2018-02-28 07:34穆占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愚公课文情境

语文尽管作为初中三大主科之一,但一些学生并没有像重视英语、数学那样重视这门学科,再加上这门学科的连续性不太强,不像数学、英语那样前面的知识对后面的学习有决定性的影响,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进而存在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课堂教学情境入手,方法会多种多样。其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以趣味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有趣的问题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令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得到保障。例如,在讲《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开始的时候这样进行提问引导:同学们,有一位老先生,他经常会偷别人的东西,被人家抓住后,他还很有理,他会说,窃不能算偷,这是读书人的事儿。这个人是谁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好,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孔乙己”。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在兴趣的驱使下自然地进入学习、探究状态。

二、以深入浅出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可接受性,既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应该深入浅出,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心理特点有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有效的问题。例如,在进行《故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在处理如下这段话的时候“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对于初中生而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巧妙地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1、在鲁迅的笔下,“路”仅仅是地上的路吗?没有有别的意思?2、好的,即然有别的意味,那这这路与希望有关吗?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单化了。

三、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富有启发性、具有发掘性,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成就感、效能感,他们才会更加乐意回答教师的问题。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抓要点,要使提问具有统筹全局的作用,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可以更好地把握整体与文章脉络。同时,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更要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化解难点,可以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顺利掌握重点内容、理解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根据对文章脉络的把握,确定了四个关键的地方设计问题:第一,以文中涉及到的“人数”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掌握“荷担者三夫”“遗男”“且”“龀”“叟”“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这样的知识,这样,在后面分析课文的时候学生就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从引导学生思考愚公在移山中存在的难度角度进行提问:“大家想一下,愚公竟然要移动一座山,这困难还是容易?”学生越是能深刻的体验到移山的困难甚至不可完成,就越能深刻地感受到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第三,愚公最终成功的移山了,从这个角度提问:愚公笨吗?这个问题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就可以感受到愚公的伟大,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了升华;第四,进一步提出启迪学生思想与情感的问题:那么,愚公是固执的人吗?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再一次阅读、思考,对愚公至高的精神境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就顺利把握了文章的关键,掌握了课文的重点,顺利突破了难点。

四、以类比的提问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善于通过类比、通过抓相同点等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例如,在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莲”所代表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有吗?再如,教学“随风潜入夜,潤物细无声”这样的诗句以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如这句诗一样的意境?那么,其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哲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使学生的思维发散起来,学生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展开联想,在思维广阔起来的同时,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方法。对于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提问之后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这些教学方法都不仅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会让他们学会多角度、方面的思考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穆占云,甘肃临夏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愚公课文情境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愚公移山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