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昕
(培英高级中学,广东 江门)
2015年广东省音乐联考大纲调整后明确规定:高中音乐联考分为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四个科目按百分比计分,总分300分(讨论只限于术科原始成绩)其中声乐、器乐两门主科占比同为35%,区别于以往由考生自主申报主、副考项(其中主项占55%,副项占15%)计分的方法。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旧的音乐联考政策指导下,大部分高一入学时没有专业倾向的学生会选择声乐作为主考项,钢琴为副考项。因为声乐主科的学习相对于其他器乐来讲难度小、投入少、见效快,副项钢琴科目虽然难度大成熟期相对较长,但因为是副项,所以要求不高而且分数占比不大,对最后总成绩的影响有限。所以学生在对主副项的练习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完全不同的。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没有主副项的划分,对学生的考查更加均衡。这对于学生在器乐专业科目的选择和平时声乐、器乐这两个项目练琴时间的分配上都是全新的考验。目前从省内外同类型学校所采取的培养模式来看基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利用本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对学生的专业方向进行统一安排,优点是便于监控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练琴时间进行集约优化方便管理。缺点是学生的选择面狭窄,自主性不强,从而影响练琴的积极性和质量。
2.以当地优秀的专业教师和乐团为依托,在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开放晚自习和周六、日的时间段以保证声乐、器乐科目的学习。优点是学生自主选择性强、积极性高,缺点是学校监控能力弱,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生在声乐、器乐两个专业的学习和培养方式上尝试走出一条科学划分、积极干预,以合唱团和器乐合奏小组为依托,高效可控的全新培养模式。声乐方面充分借鉴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关于合唱的训练方法与经验,从本校音乐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联考新政为参照,开设每周一节的合唱课。在器乐专业方面借鉴梅纽因音乐学校入学考试和训练的模式,结合我校音乐教师的实际情况,从招生阶段就对学生的器乐专业选择进行有效的分类干预。组建国乐、管弦乐两个合奏小组并每周开设合奏课,从而保证高中三年声乐、器乐专业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器乐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掌握的乐器基本上集中在中小学音乐课教具这一类别,比如:竖笛、口琴、葫芦丝等。这些乐器并不属于联考认定的器乐种类范畴,但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吹奏基础,所以可以选择西洋管乐器为器乐专业方向。比如:长笛、萨克斯等。这样做到了合理安排、有的放矢并收到理想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组建了国乐、管弦乐两个器乐合奏小组。
在合唱排练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柯达伊教学法中对二声部和声练习的方法策略。把重点放在方法得当、声音健康、音准节奏正确这三个方面,降低了对旋律强弱情感起伏的细节要求。尽量做到每周排练新作品,让学生在高强度的排练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三项要求,从而杜绝因作品耗时长而导致单纯模仿旋律音色等情况。每周一次的时间安排使老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意见,有效监控学生的声乐专业课进展情况。学生也因为不断更换的作品而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注意力集中,提高了练习效率。因为学生每周有两次合唱、合奏排练的机会,而老师所提的要求性质相近。重点都放在演奏方法基本正确,严格要求音准、节奏的准确性。所以学生对于音高、节奏的概念非常清晰,在完成合奏、合唱课要求的同时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学习效果。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意外收获。
经过两个学期的不懈努力,学生在器乐、声乐专业课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令课题组全体教师倍感欣慰。
1.学生选择器乐专业时更愿意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避免了盲目扎堆等现象,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
2.在参加合唱、合奏课排练的过程中,始终能保持紧迫感,注意力集中。学生演奏演唱能力进步明显。
3.为了检验排练效果,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培英系列校庆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一致好评。
4.有多位学生参加星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器专业考级,获得四个三级、一个五级、一个七级的好成绩。
5.在期末的视唱练耳考试中,参加了合唱、合奏小组的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明显提高,合格率达到100%,良好率达到87%
主要做法是在专业分项时就确定两到三名基本能力和专业水平比较普通的学生作为样本,重点关注跟踪他们的变化和进步,分析检验新方法的效果和不足。
本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在联考新政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做好引导器乐专业的选择工作。组建合唱、合奏小组用排练督促监控专业课学习情况效果显著。最终结合本校音乐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音乐生培养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