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策略研究
——基于与中部六省的比较与实证

2018-02-27 10:23夏璋煦金泽虎
关键词:六省内陆高地

夏璋煦, 金泽虎

(1.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2.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合肥 2306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从区域变迁来看,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沿海开放、沿边沿江开放及内陆开放三个重要阶段。如今,中国已进入内陆开放新阶段。安徽沿江近海,居中靠东,处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势显著,在国家新一轮开放中处于重要位置。按照“我省到2020 年总量争先进位、人均进入中等、收入赶上全国,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大致测算,“2020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要达到1 200亿~1 5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要达到250亿~300亿美元”[1]。加快外贸扩张,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对安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策价值。

有关内陆开放高地研究是从内陆开放型经济研究开始。关于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一是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先发展发达地区,然后向产业与要素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在于科学划分梯度容易造成不同地区产业梯度固化,进一步扩大差距。刘友金等进一步验证该理论的局限性[2]。二是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常以一个或多个“增长中心”向其他地区或部门扩散,经济的均衡全面发展较难实现。利用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例子很多,如日本为恢复战后经济,确立了聚集丰富资源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为增长极中心城市,成功实现三个地区经济急剧增长,同时带动周边经济,从而使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3]。

目前,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陆开放高地战略分析、内陆开放高地路径选择、内陆开放高地绩效评估3个方面。内陆开放高地战略分析主要围绕区域经济开放度指标和区位特征分析等展开,李莉等研究我国内陆开放区的一般性区位特征,并提出相关政策意见[4]。研究内陆开放高地路径选择的较多,谭志雄提出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应从“特色崛起”“开放创新”“持续发展”着手,分步实施要素集聚、合作创新[5];张婷等提出内陆地区应在贸易和引资方式、区域合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不能简单地复制沿海地区的经验[6]。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评价,孔云峰提出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等“4E”评估方法[7];梁丹指出内陆开放高地评价指标须实现开放度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结合[8]。

总体来看,对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研究时间较短。一方面,关于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研究多集中在文字描述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对其他内陆开放高地的经验探索,很少将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内陆开放问题;另一方面,内陆开放高地多集中在研究重庆、河南、甘肃等较少数中西部地区,研究安徽等较发达中部省份的相对较少。此外,对有关内陆创新高地的理论内涵、内陆开放高地开放度指标存在不同的观点。

二、安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新世纪以来,安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初见成效。依据相关数据,本文从2000—2015年安徽省的贸易规模、实际利用外资情况、贸易结构3个方面阐释安徽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贸易规模与增长速度

图1显示了近16年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从贸易规模和变化趋势来看,贸易总量基本呈逐年递增,总体增幅较大,其中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3%,2015年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进出口总额有小幅下滑;从进出口构成比例来看,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较大,连续16年来保持贸易顺差。

图1 2000—2015年安徽省对外贸易发展态势*数据由2000—2015年安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整理得到。

(二)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及主要外资来源地

图2显示了2000—2015年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FDI)的情况。从FDI总量规模来看,安徽省利用外资规模逐年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其中2015年安徽省FDI达136.2亿美元,为2000年43倍;从FDI增长情况来看,近16年均呈正增长,其中,2006、2007年增长最为迅速,分别为102.4%、115.2%。

图2 2000—2015年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FDI)情况*数据来源于2000—2015年安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1、图3显示了安徽省FDI主要来源地情况。本文主要选取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主要投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中国港澳台(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日韩(日本、韩国)、英德法(英国、德国、法国)、美加(美国、加拿大)和澳新(澳大利亚、新西兰)。

图3 2000—2014年安徽省FDI主要来源地占比情况*数据由2000—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从各主要来源地2000—2014年对安徽省投资的增长情况来看,港澳台地区对安徽省投资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他四个地区对安徽省的投资则有升有降;从图3来看,港澳台地区由于较近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优惠政策,一直是安徽省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其次是与中国相邻的两个亚洲国家日本和韩国;来自欧洲和北美洲的主要国家FDI占比情况相差不大;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FDI由于地理位置的差距,一直占有比例较小。

表1 2000—2014年安徽省FDI主要来源地情况*数据由2000—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万美元

(三)贸易结构

图4 出口产品结构情况

图4~图7分别从贸易产品、方式、商品和经营主体结构反映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结构情况。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且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比例相对较小,2013—2015年受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影响,安徽省一般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15年安徽省加工贸易呈负增长现象。

图5 出口方式结构情况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主要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中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安徽省处于内陆,图6显示安徽省的贸易商品结构与传统理论恰恰相反。从2008—2014年显示数据来看,安徽省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致相当;从出口经营主体看,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出口变化波动较大,近两年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的增长速度均出现下滑。

