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博物馆室内装饰设计研究

2018-02-28 08:35杜文超DuWenChao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2期
关键词:报恩寺室内空间莲花

■杜文超 Du WenChao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 36310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室内文化展示中的内涵越来越关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展示,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成败,因此,如何体现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就成为了室内设计界主要讨论的话题和研究方向。室内空间设计涉及到对人类空间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特别是不同感觉通道下的空间信息获取与空间记忆。从2007年8月24日,修改版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公布以来,博物馆的发展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我国各地陆续建造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以不同的主题为主。例如,以地方发展史为主题的镇江博物馆;以遗址展示为主的南越王宫博物馆等。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越来越精致,对于细节的设计越来越到位,但是,存在着在室内展示空间设计中,缺少场所精神的表现。

1 项目概况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遗址公园博物馆内保护性展示了大报恩寺遗址发掘出的千年地宫遗址以及从地宫中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世界级国宝[1-3]。整个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以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为主,体现了佛教文化遗址中应有的场所精神。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室内设计秉承了“场所精神”的概念,通过对寺庙的前世今生、寺庙的建设-发展-毁灭的设计来进行展示、描述寺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遗址代表着曾经的生活方式,能够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大报恩寺遗址代表着发生于此地当时的大报恩寺的过往,对遗址的室内展示是对人们记忆的保护,是人们对当时的此地此景的一种记忆延续。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秉承场所精神的设计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即对现有的遗址、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等千年国宝进行展示保护,又通过感应技术、视频影像技术、灯光技术等还原当时情景,增强观众的体验感、融入感。

2 场所精神与室内设计

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反映的是特定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两者之间即相通又相异。相通之处在于对原有家园的记忆,相异之处在于社会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如何在变与不变中,充分体现空间中的场所精神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4]。“场所精神”即“场所之精神”,是特定的建成环境能够借以说明自身并获得“存在”的“特性”[5]。这种存在的“特性”需要通过一定的象征物和手法才能表达。这种新的特性是建立在新的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将“特性”与新生活方式通过象征物相融合。新的特性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同,这种“认同”是特性投射于环境之上所产生的现象。人们对特性的认同过程是基于知觉基模,需要有一个从适应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对场所空间中内化物的记忆认知过程和身份基础的转变过程的快慢。生活方式和科技的发展,影响了转变的进度,这个进度过程是从“地域认同”到“群体认同”。这种体验过程与人类独特的认知模式有很大关系。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正是与象征物的互动体验积累的经验在人脑中形成有层次的意向图式,因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6]。

场所精神包含地域文化的认同,对地域的认同既包括对建筑形式的认同也包括对室内空间氛围、空间体验、空间情节的认同。空间体验是通过个体参与、经历、亲身尝试而产生的内在认知和心理感受,它可以是一种通过感官刺激而引发的心理活动,也可以体验是一种经历或者一种可以被激发的东西[7]。室内空间是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能够使身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它提供人们的不仅仅只是活动的场所,还是产生记忆、产生回忆、进而产生归属感的平台。室内空间相对于建筑形式来说,更加重视场所精神的表达。室内空间可以通过尺度、时间、取向、内界面等表现场所精神,从而对相关场所精神信息进行传递,将其中的文化信息蕴含于设计语言中。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达记忆元素的形态价值,二是提高人们的精神价值。

■图1 千年对望

■图2 阿育王塔展示区

■图3 顶面的莲花造型灯

■图4 地面感应砖中的莲花图案

■图5 墙面发光砖中的莲花元素

■图6 造型球中的莲花元素

■图7 莲花玻璃灯

■图8 顶面莲花造型灯

■图9 楼梯背面镂空的莲花元素

■图1 0 吸顶灯中的莲花元素

3 场所精神的语境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境即是语言环境,指说话时,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对遗址中文物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炼出设计元素,这些设计元素即是该遗址中的场所语言。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将这些设计元素依据审美实践与文化实践进行创作,更能体现场所的语境。正如哈维所说:“审美实践与文化实践对于变化着的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特别敏感,正因为它们必须根据人类体验的流动来建构空间的表达方式和人工制品”[8]。

