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间的可变设计研究

2018-02-28 08:35朱佳波俞志成张乘风LiangChenZhuJiaBoYuZhiChengZhangChengfe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8年2期
关键词:室内空间理论空间

■梁 晨 朱佳波 俞志成 张乘风Liang Chen & Zhu JiaBo & Yu ZhiCheng & Zhang Cheng feng

(1.2.4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3.南京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过去,室内空间在功能确定之后一直处于固定状态中即室内功能或形态是长期不变的。而现在,科技的发展则为室内空间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新技术、新材料不断为室内设计提供物质基础,理论的发展则提供指导方法,室内空间的可变设计已经能够实现。可变空间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可塑性强、可控性强等优点,能够与现代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现代建筑室内空间,同时也为现代化的城市带来了活力。

1 社会背景及原因

“凿户牖以为室,当期无,有室之用”[1]。自古以来,我们都居住在建筑内部的室内空间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文明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要求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而是希望创造更丰富、更舒适的空间。由于社会资源不断被消耗,又要保证现代人的各种需求,于是资源共享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迎合了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即可持续、绿色的发展要求。

功能是空间存在的基础,没有功能的空间没有存在价值,室内空间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服务。可变空间在功能上灵活多变,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需求,也可以为空间以后功能或形态的变化提供更多可能性。可变室内空间比传统空间更具灵活性和重塑性,一方面这对于空间而言使用期限比过去更长,另一方面增长了空间的使用期限,间接的节省了资源的消耗。同时,空间的可变使空间拥有不同的特征,更加具有活力。

2 室内空间可变设计的理论来源

2.1 建筑学理论

室内空间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建筑空间的设计包含着室内空间的设计,建筑理论的发展也推动室内设计理论的发展,建筑设计理论也是室内设计理论的基础和来源之一。

2.1.1 “SAR”理论

“SAR”理论是由“骨架支撑体理论” 逐渐发展而来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哈布瑞根教授(荷兰)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关于住宅建设的新概念。他在《骨架:大量性住宅的另一种途径》中把住宅分成两个部分:“骨架”和“可分体”,“骨架”是支撑体结构,用工业方法建成,使用期限长,“可分体”是内部空间填充物质,也是工业化的产品,具有标准性,能够大量生产,寿命相对较短。起初理论是为了解决工业化住宅设计问题,帮助住户与设计师共同设计居住空间,从而能创造出更多可行性的室内空间,但如今却为空间可变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SAR”体系的住宅具有三个优点:其一是住宅使用寿命变长,间接的节省资源;其二是空间的可变带来空间的不同可能性,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其三是住宅可以大量建设,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1.2 新陈代谢派理论思想

新陈代谢原本是生物学上的概念,引入到建筑中就是将建筑和城市看作与生物一样,也会生长、变化和死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陈代谢派是日本二战后主流的三个流派之一,以当时青年建筑师为核心,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等。他们推崇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把时间因素纳入到设计中,在不同的时间段将代谢因素(损坏的构件、变化的功能等)替换掉,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室内设计的影响在于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去设计室内空间,将时间因素置于整个设计过程中,将可代谢的物质替换掉,达到改变空间功能或形态的目的。

2.2 哲学理论依据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 lopment Theory)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为三大基本原则[2]。其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理论,而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或污染,因此建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四个原则,又称“4R”原则:Reduce、Renewab le、Reuse、Recyc le。在建筑中的体现:减少材料或资源的使用;利用可再生材料或资源;重复使用材料或资源;回收使用剩下的材料或资源。可变空间是在同一个空间中满足不同的需求,不需要多个空间去实现,节省了建筑材料,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

2.2.2 混沌理论

■图1 咖啡厅

■图2 会议室

■图3 教室

■图4 演讲厅

■图5 实景一

■图6 实景二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来源于自然界,简单地解释我们才开始理解自然界的复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时间的连锁反应。混沌理论的思维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观念,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事物的发展状况,同时又要注重细节方面。在室内空间设计中要考虑空间所处的整体环境,在设计初对空间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预测,为空间将来的变化留有余地,另外,还要重视细节方面,有时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可能带来“蝴蝶效应”导致设计的失败[4]。空间的可变设计在满足使用者的同时又为以后空间的变化保留可能性,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

2.2.3 接受美学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首先提出“接受美学”(Recreationa l Aesthetic)的概念,这是以接受和接受者为核心的观点接受美学在设计中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对立面进行考虑即设计师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设计。因为设计师与大众的审美存在差异,设计师要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必须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时注重接收者对于产品的接受程度,不断地完善设计,将自己的审美准确的传递给受众。在可变空间中,设计师可以与使用者共同进行设计,设计师首先依据使用者提出的要求,对空间功能进行设计,并考虑将来空间使用的可能性,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为以后空间的改变留有余地。然后使用者在设计师的指导帮助下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空间填充物。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合作是接受美学在设计中的完美体现[5-6]。

