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瑛
(浙江省黄岩澄江中学,浙江 台州)
初中科学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较为繁杂,有时候,学生会对其产生厌烦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从而把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快快乐乐地感受科学的魅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还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于创新。例如,在开展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学习时,我说:“小明拿着一根点燃的蜡烛到地窖取水果,可是,他走到窖底时,蜡烛突然熄灭了。这里面没有风,为什么还会熄灭呢?”当我说完后,有的学生说:“因为里面缺少氧气。”有的学生说:“地窖里几乎充满了二氧化碳,受此影响,蜡烛就容易熄灭。”我又问:“地窖内的氧气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说:“氧气被水果用掉了。”在学习植物的呼吸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植物呼吸奥秘的欲望,还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科学的生动情境,使他们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引导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还可以诱发他们的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生物的进化》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说:“在我10岁的时候,我养了一只蝌蚪。这只小蝌蚪十分可爱,它生活在一个玻璃杯中。有一次,我观察到它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先长出后肢,过了一段时间,又长出前肢,再过了一段时间,它的尾部逐渐缩短,之后,小蝌蚪已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讲述事件时,看到学生饶有兴味的样子,我就抓住他们此时最佳的上课状态引出所学内容——“生物的进化”。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使他们尽快融入学习的氛围中。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科学教师只是一味地把相关的科学知识灌输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把考试涉及的重点知识背过。虽然学生记住了相关的考点,但是他们并没有理解这些知识,以至于在考试时不能灵活地利用这些知识点解答问题。基于此,科学老师可以仔细地选择一些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理解、自己总结;接下来,教师进行合理的分组;最后,组织学生上台发言。这不仅有利于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还可以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重点、难点知识。
比如说,在讲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全班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开展分组讨论。由小组长带头,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发言,大家掌握了内容就能通过,有问题的集中起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逐个拉个单子,可以由小组长或组员为代表,向其他小组“取经”。小组之间互动能解决的,把单子上的问题注销掉;仍有分歧或者不会的,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学生讨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我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之中巡视指导,个别难题择机点拨,共性问题合适讲解,力求使学生“由浅入深、随学随问”。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中,我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明白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加深了他们对这一知识的印象。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局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依赖心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虽然教师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课堂调控带来一定困难,但是,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他们的每一次提问,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包含着他探求新知的努力。如在学习“惯性”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就提出了种种问题:小车为什么会继续前行?惯性的因素有哪些?当提问结束后,我没有立即告诉他们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对惯性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让科学教学牵手现实生活,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鼓励大家相互讨论;并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实现课堂的高效率。
[1]李海涛.有关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4(2).
[2]谢桂林.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