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欣
下面以初中英语对话教学为例,谈谈“全学习”课堂品质如何提升的问题。对话教学是初中英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互动的、交往的教学;是沟通的、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学;是敬畏每个生命和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而这些,正是“全学习”课堂所追求与秉持的理念。
要想实现“全学习”课堂上提升对话品质这一目标,必须站在课程的高度上,在教材的破与立中寻找突破。
一、基于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再造课堂流程展开对话
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基于课程标准的对话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对话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进行逆向设计,然后明确评价方案,设计对话活动。要求教师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与教材,教、学、评一体化进行教学设计。
为了使课堂对话更加高效,实现对学生课堂互动的可控性,我开发了与课堂流程相一致的学与教的载体:“全学习学习单。”打破了原先传统的课堂教学流程,把课堂按照对话内容、其功能和特点进行流程再造。新的课堂流程共分六个环节:成果指标、情境导引、思维对话、拓展迁移、知识建构、反馈评价与学教反思。
“学习单”明线是学生学习的流程,暗线则是教师教学的流程。以此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呈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对话。内容不仅有适合学生操作的“学习目标”,而且提供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实际而设计的对话文本、对话方法和形式,以及评价量规等。
这样,整堂课的活动不再是按照教材顺序展开,师生不囿于教材,根据课堂流程自由展开对话,再加上嵌入式评价的时机介入,更容易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随机产生灵感,进行生命的相遇,生成一些精彩且充满智慧的课堂对话。
二、把对话导入到现实生活,艺术形式实现对话创生功能
英语学习的普遍规律大体上可以概括出下列一些:由原结构到新结构;由单模式到复模式;由接受到表达;由模仿到创造。语言的学习、发展及运用,既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例如创造、美感、节奏、灵感等;又包括在英语学习中各种专门艺术形式和手段的运用,如英语游戏、英语歌曲、英文诗歌、英语图画、英语情景剧等。其内容都与学习者的思想、感情、修养等相和,产生共鸣。
为此,我就经常把这些英语学习的艺术形式和手段作为设计对话的载体,努力创设情境,把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对接,模仿和再现英语文化语境,由生硬的、枯燥的文本导向鲜活的、生动的生活。这样,学习者就会很容易进入真实的、自然的、自由的语言对话之中,进入艺术再创造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
比如情景剧教学,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内容,根据需要重新寻找和创新对话形式和内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和想象余地,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训练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话品质自然得到提升。
三、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建构对话新意义
“学习型组织”是追求高品质对话的一种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是按照教学相长的原则组建管理单位,每学期在综合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将班级中的学生平均划分成相对平行的10个左右的单元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四人组成,即A、B、C、D四个层次,每个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每个“学习型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有自己的组织结构。
这就方便了对话的具体操作,英语对话教学中常见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很容易地就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核心的完整的网状对话结构,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对话以及合作学习中单一的生生对话,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对话合作的机会。
比如,在笔者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思维对话”环节主要是实现生生对话的场域,学生在这一环节里,以“学习型组织”为基本單位,或在“组织”内部两两对话、四人对话,或“组织”之间展开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首次机会要让给水平稍差的学生,一人代表本组发言时如果有漏洞或不足,本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及时补充。鼓励组织内部的创新与生成,如果组织内某一成员有创建性发挥,就当堂为该“组织”加分,并计入课堂评价档案。奖励不以个人为单位,而以“组织”为单位。
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激发了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对话的愿望,学生们为了本“组织”荣誉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话活动中来,每个人在欣赏和尊重中主动向对方敞开心灵的窗户,在对话中提高了英语学习效果。
我把学生在对话中出现的错误当作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纠错者与答错者同样赢得鼓励。课堂对话中产生错误的时候,正是师生在课堂上对教材重新调整、生发学习资源的最佳时机,是对话品质提升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策略。
对话不是强制的,不是被人操纵的,而是双方的一种合作。教师自身自觉的专业化成长是提升高品质对话的基础,教师要不断地进修学习,读书反思,及时把握最新教学思想和方法,了解最新阅读、对话资源,做“全学习型教师”。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多读书,沉入到生活和世界中去,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做“全学习型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在基于课程的高度上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才有能力在对教材的破与立中提升课堂对话品质,真正地落实“全学习”教学改革的理念与标准。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