图6 贸易商品结构情况

三、安徽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优势分析——基于与中部六省比较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空间经济辐射能力分析

图7 经营主体出口增长率

本文选取长江经济带中一级中心城市上海市为中心城市,研究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联系程度。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源自牛顿引力模型,该模型是最早由赖利提出的零售引力定律[9]。借鉴江璐璐等[10]相关研究成果,确定本文中心城市空间经济强度模型和关联度模型,数据来源于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统计年鉴。其中,经济强度模型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指标,反映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以及周围区域经济接受能力;经济关联度代表非中心城市间经济相对紧密程度的指标,其计算结果为各区域经济联系量占总区域经济联系量的比例。经济联系量计算公式为

式中:Rija为i与j两个区域第a年经济联系强度指标,亿元·万人/平方千米;Pia代表i区域第a年非农人口数,万人;Gia为i区域第a年GDP总量,亿元;i区域分别为河南、山西、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中部六省;j为中心城市上海市;a为年份;Dij为两地距离,千米。

表2 2000—2015年中部六省绝对经济联系量变化 亿元·万人/平方千米

图8 中部六省相对经济关联度雷达

表2显示了中部六省与上海市空间经济联系量的变化,中部六省中安徽省与上海市经济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和山西,其中湖南和江西的差距较小,山西与其余中部五省的指标差距较大。从图8可看出,安徽省在中部六省中与上海市的经济联系远远领先于其他省份。

综上可看出,安徽省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最为紧密,更能接受长江经济带的辐射作用。长江经济带作为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航运能力,安徽将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外开放中获得更大的辐射作用。

(二)中部六省市场潜力比较分析

有关市场潜能指标测量,参考新经济地理学的有关文献,本文选择最为常用的Harris提出的市场潜能函数[11],即一个地方的潜能与周边地区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周边距离成反比,以两地之间距离倒数为权重,同时考虑到本地市场,给予中心区域更高权重,以各省半径的2/3作为内部距离[12],市场潜力计算公式为

表3 2010—2014年中部六省市场潜能变化情况 亿元/公里

表3显示中部六省市场潜能逐年提升,其中安徽省的市场潜能较其他五省有明显的优势。图9显示安徽省市场潜能范围最大,其次为河南省、湖北省、山西省、江西省,最后为湖南省。

图9 中部六省市场潜能雷达

(三)中部六省基础设施分析

基础设施是为企业和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保证正常社会运转的基本工程设施。本文选取区域道路密度指标衡量中部六省基础设施情况。道路密度是指一定区域道路里程与该区域面积之比,考虑中部六省内陆开放,道路里程包括铁路、内河航道及公路里程。一般来说,道路密度越大,交通越便捷,运输和贸易成本越低。道路密度计算结果如下:

图10 2000—2014年中部六省道路密度变化情况

依图10数据分析,中部六省2000—2005年间道路密度增长缓慢,2005—2006年间各省份道路密度快速增长,2007年以后道路密度增长逐渐变缓。其中湖南省道路密度最大,安徽省近年来道路密度位于中部六省前列,道路交通发展较好。

(四)内陆开放背景下中部省份优势产业分析

产业选择主要是考察一国或地区不同产业选择中的进入成本和预期收益的比较[13]。中部省份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优势产业选择时,既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情况,也要考虑与相近区域的比较优势。本文根据中部省份工业产业出口情况及产业盈利能力,通过工业产业的出口交货值和总资产贡献率选择安徽省开放的优势产业。由于山西省、江西省和河南省的工业行业出口交货值数据无法获得,本文只研究中部三省(湖南、湖北和安徽)出口优势工业产业情况。各省工业产业出口情况用产业出口交货值衡量,优势产业定量指标为区位熵。区位熵大于1,则代表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考虑各产业出口实际情况,初步筛选出26个工业产业作为中部省份对外开放优势产业选择的备选行业。由于各省每年优势产业的情况均有所变动,本文选取2010—2014年数据综合选出中部省份的优势工业产业。其中,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Qait为a省t年i产业的区位熵;Eait为a省t年i产业的出口交货值,亿元;Eat为a省t年出口交货值,亿元;Cit为三省i产业总出口交货值,亿元;Ct为三省总出口交货值,亿元。区位熵用来衡量地区比较优势产业,它取决于该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专业化程度等因素与全国或各区域同行业的比较。限于篇幅及考虑代表性,表4只列出2014年中部三省出口工业产业的区位熵。