就艺术创造而言,“对空间的表现”和“表现性的空间”就涉及到运用不同的符号、含义、代码、知识和创造来表达不同的物质空间[9]。在遗址公园的室内空间中,提炼出了千年对望、佛手、七宝阿育王塔、琉璃拱形门框、藏书阁、七色鹿、佛家典故等设计语言。每一个设计词汇都蕴含着大报恩寺遗址独特的地域文化。例如千年对望中佛陀头像与对面正在念经的坐佛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语境(图1),两个象征物之间既有语言,又无语言。这个空间即表现出了大报恩寺的千年历史,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同时,又表现出了人们对佛的一种认知,达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种对望经历了千年,在今天又得到了延续。在阿育王塔展示区内对七宝阿育王塔的提炼,并进行的阵列式的布置(图2)。这些设计词汇经过了若干年的沉淀、不同地域的磨练、不同时代的传递,能够充分表现场所精神,表现大报恩寺的“存在”感。

4 场所精神解读的象征物——设计元素

“为了感受一个清晰的符号,人需要经历一个认同的过程,即通过将其链入自然与人的多维复合结构,而给予人们个体的存在意义”[10]。符号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是人们约定俗成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形式简洁,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11]。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符号即是设计元素,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空间的形态价值,一方面是为了连接人与场所。人们对于场所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而设计元素就是能够触发人们记忆的那把钥匙,它赋予了空间场所存在的意义。

设计元素是场所精神的象征物,是表现场所精神的基因。这些设计元素可以体现出空间的独特性,表现出空间所代表的特性,进而形成独特的气质。场所精神的本真通过设计元素表现出来,直接证明了场所空间的存在。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室内设计过程中,选取了佛手图案、佛陀、佛像形象、建筑框架、莲花图案等作为设计元素。这些设计元素如药引子一般,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吸引出来,使人对由这些元素构成的物理空间产生归属感,并融入其中。

Mou和McNamara用实验证明了,人类空间记忆是基于场景内在参照系来表征的,并得出了相应的实验证据[12]。遗址本身就是一种记忆,一种对过去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不完整的、呈现碎片化的,在遗址空间室内设计中,如何表现这种记忆,如何使这种记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成为了室内设计师努力研究探索的方向。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室内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的主要元素来自于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运用的其中一个是莲花。在佛家认知中,莲花就是佛的象征,因此,莲花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于空间中。“莲花”这个普通的佛教元素,在这个场所中就成为了独具场所特性的象征符号,这种符号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也是对场所空间原有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莲花所具有的这种潜意识佛教符号特征,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对莲花的深入的理解,通过重组、变形、将其用现在的手法再现于现代城市中,使人们重新审视它并感悟它。当人们置身于莲花所营造的空间中,“记忆空间”会油然而出,这就是场所精神所追求的记忆。这些莲花图案存在于空间中,使人置身于一种佛文化空间中,体验到空间的独特和质朴,此时,空间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融入感。整个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共使用了8种不同形式的莲花元素,这些莲花元素出现于不同的载体中,例如顶面吊灯形式(图3)、地面的感应灯罩上(图4)、佛手中(图5)、光球表面上(图6)、莲花型的灯具(图7)、莲花型顶面造型(图8)、楼梯中的莲花镂空图案(图9)、莲花吸顶灯(图10)等。进入空间中,莲花元素或以浅浮雕的形式钳覆在玻璃面板上,或以灯具的形式悬挂于室内顶面(图3、图8、图9、图10)、固定于室内地面(图4、图7)、展示于墙面(图5、图6)等。

■图1 1 点元素运用1-舍利佛光整体场景

■图1 2 点元素运用1-舍利佛光单个发光体

■图1 3 点元素运用2-光之佛陀

■图1 4 点元素运用2-光之佛陀的点光源

■图1 5 点元素运用3-佛手

5 场所精神的营建手法

营建手法是实现空间中场所精神的有力保障。在对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室内进行设计时,将室内空间的功能区进行了主次划分,明确了相应的流线,确定了每一个节点空间的主题。这些主题和母题相统一,形成独特的簇群特征和群集特征。簇群是基于元素间的相似性而形成,同时表现出难以捉摸的空间关系。群集多半用于暗示一种规则的、可能是几何形的、二向度或三向度的空间组织。这些特征是根据空间的不同性质来确定的,设计主题也是和这些性质相符合的,使整个空间主次分明,形成一个共同的场所精神。例如,主题空间有洗尘静心、七步生莲、汉文大藏经博物馆、七色鹿长廊、舍利佛光等。为了表现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所特有的场所精神,在设计中运用点、线、面、体等设计单体,运用肌理、光线等设计手法,营造佛语中的大千世界,延续空间的特性。

