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林口县实验学校 黑龙江林口县 157699)
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以站着的姿势与学生交谈,俯下头去看学生,让学生昂起头看教师。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就产生了,就像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有了这样的距离,教师就会觉得读不懂学生,学生往往也不能理解老师。
学生很天真,他们只要看到教师脸色柔和一些,就认定这样的教师或这种状态下的教师可以亲近。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当我好像妈妈一样亲切的问一声“冷不冷,渴不渴”,孩子都会扑闪着大眼睛与我亲近,这样情况下的教育工作会更为事半功倍。下课之后,他们也会更乐于往你身边聚,这样的时候,是他们和教师走得最近的时候。每逢这时候,我习惯于不往办公室去坐一坐,而是和他们聊一聊,或者听他们叽叽喳喳地说,师生之间都很放松,对下一堂课也能起到很好的活跃作用。
蹲下来看学生,可以让我们更多地理解学生。继续深入地了解学生,还要试着让自己的心态走进学生,去体会他们的心理。记得几年前在龙爪中心小学任教,班上有一名自闭症的孩子吴浩,虽然有轻微的自闭症,但是他还是非常渴望与小朋友们在一起,而其他小朋友却不“买帐”,而我便成了孩子们中间的桥梁,深入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后,我便与班上的几名班干部一同做起了团结友爱,帮扶互助的工作,一点点的见到了起色,一点点的“他”的脸上泛出了一丝微笑,成功了!不仅仅是我的成功,更是全体同学的“成功”,更进一步的告诉了我:“平视”孩子,收到的是孩子们心灵之窗的敞开。
成人的心理和儿童的心理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世界,只有体验学生的体验,老师和学生之间才能走得更近。学生每天要面临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要处理与很多同学的关系,要接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约束。而在这些事情中,对他们来说,可能有很多新奇,有很多不习惯。因为有着好动的天性,这些新奇和好动就会让他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有些是成人能够认可的,有些则是成人不大认可的,这样,我们往往就会约束他们,教育他们,训斥他们。但事实上,他们的行为或许是符合他们的天性也没有违背常规的,因为我们太多的要求,反而使他们的天性得到压制,这样其实是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班里有一位学生柳岩,课堂上最难的问题往往只有他思考得全面,而且说话很有条理性,知识面也极广,但就是作业做不上,常常要和那些作业有困难的学生一样落在最后。开始,我一直用看待优等生的目光来看他,认为他应该和班里其他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样,样样冲在前头,所以常常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之后,又在稍后的作业中批评他,时间长了,他反而有些灰溜溜的。见此情景,轮到我着急了,我实在不想看到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某一方面做得不是最好,就扼杀了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开始努力去体会他所承受的体会。他急急地写作业时,我就想:他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呢。大部分学生作业完成了,看他紧缩眉头,我就想,这时,他心里着急着呢。这样,换个角度去体会一下,我发现,我实在不需要生气,面对一个已经努力而只是做事速度慢一点的学生,我不用担心他不去完成手边的事,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如此想后,我就不大太去操心他的作业,只在有时他出现走神的时候唤一声他。
学生是各种各样的,自然也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处表现出来,对不同的表现尝试用不同的心态去体会,那种感觉比生气好。有了切身的体会,在选择深入理解、冷处理、谈话、等待等多种方式,效果会比较好。
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孩子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孩子一种信任感,而非居高临下的感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蹲下来,孩子就能看到你的眼神,从中他能体会你是否跟他处在平等的地位。你的举动,你的言语都会从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他能体会你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亲昵的还是敷衍的。当然,无论是让学生坐下来,还是老师蹲下来,都只是形式而已,如果我们老师没有从内心上把孩子摆上平等的地位,无论你说的多么悦耳动听,我们的学生还是会远离我们,甚至惧怕我们,我们给学生留下的只能是一种须仰视才见的令人生畏的感觉。甚至还会因为你的言行不一,遭致学生对老师人格的怀疑与鄙视,对孩子来说,我们就缺乏信任。所以教师要有一种能蹲下来读学生的心理,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做好教育工作。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我们可以拥有童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我们的学生可以多一些轻松和快乐;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我们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多一些发光的地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生,我们才可以无愧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