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芹
(吉林省通化县东来乡海联学校,吉林 通化)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自身能力和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内在的心理品质,对于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实现智育与心育的结合,是各个学科教师当前应当做到的。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的现状,身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更要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笔者就从以下三方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策略做一番个人意见的描述。
备课指的是在课前做的准备,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对教材、学生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充分的估计与把握。在备课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更好地施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例如,在备课环节设置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同时设立智育和心育的双重目标,一方面设立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技能的目标,另一方面也要设立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品质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以“圆”这部分内容为例,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除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设定具体的目标,还在情感态度方面设定了如下目标: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美育教育;在引入圆的定义和运用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相关,并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此,便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指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并且呈现出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堂教学环节是学生学习和吸取知识的主要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完成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把握和利用好此环节,依据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领悟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例如,在教授“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然后,先让学生独立探究,随后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说法、意见不一,于是学生便产生了疑问和质疑:究竟哪些说法正确?依据是什么?见状,我并没有直接对学生的说法给予肯定和否定,而是让学生对自己所认为正确的说法进行说明,大家共同探讨出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交流探讨问题,并质疑、解疑,成功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着学生在认知冲突面前不断前进,既帮助学生成功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知识点,实现了智力的提高,也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不个人主义的健康心态,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是不够的,我们还应当将其融入课后活动当中。课上与课下同时进行,才能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在习得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还具备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借此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还可以通过探究性活动的成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兴奋感、愉悦感,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另外,也可通过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和数学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程的精彩有趣,不再觉得枯燥乏味。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写数学日记,即将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写到日记当中,我们既可以通过数学日记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于对症下药,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还能了解学生最近的心理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烦恼和忧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内心的不快也得到了及时的宣泄,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语文、政治等学科教师的任务,身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也应当肩负起此职责,将数学课堂当作一个重要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并积极探究符合数学学科和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使学生在吸收知识、提升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