5.1 空间中的点元素的场所精神营建

室内空间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空间,三种空间是相对存在的。在室内设计中,点元素是最小的,但是,点元素构成的空间不一定是微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宏观空间,也可以是一个微观空间。在运用点元素进行设计时,需要对点的具体形状、材质、大小等进行设计,并使之形成特定的场所空间。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点元素运用的较多。在图11中,将每盏灯作为一个点,这些点元素类似于佛语中的“微尘”,营造了一种舍利佛光的场景,象征着三千大千世界。从佛法上说,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泛指宇宙,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在舍利佛光场景中,这些点元素将顶面和墙面都虚化为一体,通过对面的无缝镜面墙,将空间进行虚化、实化表现,这和佛教提倡的精神内涵相吻合。

光是决定空间氛围的主要因素,空间中的艺术表现效果与其中光环境的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光的明暗和色彩,以及与光相对的阴影面积和造型,都会对人的视觉空间氛围营造产生刺激性的影响[13]。图12所展示的是舍利佛光空间中一个点元素。这个点元素通过两层的球形玻璃罩,围合出了一个虚空间,最里面的莲花灯,灯芯是一个点形发光体;图13中,通过LED灯,形成了一个光之佛陀头。这个由点光源组成的佛陀对佛陀进行了新的解读和理解,它是虚的,也是实的,它存在于观者的心中;这里的点元素代表了光明,它不仅仅代表光亮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图14和图15中,用球形元素形成了佛手掌印的图案。这些佛家事物通过点的形式出现,达到了信息在空间中传播的作用,形成了其空间自身的场所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到访的观众及信徒。

5.2 空间中的线元素的场所精神营建

线是由点的移动轨迹形成的,线的形态取决于点的有序组合方式。室内符号学和几何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符号学更关注于视觉元素。线符号是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凯莉设计的空间中直线符号偏多[14]。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线的形态主要运用于空间的穿插、造型的轮廓构成中。空间中呈现了不同的线的形态,有实线、虚线、粗线、细线、直线、曲线等。例如图17中,三千个点形成了若干条曲线,构成了由线组成的世界。图13所示,通过玻璃线的垂钓,根据下垂的高度不同,形成了光之佛陀的线形轮廓,线在这里成为了点元素的结构。在图16、图18中,用线型构成了一个建筑的框架,对遗址形成了一个虚的封闭的空间;图19、图17是运用点元素形成了线的空间效果。线元素由于点符号的簇集作用,具有较强的指向性。但是,线元素对场所精神的表现不明显,需要和点元素、面元素、体元素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整体效果。

5.3 空间中面元素的场所精神营建

线按照某个规律进行运动的轨迹是面,面元素通常是作为背景。由于体量和面积比较大,因此,面元素成为了表现场所精神的主要载体。室内空间是由不同的面组成的,面的尺度、材质、形式决定了场所空间表现的场所精神的主题。面所围合而成的空间可以是封闭空间,也可以是开放空间,可以是单一空间,也可以是子母空间。在室内设计中,通常关注的面主要是顶面、墙面、地面三个界面。在这三个界面上,根据空间的尺度,通常需要考虑人体的正常视觉高度,一般情况下,高度在1.6-1.9米之间。顶面作为空间中的一部分,由于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室内中,室内的高度较高,因此,会通过吊顶设计进行虚空间的围合,例如,在图1千年对望中,通过人字形屋顶的设计,构建了一个虚的空间,这个空间的高度正好和光之佛陀相呼应,随着台阶的不断升高,使人们可以完全窥探到对望中的奥秘。此外,在对墙面或者侧界面设计的时候,会大量运用群体雕塑来表现场所精神。例如,在遗址公园室内空间中会用大面积的群体雕塑来表现佛经中要传达的要义。

