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丽
摘 要: 电影《百鸟朝凤》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传承的困难。影片中塑造了用执着和信仰对唢呐艺术艰难传承的两代传承人“焦三爷”和“游天鸣”,展现了传承人对唢呐艺术的坚守和传承,以及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遺产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因此对保护传承人十分重要。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鸟朝凤;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 G112;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6-0072-03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都代表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电影《百鸟朝凤》是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拍摄的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举步维艰的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难的影片。影片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和坚定的信仰追求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本文试图用“非遗视角”研究影片中传承人的坚守与传承,以及传承人的保护与思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使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摒弃一些不适合时代的东西,吸收一些时代所需要的新元素。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传承人,传承人的道德品行、知识结构、技术技艺、信念信仰等方面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深刻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口头传承文化,以口传心授为其主要传承方式。因此,要想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靠传承人传承下去,传承人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在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传承人受相关法律保护。”[1]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们熟练地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
2005年我国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要求各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以及利用工作。我国从2006年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72项;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认定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3068人。
电影《百鸟朝凤》的尾声部分,县文化局局长到无双镇找到游天鸣,跟他说要录下游家班吹奏的唢呐,并强调游家班吹奏的唢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此时躺着病床上的焦三爷抢着让游天鸣答应他们,并执意让徒弟找回其他师兄,原班人马吹一场。在时代的变迁下,作为唢呐艺术传承人的焦三爷倾其一生为他坚守的信仰做最后的贡献。
二、影片中的传承人
(一)焦三爷的坚守
影片中焦三爷带领的焦家班传承了无双镇世代相传的唢呐艺术,受到邻里乡亲的尊重和爱戴。焦三爷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尊师重道,有着自己对唢呐艺术的执着和固执,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传承唢呐艺术的那份坚守。焦三爷的坚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严格遵循收徒的高标准。焦三爷为唢呐艺术的传承培养接班人,这个接班人也必须有他对唢呐艺术的那份执着和坚守,才能更好地传承唢呐艺术。小天鸣被父亲强行拉去拜师的时候,焦三爷说:“磕头、磕啥头,他为啥给我磕头,这个头不是谁都能磕的。”表现出了焦三爷对收徒的严格。蓝玉资质高、有天分,却不够努力和坚持。相反,游天鸣资质平凡、笨拙,连焦三爷的入门考验“一口气把瓢里的水吸干”都没有通过,但是他的努力和坚持看在焦三爷眼里。最终焦三爷选择了更加努力和坚持的游天鸣作为传承人,教他吹奏《百鸟朝凤》,传承这门艺术,接自己的班。焦三爷在“传声”仪式上说:“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他就是这样的人,因而他的传承人也必须有这份坚守。焦三爷还把师傅传给他的五六代人用过的只能吹奏《百鸟朝凤》的金唢呐传给了游天鸣。二是严格坚守、执行祖辈的规矩,只为德高望重的逝者吹奏《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一支大哀曲,仅在白事上吹奏,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有资格享用。金庄村长过世,金家儿子提出以高价让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焦三爷却因金村长德行不够而拒绝了。但焦三爷却在德高望重的火庄村长白事上吹奏了《百鸟朝凤》,再一次印证了《百鸟朝凤》的威严和焦三爷的坚守。三是牺牲一切,只为守护唢呐艺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焦三爷仍然在坚守着他的信仰,他喝醉了对游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他让游天鸣卖掉自己的牛,只是想为游天鸣重新置办一套新家伙,撑起游家班,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告诉游天鸣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二)游天鸣的传承
游天鸣的传承从学艺开始一直都是困难重重、充满坎坷。首先他是被父亲生拉硬拽去焦三爷那里学艺的,因为父亲从小就梦想着做唢呐匠,父亲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儿子身上,强迫游天鸣来圆他的梦想。游天鸣资质平凡,甚至迟来学艺的蓝玉都能跟着师傅出活,长见识,这让他几度跑回家想放弃。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默默地坚持练习,最终成为焦三爷选中的《百鸟朝凤》传承人,成立了自己的游家班。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唢呐不再是婚丧嫁娶仪式中的唯一选择。他的小学同学婚宴请游家班,不但不行接师礼,而且非常不屑地让他们随便吹。在寿宴上,面对西洋音乐的冲击,即使他们使劲浑身解数吹奏《南山松》,也被小混混挑衅:“我给你们双倍的钱,你们不要吹了。”可以说这是对唢呐艺术的亵渎。游天鸣母亲也曾多次劝他“咱不吹行不?你也出去找个活干”。再次面对现实的冲击,不再有人学习吹奏唢呐,游家班也不受人尊重和追捧,游家班的其他师兄为了生计也纷纷离开。蓝玉说:“在省城打工比在农村吹唢呐强,何必一条道跑到黑呢”。县文化局要记录游家班的唢呐吹奏,焦三爷执意让游天鸣追回几个师兄,然而现实却是二师兄和三师兄都不能吹唢呐了。更加让人痛心的是,在西安城楼上,游天鸣看见两个年轻女子向一个卖艺唢呐老艺人丢了几个硬币这一幕。这些困境都没有让游天鸣放弃吹奏唢呐,因为他后面还有一个比他更加坚持的焦三爷。
