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2018-02-28 05:20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工具目标

◎ 薛 峰

一、研究背景

(一)时代背景

“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兴起,其目标是建立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及与其相匹配的教育评价系统,旨在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近年来,我国逐步关注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深化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促进全面发展。

基于此,2011年11月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为《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 “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各区教研室和学校在做好小学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学中高年级的改革实践,自2016学年起,全市小学中高年级全面实行等第制评价。

(二)学科背景

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人为拔高;过度关注知识技能的达成,忽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基于课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路径不够清晰。

为有效贯彻落实上海市《关于扎实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市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小学语文学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做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

二、研究与实践

(一)目标导向,落实课标的基本要求

目标是指向预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学会什么”。《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是指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因而,目标确定是否准确、陈述是否恰当对于基于标准的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标准对于语文学习要求的提出是一种相对泛化的、笼统的语言表述,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方向性,但对于一线教师进行教学与评价的针对性尚不够强。因而需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关键内容,结合具体的学情和教材内容,对于每一条标准中的学习要求进行逐级分解,一般需从年段目标到学期目标,再到单元目标,最后到课时目标。

1. 解读课程标准,提炼关键内容

“解读课程标准,提炼关键内容”是指在读懂、读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提炼课程的关键内容。笔者以中高年段“识字写字”和“阅读”内容为例来做具体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在三至五年级学段的目标中提出:

(1)在“识字写字”方面,课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扩大识字量,认识并会写2500个汉字”,其中关键词是“扩大识字量”“认识并会写”。

(2)在“阅读理解”方面,课标强调“能认读并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句义;能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有自己的感受;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认真听他人说话,理解他人所说的主要意思,并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需要,独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包括了“认读并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义和句义”“理解主旨与交流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等一系列关键词。

2. 分解关键内容,逐级叙写目标

教师提取关键内容之后,需对相关内容做进一步分解,便于操作。在分解关键内容、叙写目标时,需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1)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之“纲”,教材内容反映课程标准内涵与要求,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单元编排形式等因素,厘清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上的落实点。

(2)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的关系。基于课程标准,细化教学(评价)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难点、学习方式等因素,使课程标准成为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标准”。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课程标准的制定虽已考虑到大部分学生,但并不针对每一个个体,需要进一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若绝大多数学生已达成或超过标准,教师则无需提出更高要求,而应鼓励学生多在课外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发展个性;若大部分学生未达成标准,教师则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某一阶段达成标准的行为条件,适当放宽达标的时间,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等,帮助其逐步达成标准。

在正确处理好基于课程标准与教材、学生实际情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再逐级分层叙写目标。其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在叙写目标时,需根据知识的认知水平,构建学习结果图,明确相应学习内容的行为动作。再根据学习结果图,从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及行为程度这四个方面对学习目标进行叙写表征。这种叙写表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是具体的、可预测的、可评估的。在陈述方式上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而行为动词也是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所需要达成的学习水平的能力表征。

在课程解析与目标叙写过程中会呈现出行为动词与学习概念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多对多的组合,要根据具体的学情、学习内容进行组合叙写,以保证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与可测评性。下面以《梅兰芳练功》一课为例做简单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

基于课标的教学强调目标导向,在解读教材、制定目标、设计教学、编制作业等环节中,必须始终围绕目标。同时,要遵循规范的流程,依次编制与设计,并时时回溯,反复推敲,是否做到与目标始终保持一致。

图1 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实施路径

(二)设计工具,规范教学过程

图2 《梅兰芳练功》一课学习结果结构图

基于课标的教学,是一项涉及全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教师之间的差异会直接影响此项工作的落实质量。因此,工具的开发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以工具帮助教师形成基于课标开展教学的思维习惯,能为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可能与保障,进而减少由于认识差异带来的落实偏差。

图3 《梅兰芳练功》一课教学目标叙写流程

1. 备课工具的设计和使用

为引导教师在备课时逐步树立以目标为先导,用活动来落实,使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求保持一致,做到教学与评价相融合,设计以下的备课工具(表1)。

这一备课的工具,引导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板块时均需做三个方面的思考:该板块的目标指向是什么?如何围绕这些目标来设计相关的教和学的活动?思考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具体达到什么程度?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关注如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更要思考如何将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落实,同时还要思考如何从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运用、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1 备课工具

笔者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惊弓之鸟》一课的备课为例做备课工具的开发与使用的具体说明(表2和表3)。

表2 备课工具的开发与使用说明示例(1)

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词语、概括内容和详细复述,这三项内容均为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第三板块重点围绕“能概括更羸是怎么做的”这一目标展开教学。在教学展开过程中,评价始终伴随,并且关注点各有侧重:学生先自读第5自然段,尝试着概括内容。此时,主要评价态度与成果两个维度,评价学生朗读时认真的态度及读准字音的情况,尤其是“拉弦”“嘣”的读音。组织学生交流概括的内容时,评价则关注概括时语言连贯、意思清楚的情况,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从“嘣的一声响”中感受到更羸拉弦时非常用力,通过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学生概括出“用力拉弦”这一要点。

第四板块围绕“能根据提示详细复述第9自然段中更羸一番解释的内容”这一目标设计了系列教学活动:引读第9自然段,理清层次——默读第一层,圈画要点(更羸从观察到的现象中知道了什么),说清原因——依“法”自主学习第二层,说清大雁为什么会掉下来的原因——创设情境,复述更羸解释他只拉弦就把大雁射下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细化了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点:引读后关注学生“根据引读的提示给自然段分层的情况”;默读圈画要点时,则从“默读基本习惯的情况”“默读时的专注程度”及“边读边思的情况”三个维度做评价;在让学生说清原因,练习详细复述时,则从要点完整、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连贯等方面做评价。

表3 备课工具的开发与使用说明示例(2)

本案例通过备课工具的开发,引导教师备课时整体思考每一教学板块如何保持“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备课工具的运用,能较好地帮助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注重活动的设计,同时应注重设计每一板块及具体活动进程中的评价关注点,即整体思考从哪些维度进行评价,评价到什么程度。备课时,对评价关注点的预设,是评价真正融于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2. 听课工具的设计和使用

教师之间的听课观摩是最为常见的学科研修活动形式。以目标为导向的听课工具开发,能引导听课者更为集中地关注执教者各环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评价是否基于目标、融于教学,进而作出教学的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运用听课工具开展观课、评课活动,能进一步帮助教师树立目标导向的意识。

笔者以小学语文四年级《鲍叔牙真心待友》一课为例做听课工具的设计与使用的具体说明(表4)。

如表4所示的听课工具,旨在引导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除了记录所听的教学内容,还根据“思考”一栏中所提出的听课任务,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把握并落实了单元学习

的主要目标?教学环节内容的设计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匹配?教学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了达成怎样的目标,采用了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这一系列问题都做了必要的记录和思考。除此之外,还对学生在此种教学设计下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表4 听课工具的设计与使用的具体说明示例

(续表)

三、思考与展望

小学语文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从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评价伴随等工作开始,侧重实践中的教学设计与评价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中核心目标不够凸显,学习活动经历不够丰富。在今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阶段任务,突出主要目标,针对实际问题,开发和设计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工具,从而更好地保持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

在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到学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教育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应该鼓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专题培训。学科教研组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校本化的研究实施,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

薛 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200041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工具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波比的工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波比的工具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