地面是人们经常走动的界面,通常地面的设计要满足给人脚舒适感、耐磨性等,除此之外,还要体现通过设计元素表达场所精神。例如,在图19中,地面的地砖雕刻了莲花的图案,呼应了空间中的场所特性。

■图1 6 线元素运用1

■图1 7 线元素运用2

■图1 8 线元素运用3

■图1 9 线元素运用4

■图20 实空间与虚空间1

■图21 实空间与虚空间2

场所精神通过面这个载体将信息完整的传递出去,因此,面是可以是由点元素的密集排列而形成的,也可以是通过线的有序排列而形成的。现代的室内设计对选定的元素采用了新的构成方法,使元素既体现了场所原有形态,也反映了空间的可延续性。

5.4 空间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场所精神营建

空间是由点、线、面等元素围合而成,具有限定性。空间感知就是形态感知,形体无论是二维平面还是三维立体,都有一定的形状,物体形状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形态知觉[15]。形态知觉心理的特点是简单化、整体性、平衡性、完美结构。场所精神最完整的表现方式就是空间,这些空间包括实空间与虚空间、真空间与假空间、触摸空间与视觉空间等。空间中体的识别条件主要依赖于尺度、灯光、肌理等。简单元素的重复组合而构成的面,以及由面而形成的体,使空间具有强烈的凝聚性,能够充分表达场所精神特性。例如图20,使用的是大报恩寺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鎏金阿育王塔作为主要元素,通过重复的阵列组合,形成了独特的阿育王空间,这个空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阿育王塔世界中。图21中,将传统的梁柱结构进行重复的排列,使空间中产生了一种过去的记忆,场所中出现了过去时光的影子。这种设计,创造了一个给人即熟悉又具有特性的空间体验。

6 结语

在当前室内设计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体现场所的特性,如何将场所所具有的文脉表现出来,是设计师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中,将营建独特的场所精神作为设计指导理念,尝试在概念构思、空间划分、界面表现、光线处理以及细节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以期探索出即保留场所文脉和场所记忆,又能够引发公众认同感的创作方法,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该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象征物的选定,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手法和现代技术的运用。在象征物的选定方面,可以从空间中运用的莲花图案元素、佛陀造型、阿育王塔造型等得到解读,这些象征物均来自于对大报恩寺遗址文化的解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触发公众的记忆,引起对场所空间的认知;在设计手法和现代技术方面,运用了空间设计手法中的对比、和谐、对称、均衡、层次、呼应、延续等手法,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与此同时,运用了影视技术、光影技术、光线触摸技术、感应技术等现代技术,增强了公众对于场所空间的体验感、融入感。

室内空间中的场所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它会跟着时代的脚步,运用现代的技术来“还原”当时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还原,使其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

[1]Tolman E C.Cong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8,55(01):189-208.

[2]McNamara T P.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patial relations[J].Cognitive Psychology,1986,16(03):87-121.

[3]汤馨怡,奚悦.南京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05):18-20.

[4]吴雪.室内空间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32-136.

[5]章宇贲.行为背景: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解读与表达[D].北京:清华大学,2012.

[6]韩恩花.展示设计空间体验新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4,(07):141-144.

[7]韩军.度假酒店设计与空间体验--浅析空间情节的运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02):182-185.

[8]戴维,哈维著,阎嘉译.后现代的状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阎嘉.空间体验与艺术表达: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16,(02):84-91.

[10]宣建华.中国建筑的意义表述初探[J].《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2010,(12):82-85.

[11]梁惠娥,刘姣姣.解读民俗剪纸中的符号化纹样[J].艺术百家,2011,(07):165-168.

[12]Mou W,McNamara T P.Intrinsic frames of reference in spatial[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2002,(28):162-170.

[13]王岚,戴向东.文化建筑中共享空间的光影艺术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1):26-27.

[14]周玲,张乘风.凯莉·赫本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符号论解读[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8):86-88.

[15]刘金凡,张政,张乘风.形态知觉心理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2):24-25.

猜你喜欢
报恩寺室内空间莲花
《室内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云莲花灯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莲花湖『变身』
杨洁宇作品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报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莲
报恩寺是度我今生的莲
明代报恩寺琉璃宝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