3 实现空间可变设计的方式及案例分析

3.1 通过可装卸实现的可变

实现空间可变的方式有很多,这里主要探讨通过可装卸形式实现空间的可变。可装卸方式是将建筑和空间分为结构主体(支撑体)和可装卸构件(填充物)两个部分,结构主体是固定不变的,而可装卸构件是可变的。可装卸构件可以是空间中的任意实体物质(墙等),也可以是某个整个空间(单体空间)。可装卸形式的关键在于主体与可装卸构件之间的连接,可装卸构件的运动轨迹是变化的,但在设计整个过程中只有使用和未使用两种状态。可装卸构件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且有一些还具有普适性,因此其使用范围广泛。其中可装卸单体(空间)是对技术要求较高的,相对应的需求也是较少的,所以一般可装卸空间目前使用的项目很少[7-9]。

3.1.1 可装卸单体

可装卸单体是新陈代谢派为解决建筑损坏构件的问题而采用的方法。可装卸单体就像是堆的积木一样,将每一块损坏的积木抽出,替换上一摸一样的积木。在建筑中除了主体结构外其他都是可装卸的单体,某空间需要变成其他功能空间可以将整个空间替换掉,从而达到建筑生长的目的。实现这种空间替换的手段是在主体结构和可装卸单体之间留有可连接的构件,而高度发达的科技和新材料可以制作更轻的单体和更坚固的连接构件[10]。

3.1.2 可装卸隔墙

室内空间中的墙是分割空间的主要形式,而可装卸的墙既有分割空间的作用又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目前可装卸的墙已经应用到许多空间中,包括住宅、餐饮、酒店等,可装卸的墙体安装简单,对空间的布局却能带来明显地变化。采用可装卸隔墙是可变空间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3.2 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东部软件园区的一间咖啡馆。由于园区内没有用于开会或讨论的空间,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租赁小一点的办公空间不能满足公司发展带来的人员增加,租赁大一点的空间对新公司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费用。于是通过利用可自由移动隔墙,将空间在不同阶段变化成不同的办公空间,成为以集咖啡馆、办公室为一体的可变空间。这种自由移动的隔板可以在一分钟内将咖啡厅变成办公室、会议室或其他办公空间,同时隔板还能成为黑板,公司在进行讨论交流或头脑风暴时使用。另外还可以将室内空间变成放映室、宴会厅、演出空间等,可以发掘空间可变更多的可能性[11-12]。

图1是咖啡馆原本的空间功能分区和形态,图2通过隔板空间分割出一个会议室,而另一部分仍然为咖啡厅;图3将咖啡厅分出一个教室的空间,可以用于公司培训员工或公司内部演讲;图4是一个演讲厅,把咖啡厅的功能几乎完全去除,容纳了更多的人,可作为面向大众的演讲厅。图5、图6为运用隔板产生的室内空间效果实景图,既能分割空间,又给空间注入了活力。

4 结语

室内空间的可变是空间发展的一种趋势,既符合人们对于空间多变的需求,也符合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至今日,一成不变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视觉感受上的疲惫,功能体验上的单调,可变空间是人们对空间变化的一次探索。可变空间的产生带来了一次空间改革:室内空间不是凝固的音乐,自由移动的墙、可变形的家具、可替换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功能体验。室内空间的可变使空间有了生命,如同生物体一样,也会生长、变化和衰亡,空间有了生命,可以将空间与人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1]郑时玲,薛密编译.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日)彰国社编.札幌体育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王永亮.可变建筑形态及其实现手段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5]袁大顺.空间可变住宅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6]陈靖超.可变建筑解析与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7]黄媛.将建筑的“可运动”、“可变化”理念运用于建筑设计的研究方法初探[J].华中建筑,2006,(07):78-81.

[8]陈红,吕燕红,季强.灵活多样·变换生长——中小户型住宅的灵活、可变性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8):210-211.

[9]晏安然,庞瑶,刘毅,等.基于模块化理念的LOFT住宅家具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03):26-28.

[10]徐文,江其珊.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2):16-17.

[11]张昱宏,辛一杰,叶喜.多功能家具万变的本源——折叠[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18-21.

[12]刘文洁,戴书靓.小户型居室空间设计的多功能性探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07):56-57.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理论空间
坚持理论创新
《室内空间设计》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空间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创享空间
杨洁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