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仁
(甘肃省会宁县草滩镇油坊沟小学,甘肃 会宁)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而学生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学困生”也随之产生。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间存在相当一部分问题学生,严重地困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困扰着学校的健康发展。要有效地解决学困生问题,就必须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采取有效的策略转化学困生,开启他们的心智,用他们的闪光点点燃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自卑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个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在学生群体中给自己找准位置,贴上“笨”的标签,然后自暴自弃,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成绩直线下降,自觉能力差,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同班学生的冷落,长期“遗弃”,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无药可救,“锈锁”一把,索性破罐子破摔。(2)恐惧心理。大部分学困生是智力发展缓慢或者情商没有开发而造成的,多数是性格内向学生,由于心理压力大,长期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担心同学的冷落,害怕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斥责,产生厌学心理,害怕上课,害怕作业,害怕考试。
(1)学校制度不完善,教育教学评价片面,课堂教学方式有待优化,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2)部分教师教法陈旧,采取填鸭式、灌输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形式讲解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是听老师讲解,死记硬背教师讲解的内容,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导致学生灵活运用和发现创造的能力差,智力情感世界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和损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畏学、厌学情绪,强烈的逆反心理造成和老师对抗,这样恶性循环,最终形成学困生。
(1)农村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为了生计起早贪黑,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或有些文化程度不高,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缺乏目标,盲目培养。(2)家庭教育缺失。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时期没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和陪伴,孩子就无法享受正常的情亲关爱。长期的分离导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生疏冷漠,不便于交流沟通。造成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逐渐形成孤僻、自私、自卑的心理。这个时候缺乏父母正确的引导,再加上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诱惑,使部分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就出现心理失衡,产生越轨的倾向。(3)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多数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都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孩子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每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动辄得咎打骂、呵斥,让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学习上瞻前顾后,考试心慌意乱,长期导致心理失衡,成绩直线下降,最终沦落为学困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做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要温和平等、教育学生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老师还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视角看待存在的问题,用学生的大脑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尊重和包容他们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学生和老师乐于交往,乐于沟通,为教学做好铺垫。
(1)用闪光点点燃智慧的火花。学困生起点低,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在教学时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用平常心看待其优点和不足,用放大镜看待其优点,用显微镜观察其缺点,对学生不同的表现,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长处来规划教学,因材施教,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困生的,用期望的心情等待每一点进步,从而让他们在进步中增强自信心。(2)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与时俱进,不断地充电,以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以渊博的知识陶冶学生。在教学中多给学困生一份爱心,让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首先要完善各种制度、评价方式,把关心和转化学困生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精心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给学困生心理上的体贴与安慰,及时疏导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让孩子有家的温暖感。其次,学校应积极争取资金,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并且还要利用网络平台给孩子和家长打造一个视频沟通的平台,利用活动时间让孩子和家长交流、沟通,以此来弥补留守学困生情感上的缺失。
总之,只有诚心地、持之以恒地关爱学困生,才能使学困生得到有效的转化,才能使农村教育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