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丽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高级中学,陕西 延安)
本课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尤以李杜为代表。《咏怀古迹》作为杜甫诗三首之一,是作者游览昭君村时有感而发,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是杜甫七律诗中的杰作。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
2.了解咏史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情感。
重点:寻找诗眼,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难点: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通过诵读,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让其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1.导课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美女——王昭君,让我们一起学习《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杜甫笔下的王昭君是什么样子的。
2.整体感知
(1)杜甫的生平简介(知人论世)。
(2)解题。
根据诗歌内容,我们可以给诗歌分类,比如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咏怀古迹》,从题目可知,属于咏史怀古诗。
所谓咏史怀古,就是借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个人情怀的诗歌。
3.自由朗读
(1)意读。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
(2)听范读。要求体会情感。
(3)情读。学生大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读出感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诗歌教学中,读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从中品味诗意、体悟情感。
4.合作探究 赏析文本
(1)通过刚才的诵读,同学们能否找出本诗的诗眼(也就是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明确:怨恨(板书)
(2)昭君在汉宫,不过是个待诏的宫女,远嫁匈奴,却是草原上最尊贵的国母,那么思考:昭君怨恨什么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思考:这两句诗能够看出昭君怎样的怨恨呢?(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分组相互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颔联:该联对仗工整,“一去”对“独留”(时间上),“紫台”对“青冢”(空间上),当初独自离开富丽繁华的故都,最后又独自葬在那荒凉冷落的大漠之上,这一去一留,生前生后对比如此悬殊!把昭君的寥落、孤寂刻画得入骨三分!
就这么短短的两句,看出昭君怨远嫁异邦,恨远葬他乡。
颈联:该联上句写到了一个小故事,有没有同学可以简单叙述一下?
当初汉元帝按图召幸宫女,宫女都贿赂画工。而昭君不肯向画工毛延寿行贿,因故被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因而诗句写到元帝“画图省识春风面”。后汉与匈奴和亲,令昭君远嫁,元帝才知其美貌天下无双,悔不当初,传说元帝后来因此杀了很多画工。
思考:那么昭君的不幸是真的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表面上看,确是毛延寿导致其不幸,但其实则是君王造成的。若不是君王广招秀女,数量众多只能按图召幸,昭君怎会远离故土?所以颈联上句不仅是在怨恨画师无耻的行径,更是在暗讽君王的昏庸糊涂。
思考:有人说,颈联中的“空”字用得极好,那么它好在哪里呢?
明确:作者认为昭君已逝,即使魂魄归来也是徒然的。但转念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魄仍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能说明什么?说明她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我们回顾昭君一生,一个倾世佳人入宫却美不得宠,后来只能远离汉宫,最终身死异国,如何不叫人怨恨呢?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并没有一开始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
作者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大家描述一下。
生:(言之成理即可)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思考:诗人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导:这里的山给人一种怎样的气势?那么,写山的雄壮是为了引出谁?
明确:昭君。
所以开篇这么雄伟的气势是为了……引出昭君及生长的村子
师:正所谓人杰地灵。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且不平凡的女子。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5.主题分析
思考: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两字不符?
明确:要想知道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我们就需要联系诗人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上课一开始对杜甫生平经历的介绍(首尾呼应)。
联系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重用。(这与貌美天下无双的昭君美不得宠有所相似。)安史之乱爆发,流亡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他又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而昭君也是君王不辨美丑令其远离故土)。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得归(昭君的结局不也正是如此吗)。
板书:
昭君 诗人
美不得宠 才不得用
远离汉宫 远离朝廷 怨恨
身死异国 终生漂泊
(悲昭君以自悲也)
通过对照,我们发现杜甫写昭君其实是写自己,因而有人说:“悲昭君以自悲也。”作者悲叹感慨自己胸怀大志,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君王重用,想怨而不敢怨,同时又身逢乱世漂泊异乡,思归而不得的深切怀乡之感。
最后,再次齐读诗歌,感受作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