表4 2014年中部三省出口优势工业产业区位熵

表4显示,2014年湖南、湖北、安徽分别有12个、10个、14个工业产业区位熵大于1。对比各省近五年工业产业区位熵数据发现,比较优势工业产业处于不断波动中,为此整理出近五年来安徽省出口比较优势产业出现的频数,考虑篇幅有限本文未列出。此外,考虑各产业企业的资产盈利能力和营业业绩表现,通过各行业2010—2014年平均总资产贡献率大致衡量产业的盈利水平。总资产贡献率的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100×(利息支出+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平均资金总额。安徽省近五年来有14个产业三年及以上处于比较优势产业行列,绝大部分比较优势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在20%左右,仍有7个行业处于劣势,其中烟草制品业总资产贡献率最高,为90.892%。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与中部六省的比较和实证,通过相关数据和理论模型实证得出结论:一是安徽地处内陆开放高地,自新世纪以来对外贸易规模、实际利用外资总量逐年增大,但随着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此外,安徽省外来投资的来源地广泛,多集中在与中国相邻地区,特别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在安徽省贸易结构方面,主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商品经营主体的波动较大。二是在与中部省份比较分析中发现,安徽省在承受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空间经济辐射能力和市场潜力方面均位列中部六省首位,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处于中部六省前列。通过对中部三省出口工业产业的对比发现,安徽省出口优势工业产业最多。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省份合作,接受区域经济辐射。首先,安徽居中靠东,在中部省份中与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将安徽建造成承接东部省份产业转移的首选基地。其次,长江经济带覆盖沪、苏、浙、皖、赣、豫、贵、湘、渝、川、滇十省两市,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积极推动与长江经济带省份合作,优势互补,扩大区域分工[14],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的“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空间布局,接受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

借鉴自贸区成功经验,发挥市场潜力,推动对外深度合作。在中部省份中,安徽省市场潜能具有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安徽“走出去”与“引进来”。中部省份为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采取多种措施,如河南省积极建造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发展较好的省份,应充分围绕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依托池州、安庆、马鞍山、铜陵等主要沿江城市港口,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与周围沿江各市结合,发挥区位优势,深入全面对外开放。此外,借鉴自贸区成功经验,简化申报、通关手续,以自贸区为桥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实施交通互联互通,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港口、机场、水利、通讯等设施,在中部省份对比中,安徽的基础设施仍待完善。当前安徽正处于“十三五”开局之年,应充分“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化、安全化,加快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基本形成广覆盖的基础运输网、高品质的快速运输网、专业化的货物运输网”。利用合肥科教优势,大力引资、引技。

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安徽省近年来比较优势出口产业有纺织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精准定位优势产业,提高产业转移效率。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成本优势,承接总资产贡献率较高的产业;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安徽劳动力、人力资源优势;三是继续完善服务和基础设施,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促进两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做好配套产业转移;四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提高在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15]。

拉长短板,加强区域合作。一是拉长出口产业短板。目前安徽在中部省份中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等产业处于劣势,但这些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较高,特别是烟草制造业,可加大对总资产贡献率较高产业的投资力度,使其在出口贸易中具有竞争力。二是拉长对外贸易短板,加强区域合作。安徽地处内陆,近年来贸易规模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的贸易总量差距较大。2015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8 060.88亿元,安徽省进出口总额488.1亿美元,按年均人民币中间汇价结算,安徽省进出口总额约3 169.53亿元。可以看出安徽自身贸易发展良好,但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安徽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广贸易便利化措施,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联系,积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的机遇,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加速形成新的国际竞争力。

[1] 方西屏.加快打造我省对外开放新高地[J].江淮,2012(12):20-21.

[2] 刘友金,吕政.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2(11):21-27.

[3] 张晓虎.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86-88.

[4] 李莉,郭源园.我国内陆开放区的区位特征分析开发研究[J].开发研究,2016(1):87-91.

[5] 谭志雄.中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探索:以重庆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43-47.

[6] 张婷,程健.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困局及其模式创新[J].国际经济合作,2015(1):51-55.

[7] 孔云峰.重庆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与政府绩效评估[J].重庆行政,2008(6):21-23.

[8] 梁丹.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思考与建议[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1):46-51.

[9] REILLY W J.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retail relationship[J].University of texas bulletin,1929,2944:164-166.

[10] 江璐璐,师谦友.安徽省空间经济联系及省会经济辐射力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6):39-43

[11] HARRIS C D.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54,44(4):315-348.

[12] REDDING S,VENABLES D.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2:53-82.

[13] 李逢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产业升级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5-102.

[14] 岳焱,应益荣.“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8-26.

[15] 余大杭,黄焕宗.福建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86.

猜你喜欢
六省内陆高地
燕晗高地
高地
中部六省(湘鄂赣皖晋豫)公共图书馆联盟成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解读:70年,重庆从内陆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内陆移民(外二首)
100吨吸内陆渔政船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