影片结尾处完成了新老两代唢呐艺人的传承交接。面对残酷的现实,游天鸣回到了老家无双镇,在焦三爷的坟前为他吹奏了一曲《百鸟朝凤》。伴随着悲壮的唢呐曲《百鸟朝凤》,游天鸣回忆着与师傅的点滴岁月,幻影中的焦三爷目光坚毅,因为他感到欣慰,他选对了传承人。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困难、质疑和社会的冲击,但游天鸣最后传承到了焦三爷唢呐艺术的精髓,成为了真正的唢呐匠人。
三、传承人保护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影片《百鸟朝凤》中唢呐艺术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困境。焦三爷过世后,无双镇的唢呐艺术就只剩游天鸣一个彷徨而孤独的传承人了,面临后继无人,消亡的境地。因此,对类似影片中唢呐吹奏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尤其对“濒危性”项目的传承人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冯骥才先生说:“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个性创造。”②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因此,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在自己的传承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愿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接地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第一是政府的重视与扶持。近年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问题,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项目,2006年12月公布名单,并出版相关资料、建立数字化的数据库。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2013年起,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逐步进行,利用现代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将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和保存,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2015年4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并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从2008年每人每年0.8万元,到2011年提高至每人每年1万元,再到2016年提高至每人每年2万元,无不彰显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视。各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结合各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传承人保护的政策,明确相关规定和计划;应该充分给予资金支持,加强专项保护资金的管理使用,确保传承人的经费落到实处,逐步对省级、市级、县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
第二是传承人的发展与创新。“传承人之所以成就为传承者,固然环境(家族中有传承的传统,有师傅的带和教,等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事者的超人强记博闻、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独特匠心等的能力与个性,也必将容易在这些领域里凸现出来。总之,这些领域里的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的创新。”[2]因而,如影片中展示的唢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更加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保护意识,除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外,尤其是应该充分激发传承人主体的参与,培养传统文化的创新人才。传承人接受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结合文化大数据的分析,把现代艺术理念、文化创新思维融入传统文化,提高传承人的眼界和学识,使传统的“匠人”拥有创新性理念和创造性思维,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是社会的传承与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社会的传承与参与非常重要,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夯实传承人的基石。只有提高社会的传承和参与意识,让人民群众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一是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提高认识。央视2016年推出的记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栏目《非遗中国行》,2017年推出的原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类节目《非常传奇》,2018年推出的以專家授课、传承人讲解展示等多种形式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公开课》以及各地方电视台制作播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节目、全媒体时代的视频记录,都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了新的感观、新的视角。二是通过政府部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提升影响力。如: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济南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武汉举办的“长江非遗展”,依托展示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此外,各地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赛等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扩大传承基础。无论是幼儿园、中小学还是地方高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向广大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广大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是无形的文化,“传承”是核心,是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挖掘的重要实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体、核心和关键。“通过传承人的传授,习得、接受、掌握某项遗产的技术、技能,并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承骨干的人,一般被称作‘继承人、‘接班人,可以统称为‘传习人。今天的‘传习人,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传承人。”[1]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通过传承人传承才能保持其“活态”的文化本质,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03).
[2]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